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無手老師的優秀觀後感精選
2020無手老師的優秀觀後感精選1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是人人都知道的,遇到福報大家自然喜不自勝,但若遇到禍事,自暴自棄也是常有的。但若萬人中有一強者。便如指路明燈,使不幸的入朝著光明的路上走去。馬復興便是其中之一。
馬復興出生在甘肅青海大山的一戶貧農家庭,幼年時不慎跌入火坑,造成雙手大面積燒傷,被迫截肢。當時,僅有幾歲的馬復興不知道,此刻,他截去的不僅是雙手,更是他今後的前途與機遇。
因為沒有手,他從小被人嘲笑是怪物,因為沒有手,他無法像同齡孩子那樣上學……但這些,都沒能摧垮她渴望知識,改變命運的堅定意志。他開始發了瘋般,不分晝夜的練習用殘損的雙臂寫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完成了他的上學夢。可這就結束了嗎?不!他知道,他與命運的角逐才剛剛開始,為了在班級裡能夠生存下來,能夠少受異樣的眼光,少挨些嘲笑。他不得不用更優異的學習成績去贏得尊重,贏得喝彩。他再次陷入了通宵達旦,夜以繼日的學習中。終於,在經歷了九年的寒窗苦讀,在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後,他終於迎來了第一次證明自己,改寫命運的機會——高考,可造化弄人,他被老師以考上大學也找不到工作的荒唐名義,拒絕他填報志願。他的夢再次被無情的現實打敗,這一度令他意志消沉,上吊輕生!
也許是上天垂憐,由於縣教育局無人。
可用,村裡急需一名代課老師。平日裡踏實肯幹,人緣又好的馬復興成了人選。工作之初,他飽受各方質疑,還被孩子們譏笑為“無臂大王”但他沒有就此退縮,反而大方承認自身缺陷,並迎難而上,以平易近人的態度,無微不至的關懷,贏得了學生們的擁戴,用一次次的悉心教導,一趟趟的聽課走訪。證明了自己的教學能力,並收穫了愛情。身為代課老師的他,每個月的工資不過20塊,可他為了踐行對老支書的承諾,一直默默資助貧困學生,從未間斷。天道酬勤,在一次大雨中,他為了保護學生課本不被淋溼,被脫落的梁木砸中,住進了醫院。後經教育局批准,成了一名公辦教師。在此後的30多年間,他始終不忘初心,堅守在教育一線。後來,還當選為十大三農人物。奧運聖火傳遞手。”
看完《無手老師》我突然想起美國作明威寫的“一個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馬復興的一生坎坷跌宕,但正是這種用於抗爭的精神,使他得以扼住命運的咽喉,擁有精彩人生。
2020無手老師的優秀觀後感精選2
《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溫暖情懷和勵志功能的電影。它以我省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學校教師馬復興為生活原型,真實地反映了馬復興在雙手殘缺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在貧困山區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動人事蹟。它講述了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故事,以馬復興的實踐告訴觀眾:在命運之神沒有特別眷顧你的時候,在你遭受了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之後,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你的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同時,《無手老師》又講述了一個山區教師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故事。在展示他們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更著力表現了他們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和讓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的堅定信念,為觀眾提供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這部影片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既是對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也是對“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生動詮釋。在娛樂節目風行的今天,在我們爭相觀看《哈里·波特》、《鋼鐵俠》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無手老師》這樣的電影,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穫。
用一種情節劇的方式演繹真人真事,無疑是有些難度的。可喜的是,影片《無手老師》的編導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捕捉到了馬復興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對家鄉、對學生的大愛情懷。如果說,樸實及其樸實之中所蘊涵的堅韌、執著、自強不息是馬復興最主要的性格特徵,那麼,與馬復興的性格相適應,影片《無手老師》所採用的講述方式,同樣也是樸實、沉穩。或許,在編導看來,任何影像技巧都是多餘的,只能用最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才能表現馬復興平凡中的不凡、普通中的崇高。
電影《無手老師》是一部有意義價值的人文影片,畢竟馬復興是個活生生的時代典型人物。這部劇作以及未來影片的出現,不光是教育人們如何自強不息、不屈不撓向困難挑戰,也不是純粹反映了一個人性的.高尚美德,而是道出了社會發展對文化知識的重要依賴,也反映了國家提倡建設和諧社會以及加強民族團結的正確性和必須性,更進一步表現了國家逐漸走向繁榮昌盛的時代。
2020無手老師的優秀觀後感精選3
《無手教師》是根據 “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稱號獲得者馬復興的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馬復興是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小學教師。
1958年的深冬,馬復興降生在下麻爾村一個普通的回族農家。不幸的是,他誕生四個月後的一天,在火炕上爬動玩耍的他,不幸掉進了嗤嗤燃燒的炕洞裡。由於沒有及時發現,他的兩隻手被燒焦了,還有後背、胸部……從此,馬復興失去了雙手。
很巧合的是我工作的前十年是在甘肅的臨夏,甘肅臨夏和青海湟中從地理區劃上講都屬於河湟地區,有著相近的民族構成、自然風貌和文化,所以,對馬復興工作的地方應該有更深的瞭解。
電影首先感動我們的當然是馬復興這個人。馬復興首先是一個樸實的人,這種樸實,首要地當然是來自於馬復興這個人,與其他正常人相比,馬復興沒有手,他是個殘疾人,這種殘疾讓他有了不一樣的經歷,體味了更多的人情冷暖,其次來自於他所成長的這個環境,在青海湟水流域,多民族雜居,主要有回族、藏族、保安族,當地以花兒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這一方貧瘠、高寒的土地,滋養了他樸實的居民。劇中的馬復興也好,村支書也好,鄉上的書記也好,還有村裡的鄉親也好,甚至於石灰廠的不可一世的老闆也好,其實都是這方土地上卑微的生命,這種卑微最是能打動人。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需要在影視的角度審視。但如果從影視的角度去審視的話,這部影片其實很難算一部優秀的影片。
首先,故事不是好故事,整個電影下來,所選取的故事並不具有一個明確的主線索,各個故事之間是散的,聚合得並不好,給人感覺就像是小學生作文一樣,整個故事並不能夠打動人。
其次,從演員的演技上看,演技也是不合格的,好多鏡頭都給人一種小學生背誦課文的感覺,不是在演戲,而是在背臺詞。
再次,服裝道具方面似乎也不合格。馬復興頭上戴的帽子和戴法,以及小學翻新落成儀式上趙玉華頭上所帶的紗,都不合適,道具師還需要再下點功夫才行。
最後,劇中的語言,那一聲一聲的普通話念出來的“尕娃”和老校長純正地道的地方音之間,產生的那種強烈的對比,對一個會用純正地方音說“尕娃”的人來說,聽起來真的很不是滋味。要麼你就全部用普通話,把“尕娃”換成“孩子”或者“娃兒”,要麼你就用地道的地方音來說“尕娃”,用普通話來唸“尕娃”實在彆扭得很。
最終總結起來說的話,人的事蹟是好的,但是在影視表現方面還需下工夫,電影實在不是一個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