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課後反思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課後反思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課後反思1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並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裡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我本次公開課執教選擇的是第一課時,這一課時我把教學目標著重放在對文章字詞和文章層次的把握上,注重在讀通文字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學本課的重點也正是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感悟文章的優美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聖”的意思是什麼,然後交流“土地上的什麼是神聖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重點讓學生討論“文章的那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引導學生潛心默讀、圈圈畫畫,組織交流,透過朗讀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在此基礎上,我又針對“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字,透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最後,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透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結合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充套件,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我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短片《大美望江》,讓學生去感悟家鄉美,由西雅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延伸到自身,激發共鳴,激發對自己家鄉這片土地的熱愛。在優美的音樂賞析聲中,我們意猶未盡地結束了本課。

在具體的操作中,由於課下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比較好,能結合我們身邊的事例來說明,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我們腳下這片神聖的土地。我也事先在網上查找了一些圖片,幫助學生了解現在的環境現狀,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並且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貫徹了以讀代講,重在讓學生透過朗讀體會情感,透過交流表達感悟。在教學中真真落實了學生為主體,教師作引領的教學理念。在上課過程中,我透過“首先......然後......最後......”的方式較好地讓學生去把握文章脈絡,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閱讀是學生以讀悟本,有利於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以情悟本。另外,我還較好地做到了緊扣教研主題,彰顯體驗教育特色,創設詩情畫意的情境,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切實感知文字情感,催生自身對家鄉的熱愛和保護土地的感悟。然而,由於教學前與學生溝通交流較少,使得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並且在教學過程中對於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我也做得不夠好,導致部分學生未能充分融入課堂,沒能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另外,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不當和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環節安排不夠均衡也是我今後要努力改善的一個方面。

語文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在於此——因為印第安酋長的一顆熱愛土地的美麗靈魂,我們得以讀到這樣一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又因了一個教育者的緣故,得以在孩子面前將這篇美文進行一場傾心而美麗的詮釋,在和學生共同的學習和誦讀美文的過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情感的共鳴,獲得了美的感受。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課後反思2

近段時間我們六年級在學習第四組課文,這組課文以“愛惜資源,保護地球”為主題,安排了四篇相關文章。其中,《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是本組課文中學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並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裡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聖”的意思是什麼,然後交流“土地上的什麼是神聖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步,針對“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字,透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透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遺憾的是,課的最後,在對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充套件時,我處理得比較倉促,有點喊口號似的結束了學習。課下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關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來結束本課,我想效果可能會比口號好得多,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課後反思3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這片土地是( )的。弄明白“神聖”的意思是什麼,透過填空,突出“神聖”這一題眼。藉著陰道學生了解“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並補充介紹文章背景。學生對寫作背景的瞭解有助於理解課文。然後交流“土地上的什麼是神聖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因為前兩個環節做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後面的學習很順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研讀課文第一部分,感知“神聖”。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內容,我向他們介紹了這篇演說的寫作背景。然後,引領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第一部分(1—3自然段)。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自由閱讀,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感悟哪些內容讓你感到神聖。在這三個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們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神聖的。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幫助大家再顯那一幅幅和諧的畫面:耕地縱橫交錯,植物綠如海洋;天空蔚藍,山脈起伏,河水清澈見底;遠處群山連綿,近處炊煙裊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大家透過優美的語言想象美麗的畫卷,然後透過誦讀,把自己感受到的溫馨、美麗、富饒、和諧的情懷錶達出來。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不惜花大氣力,以想象、誦讀為主要教學方式,來激發孩子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珍惜之情,為後面更好地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還插入了一個小練筆,想象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及想象印第安人又把什麼堪稱自己的兄弟、想象祖先會對後人呼喚些什麼,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並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課文中去組合朗讀,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把課文重組,利用重疊、倒置等方法朗讀,效果很好,真正體會到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

這節課,不足的是:理解詞語這個環節中耗時太長,影響了後面環節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