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春節(精選5篇)
潮汕地區春節便有著許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例如,貼對聯,門神,放鞭炮,吃年夜飯,送壓歲錢等等。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閒聊潮汕的春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閒聊潮汕的春節 篇1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潮汕,那裡有著獨特的風俗,春節更為熱鬧,現在就來說一說。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除夕前幾天,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年貨: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服;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的是柑桔、青橄欖等水果,用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家家戶戶還要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真熱鬧。除夕下午我們都得邀請親人一起來“辭歲”,歡度這一年的最後一天。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農家水缸要貯滿水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除夕夜要守歲,守候新春來臨,等待新年鐘聲敲響後,才能睡。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柑桔,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
用過早飯後,人們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要等到回來後才吃飯。
到了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才能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
閒聊潮汕的春節 篇2
1、潮汕人過年吃年夜飯
潮汕人都將除夕吃年夜飯稱為圍爐或守歲。圍爐時桌子中間通常也會放一個潮汕人稱為“暖爐”的火鍋,也同樣用來溫熱或煮熟食物,但卻不是圍爐的本意。也就是說,圍爐指的是家人團坐而食。
為什麼要團坐而食?回答是為了有利於辟邪避兇。清康熙《澄海縣誌》這樣記載:“除夕祀先祖,聚宴通宵,謂之守歲。鳴金放炮以辟邪。”原來在古代,“年”或“年獸”曾經被認為是一種邪惡的東西,每逢歲末就要出來害人。為了躲避危險,全家人要圍坐一起吃飯,互相照顧守護,所以吃年夜飯又被稱為“守歲”。所以圍爐的時間很長,往往通宵達旦,遠非現今到酒樓匆忙輪替吃年夜飯所能比擬。
2、潮汕人過年食物多為供品
潮汕人在除夕當天,會準備很多供品祭祀祖先。這些供品主要有三大類:由豬肉、雞、鵝、鴨和魚組合而成的三牲,由紅桃粿、發粿(酵粿)、菜頭粿、鼠曲粿等組成的粿品和用香菇、木耳、針菜、豆乾等組成的齋菜。潮汕人將準備食物祭拜祖先看成是感恩,而將分享胙肉等祭品當成是納福。祭則受福,天經地義。
3、潮汕過年吃各種小吃
在潮汕地區,春節期間人們素有訪親問友的習俗。在悠悠茶香裡互賀新春,閒話家常,是佳節中最暖心的享受。而伴茶的潮式茶點則色香味俱全,更為古色古香的茶添上一抹典雅,一份悠然。
春節潮汕常吃的美食茶點有:朥餅 綠豆餅 米方、豆仁方、酥糖蓮子糖、蓮藕糖、馬蹄糖、束砂等。
閒聊潮汕的春節 篇3
剃個雅頭過大年
潮諺裡說:“有錢無錢,剃頭過年”。潮汕人愛清爽整潔,把理髮叫做剃頭,有“剃個頭,雅三毫”之說。潮汕舊年俗中,初一十五是不能剃頭的,所以在年前,男(特別是小男孩)必剃頭,女必“挽面”,以容光煥發迎新年。
“挽面”是潮汕女性理髮美容的一種特別手藝,以前,女人只有出嫁或年節時才享受這種待遇。即請人用線將新娘額前、鬢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彎彎的月牙眉。現在,愛美的姑娘只要花上幾塊錢,經阿婆們一雙手、幾根線的精心打扮,臉蛋便流溢位青春的光彩。
