《捕捉兒童敏感期》的讀後感6篇
我們常說聽到說,某某孩子是屬於比較敏感的孩子,只知道敏感一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下面是《捕捉兒童敏感期》的讀後感,歡迎閱讀。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讀後感篇1
看懂孩子每個年齡的行為舉止,是育兒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如果你是一個很喜歡觀察的家長,我想你一定非常認同這種感覺:當我們能覺察到孩子的細微變化時,內心是興奮的、喜悅的,因為我們看懂了孩子在哪個點有了進步,並知道我們需要進一步做什麼。有些變化非常直觀和具象,比如孩子第一次走路、第一次開口發出一個詞;有些變化小的微不足道,且有些不學習的大人認為本該如此,比如孩子分辨出了顏色、停止了用嘴巴吸吮東西,轉為用手到處觸碰等。
在我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我也能感受到女兒很多細節的變化。我隱約感覺到,我喜歡觀察和思考的習慣,能夠幫助我在育兒道路上走得比較順暢。為了印證我觀察後得出的結論,我去閱讀了很多育兒書籍。我很多觀點,確實得到了印證,這種感覺非常微妙,也許這就是一個人所與生俱來擅長某個領域的潛力。
當然,我得承認,大量的閱讀讓我的教育觀更加飽滿、充實和科學。在陪伴女兒成長的五年裡,我大約讀了上百本關於教育方面的書籍,現在陸陸續續地用分享的方式,再次鞏固書中精華部分。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的作者孫瑞雪,給初為父母的我們輸入了一個重要思維:育兒的前提,要看懂孩子的行為,看懂不同時期的敏感期。當然,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稱不上經典。理由如下:把嬰兒過多的行為歸為敏感期,沒有區分父母的行為引導及天然敏感期的主次因果關係。比如,審美的敏感期,作者舉了個例子,說一個孩子在2歲時,因為蘋果被切成一半而大哭,孩子覺得這不是一個完整的蘋果,不美了。所以,得出結論:在孩子的世界裡,完整的東西才是完美的,宏觀的審美悄悄地走進了人類早期的感覺和思維中。可能有些孩子有這樣的反應,有明顯的宏觀審美敏感期。但這不具有普遍性,與敏感期聯絡起來,我認為有些牽強。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啟發性。作者認為,孩子一切行為背後都藏有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動,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下面,我挑選幾個角度,具體闡述一下敏感期體現在什麼方面。
口——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不斷練習使用牙齒和舌頭。
口腔敏感期,大約在6個月左右來臨,此時嬰兒開始用嘴巴來探索世界,認知世界。孫瑞雪指出,在孩子長牙時期,應該給幼兒提供一些較硬的食物讓他練習咀嚼,他們常常會嚼了吐掉,再咀嚼,但從不下嚥。口腔敏感期嚴重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可能會搶別人的食物,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起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無法學習。
有一次,一個2歲的小男孩偉偉把另外一個孩子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偉偉滿臉歉意和恐懼,語無倫次地為自己辯解,說是為了一個玩具吵了起來,然後就用牙齒咬了明明。偉偉是一個很乖巧、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孩子,平時沒有發現有他有侵犯性行為。其實,偉偉在前些日子,常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
孫瑞雪說,我們發現一些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用口腔即舌頭、牙齒探索環境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應該在2歲之前完成。偉偉是在用“咬人”這種方式來彌補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她就建議偉偉的媽媽:給他提供可以咬的東西,比如橡皮圈、各種軟硬不同的食物,乾淨的、不同質地的物品,以滿足他的口腔的味覺和觸覺。
手——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嬰兒在八九個月時,手非常喜歡抓黏稠和軟的東西。反覆抓捏之後,再放進嘴裡嘗一下。抓麵條、抓草莓、抓香蕉、抓蛋糕……抓到父母抓狂。其實,孩子在用手感知各種物體的特質。
童年期鍛鍊用手非常重要。我們常看到很多成人手很笨,這都和他們童年時期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阻礙有關。
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表現在兒童身上,甚至可以說: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僅表達了兒童的思維,也表達了兒童思考的過程,禁止了兒童的手的活動,就相當於禁止了兒童的思考。
空間敏感期——喜歡探索空間,最早表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等。
兒童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0歲開始一直持續到6歲,而最早的空間敏感期是這樣的:嬰兒首先會發現一個物體與另外一個物體是分離的,隨後他會嘗試()把物體從高處仍到地上,再拿起來,繼續扔。1歲左右,嬰兒會發現,一個空間裡的物體可以被抖出來,也可以把物體塞進去,所以一見到有洞洞之類物體,孩子就喜歡去填塞它。此外,壘高、推倒物體,也是孩子最典型的感知空間發展的一種能力。
孩子再大一些,會喜歡一些狹小的空間,比如鑽到衣櫥裡,桌子底下等。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捉迷藏。
空間的敏感性,可能會造成很多家長的頭疼,尤其是媽媽們。媽媽們會認為孩子在做一些危險的、或者是會弄髒身體的事情。作者建議,我們家長可以跟在孩子幾米以外保護他,而不要沒玩沒了地嘮叨,不要設定那麼多限制。弄髒身體,也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們自身要轉變看法:給孩子探索空間的機會比身體保持乾淨重要。媽媽需要提升一些心理承受力。
