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6篇
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1
上個學期 我們學習了政治與經濟,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這學期還有由謝雪梅老師叫我們《哲學與人生》的課。
這學期的課程馬上就要結束了,這次老師換了教課的方式,讓我們同學制定小組,每次都上去一個人教課,給了我們學生上去演講的機會,也同時鍛鍊了我們的能力。
其實,我開始覺得這門課程跟小學的社會還有中學的政治一樣。但是,其實比那些學的都比較的深。老師給我們說了很多大道理,我覺得教會了我很多,是我要學習的,這門課程教會了我們,人生中不可能會一帆風順,有好的也有壞的,我們應該要面對現實,要好好努力去面對這生活中的困難。還教會了我們每個人做些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 ,認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我覺得我們活在現實的生活中,就要去勇敢的面對現實,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後行,多去為別人想想。寬容別人就寬容你自己,不要遇到事就退縮 就覺得自己是倒黴的不幸的,但是不要為我們現在的遭遇就埋怨命運的不公,實際上,世界上還有很多比我們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舊堅強地活著,我們又為什麼不能呢?
《做夢的窮人》 每天上午11點,都會有一輛耀眼的汽車穿過紐約市的中心公園。車裡除了司機,還有一位主人–無人不曉的百萬富翁。
這位百萬富翁發現: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著襤褸的人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死死盯著他住的酒店。有一天,百萬富翁對這個人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讓司機停下車並走到那人的面前說:“請原諒,我不明白你為什麼每天上午都盯著我住的酒店看。”
“先生,”窮人說,“我沒錢、沒家、沒住宅,只得睡在這條長凳上,不過,每天晚上我都夢到住進了那座酒店。”
百萬富翁覺得很有趣,於是對那人說:“今天晚上我就讓你如願以償。我為你在酒店訂一間最好的房間,並支付一個月房費。”
幾天後,百萬富翁路過窮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順便問一問他是否覺得很滿意。然而,他發現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園的凳子上了。
百萬富翁來到公園,詢問窮人為什麼要這樣做時,窮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夢見我睡在那座豪華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裡,我就夢見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這夢真是可怕極了,以致完全影響了我的睡眠!
”讀了這個小文章 讓我們知道了 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讓毫無根據的想象破壞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著美好的不存在的東西生存。不管現實如何,積極面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選擇。
透過這學期的哲學課,確實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優勢,不要一味地掩飾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積極面對你的缺陷,放對了地方,那缺陷也就變成了優勢。積極地面對周圍的環境,唯有一顆坦然面對而又積極進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積極心態的催生劑,有了希望,又有一顆積極的心,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2
應老師要求,同時為自己精神世界充充電,抽了一點時間,讀完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讀完後頗有感觸,故寫此讀後感。
傅先生說過”一個人受過教育之後,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於許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於去做。“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的確,人生可做的事實在太多,其中有關係自己前途和生計的大事,比如學習,工作,也有隻涉及當前蠅頭小利的小事,比如丟了一塊錢,被人罵了一句等,如果把這些小事耿耿於懷,又哪來的時間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又如‘享樂分為很多層次,若只把享樂定位在身體的,官能的需要,是屬於較低的層次,這種享樂的背後實際上是痛苦。較高境界的享樂是內求於已,而非依賴其他因素,因為越是依賴外部條件,這種享樂就越沒有保障。’對於這句話,我也是深有感觸的。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一時的感官滿足不惜花大量金錢蹦迪廳,泡酒吧,參加演唱會,但很少有人從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找出一點快樂,這樣,當他們蹦完迪,泡完吧,鬧完會回來從事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時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臉了,以至於許多人因此丟了飯碗甚至於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閉甚至自殺,這又何苦呢?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著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細細想來,這些話句句皆是真理。此外,還有許多讓我所感悟的話,比如‘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麼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人生態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壓力之中,後者則可自得其樂。’‘如果一個人表現不好就怨天尤人,那麼當新的機會來到時,反而容易錯過。’等等。這些話無一不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當人真正能用哲學的眼光去思考人生,那麼他肯定能在工作生活當中找到屬於自己那一份快樂與愜意!