潮汕人做事碰上了麻煩,常說“頭日剃頭就遇著個鬍鬚”,因為怕麻煩,所以,潮汕人年前都把自己拾掇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的,自己“雅三毫”,別人見了也“喜三毫”。除了剃頭,小朋友都洗澡試新衣,舊俗傳,若年三十晚上忘了洗澡的人,將來就要變成牛。
另外,年三十晚千萬不能晾衣服。因為大年夜晾衣服,今年不幹,明年也要幹。故潮諺曰:“三十夜晾衫——今年唔炯(音‘刀’)明年也要炯。”即遲早都完蛋的意思,這是春節大忌之事。
特色年貨趕新鮮
除夕前,潮汕人都紛紛上街忙碌張羅備辦特色年貨,家家戶戶或買雞鵝鴨,或辦魚肉鮮,或置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或添制新衣服,或選購年畫年花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
外酥內嫩粿肉香
春節前幾天,潮汕家家戶戶家庭主婦們都很忙,諺雲:“年到節到,唔閒到哭。”以前做粿是必須的,潮汕人所稱的“粿”,是一種屬於年節所制糕點的總稱呼。用粘米粉、糯米粉、綠豆粉、麵粉,拌上各種佐料,蒸製成各式各樣的粿品。
民諺曰:“三十夜借粿架——免想。”現在,城裡人家很多不再自制鼠曲粿,而直接上街買,而唯一過年必自制的是皮酥肉嫩的潮汕粿肉。粿肉是潮汕人過年不可或缺的年菜,配料做工相當複雜,一家人做粿肉成了潮汕人過年少不了的風景和年味。舊時,過年的粿肉做得好不好吃、漂不漂亮,也是衡量一個潮汕媳婦賢惠與否的一個重要條件。
閒聊潮汕的'春節 篇4
潮汕地區有一句俗語叫做:“遊神正二月。”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之中,潮汕子弟始終保留著一些古代中原的民風民俗,其中,潮人歲末“酬神”和年初“遊神”,就是潮汕民間一項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那麼今天的傳統節日就為你介紹潮汕春節遊神風俗。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一,潮汕民間開始“謝神”,也就是酬謝神對人間“恩情”的“感恩”,這項活動一直持續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從臘月二十四這個“年關”起至來年正、二月,潮汕鄉村各鄉各里先後進行著各種“遊神賽會”活動。
所謂遊神賽會,實際就是潮汕各鄉各里的民間狂歡節,是從臘月下旬至正、二月,各鄉村擇吉日(或固定時間)遊神賽會。所遊的神,既有城廊供奉的神,也有本地造出來並供奉在鄉里四個門頭的神,總之都屬儒釋道諸神。如“三山國王”、“媽祖”、“關爺”、“注生娘”、“大老爺”、“二老爺”、“三老爺”、“龍尾爺”、“城隍老爺”等。
潮汕的遊神賽會,有的只有賽會,有的是遊神、賽會兼而有之;有的只是祈福活動,有的是度厄、驅邪和祈福、招財兼而有之,數量眾多,名目繁雜,例如揭陽榕城有“城隍老爺出巡”、正月十一至十五日“行彩橋、摸虎獅”等。
另有喬林村煙花火龍火鳳、山東圍遊燈籠、榕江迎春花船、提燈跳火堆、庵後遊神時巫師上釘床、正月十三日炮臺新寨村、石牌村的“做燈酒”,澄海冠山正月十七日至十九日“敬娘媽、關公賽大豬傳統盛會”,達濠東湖鄉的“賽桌”,潮陽穀饒“祭將軍宴”。
在澄海鹽灶,農曆正月二十一、二十二日“揖老爺”、二月十四日樟林“遊火神”、隆都的“碌筒”、店市的“聽古請丁”、正月十九日南砂“遊燈”、西門港口村的“盪鞦韆”、二月潮陽縣貴嶼“彩街路棚”等。
潮汕民間的遊神活動,一般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是請老爺。由鄉里主事的長者,穿上盛裝(紅色唐裝),鑼鼓伴導,把老爺的神像從神廟中請出來,巡遊經過的各家各戶,都擺上神案、供品,鞭炮迎候,老爺神轎經過時,祭拜並燃放鞭炮。
第二是把老爺送到“巡宮”、“老爺廠”(祠堂)供奉。巡宮中擺著供品、古董、字畫,佈置盆景或園林小景。“巡宮”對面搭戲臺,日夜演戲,供“老爺”和鄉民觀賞、作樂。經過祭拜後,鄉民把供品收起。
第三是把老爺重新請上轎,繞鄉村各巷路巡遊。這次巡遊,有“文遊”也有“武遊”。
“文遊”是在“巡宮”舉行祭拜儀式後,把老爺請上金膝木雕做成的金碧輝煌的“文轎”,由選定的年輕力壯的青年抬著,前導抬著“XX老爺出巡”、“肅靜”、“迴避”等匾額,猶如古代官員出巡。
