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優秀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大概講述了一位老師如何將一群調皮的也男孩幫助他們找回信心,重新給他們希望。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1)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溫暖的電影。看完之後,我的心裡除了感動、敬佩,還有思考。
不得不說,隨著日記本的開啟來到”池塘之底“,看到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看到那凌亂吵鬧的場面,我非常同情馬修先生。如果換做是我,我可能沒有勇氣開啟那扇教室的門;如果換做是我,我也許會挖空心思地尋找”制服“他們的方法;如果換做是我,我或許常會焦慮、常會暴躁,只因這樣的班級太難管理。也正因為情況看起來如此”糟糕“,當我看到孩子們在馬修先生的帶領下的改變,那種震撼與佩服充斥著我的內心。當馬修先生離開學校時,那一架架紙飛機、那稚嫩的字跡、還有視窗伸出的一雙雙小手,都印證著馬修先生的成功,同時也讓每一個觀眾都深深感動。
那麼多”混世魔王“為什麼會那麼喜愛、尊敬、信任、擁戴他們的學監馬修先生呢?從影片中不難發現,首先就是馬修先生對每一個孩子的愛,再者就是”合唱團“或者是音樂把他們彼此串聯在了一起。
馬修先生對孩子的愛,涵蓋面很廣,有關心、喜歡、尊敬、寬容。對每一個孩子生活上的關心,想辦法讓他們不再洗冷水澡,洗上熱水澡;對每一個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從不片面,不存偏見;尊敬每一個孩子,把孩子當成同自己同等的人來對待,不喜歡讓孩子關禁閉;有原則地寬容他的孩子,因為是孩子,原諒他的錯誤,告訴他彌補的方法,勒蓋萊克真誠自願地去照顧馬克森斯大叔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讓我想起剛接這個班級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五年級剛開學沒幾天就是教師節,這個節日總是令老師們處境非常尷尬,”送禮“問題又成了網上熱議的話題。一早上,不少孩子都非常興奮地給老師們送花遞賀卡,面對孩子們的熱情,心裡面不免暖融融的。當然除了孩子們的祝福,家長們也以簡訊形式送祝福,其中有一條讓我們三個任課老師非常驚詫。因為簡訊告訴我們,這位母親讓孩子給每個任課老師送了賀卡,賀卡里竟然還都夾著三百元現金!可是卻不曾看見那個孩子——濤,來給我們送賀卡。到了快放學時,我們只能把事情如實告訴了孩子的母親。已經帶他們一段時間的老師說這孩子以前撒過慌,藏過東西,所以這次的事情就顯得很不單純。第二天,我找來濤詢問此事,孩子一口咬定已經給老師們了,但是後來聽他自己的陳述不免漏洞百出,濤看上去很慌張,但仍一口咬定已經給老師了。看著他的樣子,我知道他害怕後果,其實早就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我答應他不把此事告訴其他人,答應他會跟他媽媽好好溝通交流,只要他能改正,還是好孩子。最後,孩子說出了真相,我也履行了對他的諾言。當然,現在的濤非常正直,只要是他犯的錯誤,他從不狡辯,認真改正,對班級的每一件事他也是非常熱心、並且總能出色完成。看到他的改變,我慶幸當時給予他寬容,畢竟他還只是個孩子。
如果說馬修先生的愛讓每個孩子慢慢改變的話,那”合唱團“的成立把他和孩子們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讓孩子們在集體中找到自我、尋求進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 1 9 4 3 年提出” 需要層次理論“ ,他認為,” 歸屬和愛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 人們才有可能” 自我實現“。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
在群體內,成員可以與別人保持聯絡,獲得友情與支援;成員間在發生相互作用時,其行為表現是協調的,同一個群體的成員在一致對外時,不會發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體會到大家都同屬於一個群體,特別是當群體受到攻擊或群體取得榮譽的時候,群體成員會表現得更加團結。
合唱隊就滿足了孩子們”歸屬和愛的需要“。根據不同的聲音條件,每個孩子在合唱團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高音、次高音、低音,不會唱歌的孩子派皮諾被任命為合唱團的”副指揮“,找不著調的科賓被委任以樂譜架的工作。就這樣,每一個孩子都在這個集體中找到了位置,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所以,奇蹟發生了,孩子們自律了,團結了,向上了。這就是集體對於個人的力量所在。