語言敏感期——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復或模仿他人的話。
語言的敏感期比較長,從牙牙學語到能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不斷地輸入,能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語言庫。6歲前,孩子建立的詞彙庫是今後語言發展良好的基石。
美國堪薩斯大學兩位博士貝蒂·哈特&託德·雷斯利就做過這樣的實驗:找到42個家庭,分別屬於專業人員家庭、工薪家庭和福利家庭,隨後從孩子7個月時,研究人員每個月去每個家庭錄音一小時,實驗做了3年多。到孩子4歲時,研究人員發現這樣的差距: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會聽到4500萬詞,工薪家庭的孩子會聽到2600萬詞,而福利家庭的孩子只聽到1300萬詞,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和福利家庭的孩子詞彙量差距高達3200萬。更令人驚歎的是,兩組孩子的智商測試結果是:117&79。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早期詞彙量積累的多少、表達能力的強弱與家庭條件、父母的文化水平成正比。因此,父母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尤為重要。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讀後感篇2
一直在讀一本《捕捉幼兒敏感期》的書,最近剛剛讀完,這本書收錄了一百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還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讓我們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於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在這樣關鍵的時期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讓兒童的心智水平從一個層面順利上升到另一個層面,這就需要家長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長。教育是一門大學問,教育同時也是一個大智慧!結合孫老師的一個個關於幼兒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對照自己以往的教學,我認識到需要家長在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研究、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形成,擁有智慧才能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
我在感覺到幼兒成長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困惑:當幼兒出現可能引爆他們思維火花的興趣點時,不知道該如何把握;當幼兒的探索四處碰壁、走入“死衚衕”時,不知道如何挖掘;當幼兒閃出煙花般燦爛而又短暫的智慧時,卻未能及時捕捉……在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擁有一種智慧,一種能及時把握、及時反應、有效生成、有效實施的智慧,而這就是如何正確理解並及時捕捉幼兒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結合孫老師的案例,我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價值。我們每天在生活中都會發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會流於形式簡單地進行處理,如果能抓住有價值的教育時機,採用智慧的策略,使本來看似平常的事件從中引發出有價值的教育行為。作為家長,善於觀察,知道在事件來臨時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才是最適合的。及時把握教育的機會,突出教育的價值。
二是平等的關愛教育。教育是一種幫助,一種平等的關愛。這些我深有體會,因為有了平等的土壤,幫助和關愛才能產生神奇的效果。家長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情是什麼?家長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要給孩子自信,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為。所以家長處理事情時要先進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或是直接下判斷,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實,在生活的每一種處理方法的背後,隱藏著的都是對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勵、放手、幫助、提醒和約束……不是嗎?“洗耳恭聽”,讓我們學會傾聽孩子;“袖手旁觀"是讓我們學會放手;“雪中送炭”是對孩子的理解和關愛;“自食其果”是讓孩子學會承擔……三是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善於和孩子進行藝術的交流。孫老師通過幾個案例記錄,特別在《人際關係的敏感期》中闡述給予孩子足夠自由空間的重要,因為孩子的思維和成人的思維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家長要時時處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們的行為,聽他們的語言。當他們的言行超出成人認為“正確”範疇的時候,不要激動,千萬先沉住氣,想想為什麼?給孩子充分的發言權就是教育智慧之一。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或許聽完他們的解釋,家長的怨氣會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讀後感篇3