有的地方還由年輕力壯的村民挑起纏繞成碩果形狀的紅彤彤的鞭炮擔子,點燃後挑著在老爺轎前疾跑,接著有儀仗樂隊伴導,俗稱遊鑼鼓,巡遊鄉里的大街小巷,再繞鄉里邊界遊行一圈,再回到神廟(巡宮)。
潮人遊神的“文遊”就是娛神,標旗、花籃、鑼鼓、樂隊全出動。配合巡遊的是一個龐大的儀仗隊,除了旌幡寶蓋、高燈綵旗外,還有英歌舞隊、標旗隊、扮士戲、動物舞隊、大鑼鼓隊等。標旗隊是主角,英歌舞是前奏先鋒,名為驅邪避鬼,營造氣氛;扮士戲和動物舞是點綴和助興;大鑼鼓是襯托和吶喊。
標旗隊是遊神的一大看點。標旗有三款:大標旗、古風旗和中聯旗,造型華麗,均為潮繡之精華。大標旗長達二丈、寬八尺,旗面繡綴青龍白虎,氣勢張揚,由八名壯漢撐舉,能選中撐舉大標旗的都是當地美男子,裝扮一式用長衫,氣宇軒昂,步履鏗鏘。
中聯標長僅丈餘,寬則五尺左右,由幾十面聯接成一個逶迤的隊伍,由妙齡少女側身斜擔,後面則由一中年婦女輕扶標尾。擔標旗的少女都是鄉里最標緻的,身材高挑、身段婀娜、面貌亮麗、神態大方、蓮步娉婷,特別是第一標,更是千挑萬選。扶標尾的系中年婦女,溫婉秀潤、性感高雅、華麗大度,款款而行,輕輕招搖,觀者往往入迷。
古風旗陣又是另一番景象。突出的是人不是旗,由五人組成,為金、木、水、火、土之象。五人皆高大威猛之壯漢,眼戴墨鏡、雙頰鼻菸濃黑、皂衣斜披、腰繫繞眉、足綁腳鞽、鞋裝銅瓏、一步一頓,叮噹作響,邊走邊抽菸、嚼肉、喝酒。
肩扛古風旗是一面漫卷起來的彩旗,上有北斗七星,色分青、黑、白、赤、黃,代表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氣勢雄渾。
遊神期間的鼓樂隊也很有特色,有的鄉村還遴選並訓練上百名年輕貌美女子組成笛子隊,在司鼓師的指揮下,奏起了潮州音樂,悠揚動聽,讓神明高高興興,神人同樂,歡慶豐收,祈福新年。
“武遊”是在祭拜儀式過後,把老爺請上“武轎”,並用紅絲綢布將神像固定在神轎上,巡遊時,抬轎者要用雙手撐起,疾跑狂奔,跑完村子的巷子,又跑出田洋,並巡行村界,再回到神廟。“武遊”其實就是“用神”,是憑藉神之“神力”,驅逐邪宿,給村民帶來福運,為民造福。
有的鄉村遊神,既有“文遊”也有“武遊”,有的只有“文遊”沒有“武遊”,有的只有“武遊”沒有“文遊”。如棉湖遊神,48社48班鑼仗隊,正月十三“請神”,正月十四“文遊”,正月十五“武遊”,俗稱“走安街”。屆時整個棉湖鎮人山人海,人流橫衝直撞,熱鬧非凡。
遊神是潮汕神文化活動最有特色者,是潮汕地區極為典型的和諧文化活動。春節期間潮汕民間的遊神賽會,不僅是當地舊時鄉村的一種民間娛樂形式,也是一個大型的民間狂歡聚會。
閒聊潮汕的春節 篇5
迎老爺
除了親朋好友,初一早還有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現在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每個地方迎老爺的日子不完全一樣。
除夕前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都要徹頭徹尾地大掃除,上至燈罩門窗、下至用物被帳,都要清洗,此謂之“採囤”。
除夕前大家都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對於潮汕人,除雞、鵝、鴨、魚肉外,還要貼春聯、掛福字、買春花,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為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紅龜粿、殼桃粿、菜頭粿(蘿蔔糕)、共同糕(土豆粿)、甜粿、鼠殼粿、米粿、蝦棗……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
於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首先必須“拜公祖”(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後面3天就不能動掃帚拖把,以表敬意。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我知道的,一般是木耳、花生米、豆乾、針菜/黃花菜、香菇。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裡一放,它就在油鍋裡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除夕夜