這種形式讓我想起了學校的”愛心教室“,這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相信每個老師在構建”愛心教室“的過程中都看到了學生在一間間普通的教室裡發生改變。他們自律、自強,有競爭意識,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因為這不僅有利於自身,更能為他所處的小組添磚加瓦,他們的小組是一個集體,要團結、互助;他們以班級為中心,以班級為榮,以為班級奉獻力量為榮。這就是”愛心教室“的力量所在。
我想,每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能從《放牛班的春天》中”放牛班“前後的對比中得到啟發。教育不是專制,需要專注,需要愛,需要智慧。希望春天能在每一位教師的帶領下來到每一個班級、每一間教室!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2)
職業原因,特別愛看有關教育的優秀電影。今天,我重看《放牛班的春天》,再學電影裡中的馬修老師,如何贏得孩子的心,如何幫助孩子們學習成長。
影片講的是1949年發生在法國鄉村一所專為”再教育“兒童設定寄宿學校——”池塘之底“裡的故事。在這裡,一位失意的音樂家馬修用自己音樂和寬容拯救了幾十名孩子的心靈,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春天,帶來了希望,教師馬修的教育哲學也在幫助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展示的淋漓盡致。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由低階到高階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但這所寄宿制學校裡的孩子,可能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勉強的滿足。親情的缺失,校長濫用體罰的管教方法,使孩子們缺乏心靈的溝通和成長。馬修老師可能沒有學習過各種心理學和教育學,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滿足了孩子們的各種基本需要,從而贏得了孩子的認可。
讓我們來看看馬修老師是如何做的。
在第一節課上馬修讀到了孩子們的理想,他覺得他們如同音樂一樣”前方總有希望“。所以他沒有像另一位老師那樣對這裡的孩子形成偏見,”看什麼都覺得是壞事!“而是永遠正面的積極關注,對孩子暫時表現出來的缺點,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育。正是這樣的睿智和寬容,馬修老師漸漸走進了孩子的內心。
首先馬修老師在見識了校長的濫用體罰後,深不以為然,為了儘可能幫學生從校長的下解脫出來,他總是儘量避免把犯錯的學生交到校長手上,還竭力為犯錯的學生尋求庇護,保護他們不受身心傷害。因此,孩子們從他那裡首先得到了安全的需要。
他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帶孩子們去野外做遊戲;給予弱小而無依無靠的.貝比諾更多的關愛,到最後幾乎完全充當了父親的角色;為了達到糾正孩子們的錯誤行為,他採取了獨特的懲罰方法:在處理樂格克弄傷馬桑大叔的問題上,馬修老師讓樂格克去照顧馬桑大叔,給孩子悔改的機會,讓他自己去悔悟。這些都讓孩子們得到了歸屬和愛的需要。
當發現校長的十萬法郎是郭邦為”實現願望“所偷時,他上交了法郎、教育了郭邦,卻在暴力的校長面前有所隱瞞,保留了郭邦的尊嚴;這一切,都給了孩子們尊重的需要。
如果說前面的都是體現了馬修老師的偉大人格,那麼在滿足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價值實現需要方面,馬修老師的超強專業技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試想,如果他沒有能力作出那麼優美的曲調,不能寫出那麼契合孩子心靈的詩詞,沒有組織能力來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合唱隊,他就只能做到善良馬桑大叔那樣。在組織合唱組時,馬修教師把毫無音樂天賦的兩個孩子任命為”合唱團指揮助理“和”樂譜架“ ,讓每個孩子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從活動中感受到音樂之美、集體合作之樂。另外,馬修老師透過組成合唱團,慧眼識珠,把那個有著”天使臉孔“的音樂天才莫杭治推薦給了音樂學院,為他一生輝煌的音樂事業奠定了基礎,搭好了階梯,令他實現了原本無法想象的人生價值。
影片中貫穿始終的是感人的音樂,而音樂象徵著愛。羅傑斯說過,愛,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馬修老師做到了這一點,他理解和尊重學生,因而得到了學生的尊重和認可。
我們的學校有著許多馬修老師般懂學生的一線教師,所以才有那麼多凝聚力強,班風班貌優秀的班集體。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