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舞記》課堂教學實錄及反思
【背景】
舞臺藝術的美妙,往往是可觀而不可言,作者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傳神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的精湛表演,使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教學此文,在立足理解文章的語言之外,可進行擴充套件閱讀,開啟學生的審美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課堂實錄】
1、片段一:
課前五分鐘,我已經在黑板上寫下了一些詩句,“珠纓炫轉星宿搖,花蔓斗藪龍蛇動”“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Huo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一部分同學在我寫時就已經在下面小聲唸誦,於是,我讓大家大聲地誦讀一遍,同學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黑板上的詩句。“你們知道這幾句詩寫了哪種藝術?”“舞蹈。”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鑑於《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這首詩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我稍加解釋。劍器舞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勁舞,“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是側面描寫,透過觀者和天地的反應反襯出劍器舞的聲勢;“huo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指舞者舞姿低垂時好象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高揚時好象天帝駕著龍在天空翱翔;舞者出場時往往鑼鼓震天,待舞蹈正式開始,鑼鼓聲戛然而止,所以“來如雷霆收震怒”;舞蹈時,光豔四射,魅力無窮,氣勢宏偉,結束時,卻只見一素衣女子立場地中,所以“罷如江海凝清光”。給學生稍作講解,可以加深印象,利於積累。
2、片段二:
“現在,且看著名女作家冰心是如何描繪舞蹈的?讓我們隨著冰心優美的語言去欣賞卡拉瑪姐妹所表演的.印度古典舞蹈之一──婆羅多舞。”接著,要求學生自由地放聲地朗讀第 11至18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並說說為什麼。
學生甲:我認為第13段寫得好,非常生動形象。
師:能不能說得更具體點兒?
學生甲:比如,“深深地低頭合掌”“亮出秀麗的面龐”“能說出萬千種話的一對長眉,一雙眼睛”,這分明是眉目傳情。
該生一邊說一邊做了個低頭合掌的動作,引起一片笑聲。此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紛紛舉手發言。
“老師,我喜歡第17自然段。”話音剛落,引起了一片共鳴。確實,這一段用了一組排比句,寫出了卡拉瑪姐妹神態的多變,舞姿的優美,舞藝的精妙。受第一位同學的啟發,我要求學生在欣賞此段時,要向全班摹擬舞者的神態動作。這下學生興奮不已,“雙眉顰蹙”“笑頰粲然”“低迴婉轉的嬌羞”“張目嗔視”“叱吒風雲的盛怒”“畫眼描眉”“蛇舞”等等,其中不少同學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動中,在快樂中學習語文,樂趣無窮。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輕視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3、片段三:
“對一篇課文,怎樣才算讀進去了呢?我們不僅要能欣賞,還要去研究,要提出問題,沒有讀進去的人,是提不出問題的。問題越多,恰恰證明你讀懂了。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嘛!面對課文,面對作者,當然也包括面對老師,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質疑的!只要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提出來吧,一個字一句話都可以,我看看哪位同學最善於思考。”
稍微停頓後,一女生站了起來。“老師,‘如同一個嬰兒,看到了朝陽下一朵耀眼的紅蓮,深林中一隻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驚喜,但是除了咿呀之外,他找不到合適的語言’這一句我不理解。”
師:程蔚藍同學勇氣可嘉,這句話確實是個難點。(聽到表揚,她喜上眉梢)
師:“朝陽下耀眼的紅蓮”和“深林中旋舞的孔雀”是很美的,你看到了心情會怎樣?
生:又驚又喜。
師:為什麼找不到合適的語言?
一位平時較調皮的男生高高舉起了手,“因為他是一個嬰兒,還不會說話,只會咿呀。”(全班笑了)
副班長站了起來,他平時想得挺深,總是很有見地。他侃侃而談:“我認為這裡是比喻的說法,作者的意思是舞蹈實在太美了,美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作者很謙虛。”
學生說得太好了,我高興地問程蔚藍:“這個回答你滿意了嗎?”她欣然點頭。接著,問題紛至沓來。
“‘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這句話,本來跳舞者應該心裡時時有觀眾,怎麼能夠忘懷觀眾,也忘懷自己呢?”
“開頭用的幾個排比句,意思大致相同,我覺得有點羅嗦。”
“為什麼要在臺中間的小桌上供奉一尊溼婆天的舞像?”……
4、片段四:
請一位學生上臺表演吹口琴《送別》(事先安排),全班同學寫寫聆聽時的感受,一、二百字。
【課後反思】
在接下來的課中,我們又閱讀了葉君健的《看戲》,以及高爾斯華綏的《觀舞》,視野向課外延伸。
執教新課程一年來,我常想,新課程究竟應該怎麼上,思路時而模糊,時而清晰。在探索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我想,作為教師,應該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深厚的人文底蘊,獨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對語言的敏感以及對語文教學的一份執著。
語文課堂是一個學生建構自己思想與語言的動態的場,學習是一個學生內部的透過外在關係消解他原有思維—語言模式進而建構新的語言—思維模式的過程。課堂,讓學生沉入文字,精讀細節,感受語言,體味情感;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平等對話,發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