對於潮汕春節習俗,除夕夜就是“過年”。
所以,外出的家人這天都得趕回家團聚。晚上全家吃團圓飯,基本都是吃火鍋,即“圍爐”。飯後也不得先行離桌,意為團團圓圓;飯菜也必須有剩,且不能倒掉,意為年年有餘;。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而且必須在飯桌上發。
除夕晚上家裡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還要在米缸、鍋鼎壓錢和大吉,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熬甜湯、雞鴨魚、拜天公、灶神、地主爺、床婆婆,當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放鞭炮。
除夕圍爐吃甜姜薯
關於甜湯這裡不得不提到姜薯,只有在潮陽和惠來的部分濱海地區的山地種植。潮汕人特別是潮陽人喜歡吃薑薯。除夕圍爐,甜姜薯都是菜式上的“常客”。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是絕對不能忘記的。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春節/正月初一干什麼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
拜年,又稱為“拜正”。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但一般是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所以,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物件說不同的祝語。有這樣的玩笑,大年初一拜年,出門只在褲兜裡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裡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也戲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正月初二“仔婿日”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所以也叫女婿日。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正月初七“七樣羹”
傳說,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女媧氏開天闢地,第一日作雞,二日作狗,三日作豬,四日作羊,五日作牛,六日作馬,七日作人,因而把初七稱為“人日”。 潮汕俗語:“七樣羹,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後生(年輕),奴仔(孩子)吃了臉紅潤,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
所謂七樣菜,其實不是一道菜,而是一道用七種蔬菜混合做成的青菜。把白蘿蔔,厚合,蔥,蒜,韭菜,芹菜,春菜,各採集一小撮,洗淨,放於加油的熱鼎爆炒而成,食之有各種味道,甜、澀、苦、香、辣,好像生活的各種滋味,開春先嚐個遍,新的一年也就不會遭受磨難挫折,萬事暢通如意,心想而成。
食七樣菜,其實就是品嚐生活,也是取個好兆頭。按潮汕話的諧音來說,白蘿蔔為“菜頭”,取其“彩頭”之意,韭菜(久菜)取其“長長久久”,春菜取其“萬物回春”,蔥也就是“聰,聰明”的意思,芹菜的諧音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諸事合算”之意。
其實,現在許多年輕人並不知道初七食七樣菜的真正意義,只是知道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便買了七種菜回家炒了吃。吃七樣菜,也就是吃個好兆頭好意義好心情,意圖新一年吉祥如意、財丁興旺、一帆風順。
潮汕七樣羹的寓意分別是:閤家平安(厚瓣(潮汕音:合)菜)、大發財(大芥菜)、春來發芽(春菜)、勤勞致富(芹菜)、飛龍在天(飛龍菜/菠菜)、聰敏精算(蔥蒜)、長長久久(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