過去了就永遠回不來,很多事物只能成為回憶,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好好把握。這是看完孫瑞雪先生的《捕捉兒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過《爸爸去哪兒》、看過《超人回來了》……還有很多很多。電視娛樂都開始這樣關注孩子的成長,現實中的家長更是重視。那麼相信大家一定聽過敏感期這個詞,專業得說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孩子長到一定時候表現出的不同。你看到過孩子撿地上的東西,然後放進嘴巴里嗎?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腳嗎?你聽到孩子某一個時間特別愛講話但是有講不清楚嗎?……其實我覺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長。孩子到了那個時間,而家長就要捕捉這個時間。
書中將理論與例項結合,將每一個敏感期繪聲繪色得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嬰兒7個月左右出現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絕坐,然後開始走,上下樓梯都要自己來,哪裡不平偏要往哪裡撞。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時候……走的敏感期中兒童是一個自由、活躍的個體,他擁有空間的能力從此開始越來越強。
1歲半到2歲期間,兒童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絲頭髮,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兒童並不總是這樣。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這都和童年期手的發展有關。
音樂的敏感期呈螺旋狀發展。2歲的幼兒就能把握節奏;3——4歲時開始對簡單而重複的旋律感興趣;5——6歲後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並自發用動作表達;6——8歲時已經能深深沉浸在音樂中……
處在身份確定敏感期的兒童,會選定一個偶像並時時模仿。“我是忍者神龜!”“我是超人!”透過吸收偶像的人格特點,兒童建構自己的人格狀態,最終形成自我。
……
每一個時刻都是至關重要的,錯過了,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孫瑞雪先生的這部著作值得我們大家無數次的翻閱。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讀後感篇4
在讀這本書以前,我知道人的發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語言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繪畫敏感期、音樂敏感期等。但是兒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麼樣子,各個敏感期分別在什麼時候到來,怎麼判斷孩子處於什麼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來時,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對於這些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幾乎一無所知。而看了書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許多。比如兒童的執拗敏感期。
在這個敏感期,兒童會很執拗,如果大人不瞭解,與他們發生爭執,孩子就會哭鬧。而大人們看到孩子哭鬧會很生氣!有的認為孩子太任性,可別慣壞了,於是要麼採取暴力制服,要麼任其哭鬧,執拗的敏感期出現在3歲左右。書裡關於這個敏感期的內容回答了我心裡很久以來的疑問。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處在執拗的敏感期,就應該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對孩子解釋為什麼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實,當孩子執拗的時候,只要不妨礙別人,不出危險,儘管由他去好了。過一段時間就不執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兒童嚴格地按照內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隨意更改,變動,否則他們就會焦慮。其實孩子纏大人是對大人的信任和依賴嘛,為什麼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變壞嗎?那麼小就能變壞嗎?再比如專注。專注是兒童意志力的基礎。沒有專注就沒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護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專注做一件事情時,大人不要打擾,甚至不要表揚,表揚在這時也是一種打擾。要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發展專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專注力,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護。現在我們看到有的孩子瘋瘋癲癲,一會幹這個,一會幹那個,特別好動,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時候專注力沒有受到保護和培養。事實上,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環境,然後給他時間和空間,呵護他的成長,讓他自我發展。孩子是會自我發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謂引導、輔導,可能只是干擾。實際上,大多數家長做的恰好相反。當孩子纏著的時候,嫌孩子心煩,沒有給他足夠的關愛;當他自己玩的時候,大人們又自作聰明地去教。其實破壞了孩子自己探索的過程,影響了他們專注力的形成。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讀後感篇5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的編著的書,本書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就如書中所說:“瞭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破譯兒童內心的秘密,幫助孩子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並釋放內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這是愛孩子的書,而不是教孩子的書。”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網上給單位買書的時候無意中看到好評如潮便給自己下了訂單,買回來後從7月到9月一直擱置在書架上,直到順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個週末的女兒上輔導班的時間閱讀完。這是自己今年最認真閱讀的一本書,每看完一個篇章就做了標註和寫下關鍵詞,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時候能夠抓住重點,再此也特別推薦給家有小寶貝的媽媽們。
