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舉例是一種藝術
課堂舉例是一種藝術。在物理教學中恰到好個的舉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加深理解,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課堂舉例的五個共同特色,就是:“新、近、趣、妙、變。”
新即能彌補課本的時滯性,又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例如有一次講《質量》這節課,恰好遇到該班學生剛上完體育課,1500米長跑使學生一個個有氣無力,無精打采。我見到這種情況,一上講臺就先出了這樣了個謎語“一千零十個兄弟(打二個字)”學生一聽猜謎語,立刻活躍起來,睏意頓消。隨後我又引導:“要想猜出這一謎語,請大家認真學習本節課,謎底就在這節課當中。”到了課堂中間,一些學生又有倦意,恰好又講到質量單位,我就不失時機地抖出謎底----質量的單位“千克”。學生情緒再一次高漲起來。正是這個生動、新穎、有針對性的謎語,激活了這堂課。
近舉例應多舉學生平時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事例。讓學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學之中,增強親近感、現實感。例如講光的反射定律時,許多同學對“反射角等於入射角”的因果關係總弄不清,認為“入射角等於反射角”也不錯。為此,課堂上我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同學的相貌很像他的父親,但如果講成**同學父親的相貌很像**同學行不行?”結果全班同學都笑了。我就因勢利導說明了“先有老子、後有兒子”,“反射角等於入射角”不能顛倒的道理。以後在講熱平衡方程Q吸=Q放時,就再也沒有學生馬馬虎虎寫成Q放=Q吸了。
趣趣味是吸引學生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和愛好的動力。列舉有趣的例子,有利於調動和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例如講解《蒸發》內容前,我用水彩筆在投影膠片上畫了一隻烈日下的黃狗,張大嘴伸出鮮紅的長舌頭。當用投影儀放出這一彩色影象時,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思考著同一問題:在炎熱的夏日裡,狗為什麼要張口伸舌?我立即指出,要想知道為什麼,請認真學習有關“蒸發”的知識。用生動、有趣的例子引入新課,可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產生了積極的學習動機,潛移默化地從“苦學”過渡到“樂學”,從“難學”過渡到“易學”。
妙就是學生在思維發展的關鍵處,疑難、轉折或朦朧處,起架橋鋪路,有效點撥的作用。例如講熱水和冷水混合時,學生易忽視“質量未知”而誤認為“冷水升高的溫度等於熱水降低的.溫度。”為此舉一例項:在0℃的池塘水中,滴一滴100℃的開水與池水混合,池水溫度能升高50℃嗎?學生一聽恍然大悟。又如為了加深對光的折射規律的理解,佈置了這樣一個練習:甲、乙、丙三人叉水中的魚,甲對準魚的上方,乙對準魚的下方,丙正對著魚叉過去,誰最有可能叉中?學生中有的答甲、有的答丙。為分析錯誤的原因,我幽默地說:如果魚學過光的折射,她會不動,並笑咱們是個“馬大哈”。透過討論、分析,學生們輕輕鬆鬆地理解和消化了光折射規律。
變在課堂教學中要“教活”,變則靈。變才會使課堂45分鐘不枯燥、不乏味,愈變愈新,愈變愈活,深入其理,曲盡其然。在習題教學中,運用變式手段,從一題多問,一題多變到一題多思,可以打破傳統教學中那種單調陳舊而保守的思維方式。例如,學生做了“測定小燈泡功率”的實驗後,我利用課本上的電路圖編了這樣一組題:前圖為測定小燈泡功率的電路圖,小燈泡L上標有“6V3W”字樣,滑動變阻器標“20Ω1.5A”字樣,電源電壓為8V。試分析:①實驗中連線電路時應注意什麼?②為使小燈泡正常發光,變阻器的滑片該向哪邊移動?③小燈泡正常發光時電壓表和電流表上的讀數各是多少?④小燈泡正常發光時,變阻器兩端的電壓為多大?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有多大?⑤小燈泡正常發光時,整個電路消耗的功率多少?小燈泡在10秒鐘內消耗多少電能?以上5個小題從不同角度入手,其知識層次也不一樣,既沒有超出大綱範圍,又沒有違背課本中習題的原意,但卻全方位地強化了基礎知識的訓練,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絡,擴大了題目的覆蓋面,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運用變式手段,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課堂舉例並不限於上述幾點,這裡不再一一侃談。總之,課堂上舉例的例子應力求使學生風之生趣,動之生樂,聽之有理,思之有味,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