本書有8個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透過4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從嬰兒吃手、腳丫、玩具等用口來感知世界,瞭解外在,建構自我,說明孩子從出生敏感期就開始了,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間交換,在成人看來屬於不等價,而在交換背後卻藏著孩子的秘密和感覺,有著他們的喜悅;在秩序敏感期,我們會發現孩子們必須按照既定的規則做事,如果大人破壞規則他們會要求不斷的重新來,她也會要求大人或者小夥伴們按照自己擺放玩具的要求放好,這也是兒童的“直線式思維”,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對繪畫和音樂有著天然的直覺,在這一時期,如果被家長們發現和抓住,為孩子提供藝術環境,那麼就能很好的進行“潛力開發”。讀完第一章,讓讀者對敏感期有了一定的瞭解,也讓讀者對探索孩子有了興趣,因此,在後面的章節中,作者分別從0—2歲、4—5歲、5—6歲和6歲以上兒童發展中的敏感期做說明,每個階段透過孩子與家長、老師的故事進行闡明各個敏感期。
什麼是敏感期呢?書中給出的定義是: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本書作者在介紹敏感期的時候,也給我們介紹了蒙臺梭利教學法的美好——為孩子提供一個寬鬆和愛的環境,讓孩子們保持天性自由發展。
讀完敏感期,讓我再次重新認識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剛出生下來為什麼總是愛吃手和腳丫子,很多次把腳丫子放入口中,被我制止逗她玩,而她還吃得津津有味;家裡的玩具和書也是被她咬,總是擔心她把細菌或者不能吃的物品吃進去掐住;不喜歡照顧她的奶奶穿黑色的衣服,奶奶穿了黑色的衣服她就哭,就讓奶奶脫;小朋友來家裡做客,不讓別人動她的玩具,如果玩了玩具必須是放在她的地方,放錯了她就大哭,讓人覺得孩子不可理喻太自私了;愛美是人的天性,小女孩經常踩著我的高跟鞋,拿著我的化妝品給自己塗塗抹抹——很多的為什麼,也讓我在這本書找到了答案。讀完此書,讓我們認真的面對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陪伴她成長。
每個敏感期的到來都是短暫的,也會是轉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們沒有好好“保護”它,在12歲之前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自由,也是可以彌補的。作者說:“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勇敢、堅定、樂觀、充滿自信,擁有這樣一個孩子,幸福會像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讀後感篇6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它似乎有一種魔力,讓我情不自禁的記筆記,牽動著我的情緒,時而歡笑、時而感動、時而驚喜、時而心疼……五味雜陳,突然內心一扇視窗打開了,我終於明白為何我會對教師一職情有獨鍾。
從這本書中,我發現寶貝們的成長原來有這麼多的秘密。成長中的寶貝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很多父母對兒童的密碼瞭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的孩子為什麼會蠻不講理,因為在執拗敏感期的那段時間裡,家長沒有耐心的疏導,認為是孩子任性,對孩子沒有很好的理解、變通……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的、痴呆的、焦慮的、自閉的等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而判斷孩子是否進入了某個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齡,而是孩子的表現,所以孫老師認為蒙氏教師重要品質之一是會觀察,不去幹擾孩子,充分給與寶貝們愛和自由的空間。
常常聽到老師們抱怨說某某幼兒難管難教。當遇到“問題”兒童時,我們是否真正的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給予關注外,我們是否對幼兒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徵有深入的瞭解。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師們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解決不到實際的問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夠在我們老師的教育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除了愛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絕招”。敏感期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進和引導而來,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視、強制則使兒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遲。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
所以我建議老師們要學習和了解一下每個年齡段幼兒敏感期的具體內容,並對其內容進行考核。讓每一個教師清楚的瞭解每個年齡段幼兒所表現的敏感期的具體內容,以便更好的開展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