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3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老師就說這是大師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讀《哲學與人生》之時,就常常捫心自問;在讀完《哲學與人生》之後,覺得不得不寫點什麼,一直就有東西從心底裡想流露。但覺得我等之輩去對大師之作指指點點,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轉念一想,讀後感,只是寫給自己的記憶,是和以後的我分享此時的我的感受,總不能讓大師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劃過。
傅佩榮,國學大師,中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看過一段傅先生給臺大新生講課的影片,就覺得傅先生講的特別平和,但內容的確讓人觸動。也許草草聽一聽覺得沒什麼,很快就從思緒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卻覺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問題,不得不讓人越發思考。所以讀這本書的目的,也是想能從本書中找到更多的問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心靈答案。
當開啟這本書,發現好像內容和書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書,像是傅先生將一幅長長的人物畫卷慢慢的在你眼前開啟,讓總多的哲學大師(熟知的中國哲學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學家)從你面前緩緩走過。當你已經習慣,沉浸在這幅畫卷中的時候,突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古人已經一一走過,只留下若隱若現的背影,最後是傅先生在講他的“多元與融合”,在講他的“身·心·靈”。
哲學,讓我這個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維的模式和心裡的感受寫的讓大家可以簡單的體會,這種哲學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書中所言,我一直以為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是拗口的長句加上難懂的邏輯,是“哲人之學”。哲學,與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這本《哲學與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淺,也才痛恨眾多所謂的哲學人士的誤人子弟。
其實哲學是“哲人解讀凡人感受之學”,而這種感受只是略略高於生活,能給凡人深思和啟示,能讓凡人帶著思考和追求活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的一生都帶著哲學,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學,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學。人為何而活,哲學給出很多答案,本書沒有給出答案,傅先生卻一直在用行動證明著什麼。也許,每個人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會有頓悟的感覺,但那時已無法交流。
對《哲學與人生》這本書而言,都只不過是哲學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這朵浪花卻讓我產生了對哲學的濃濃興趣,也許這就是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雖不曾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
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4
最近讀了傅佩榮先生的著作《哲學與人生》,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一些我能夠模模糊糊體會到但不能很好的將其提取出來的生活哲學。在這裡,我想寫出部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並談一談我對它們的理解。
“哲學就是練習死亡”。
這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說,傅先生對其作這樣的解釋:“所謂練習死亡,就是要練習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生影響力,就好像死亡一樣。這樣,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談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師讓我們每個人談談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學的理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理想是:追求儘可能多的自由,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這恐怕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吧。他之所以說“儘可能多的自由”,應該是是因為他明白要追求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自由既包括心靈上的,也包括物質的。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在行動上總會受到一些約束。可是我想說的是,心靈的絕對自由卻是可以實現的。而且,這種可以實現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時間限制,不受空間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靈能夠如莊子筆下的大鵬鳥一樣遨遊於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個專家,還要設法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所留下來的知識是每一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許多從事某一特定領域的專家。然而近年來在,“專家”這個詞的名聲似乎不那麼好,許多所謂的專家常常犯一些低階的錯誤。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僅僅侷限於專業知識,被一葉所障目,殊不知知識本來就是相通的,怎麼能硬生生的將某一塊割裂開來呢?高中時的一位從事競賽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師曾對我們說:“物理學到最後就是哲學。”我相信,不僅僅是物理,任何一門學科到最後都能歸結到哲學。亞里士多德,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家,他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與之類似的偉人還有很多,譬如達芬奇、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這些大師,足矣令每一位專家汗顏。聯絡自身,雖然我的專業是熱能,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專業,一生與鍋爐為伴,而不關注其他領域,人生豈不是失去了很多樂趣?這也許正是老師鼓勵我們多讀書,開拓視野的原因所在吧!中國不缺專家,缺大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太過注重專業教育而淡化了一些綜合性學科的教育。
“把某一階段的成敗,作為整個生命的成敗,那不過是一種藉口而已”。
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次生活的考驗,無論成敗,它們都會成為一次次經驗沉澱下來,而且,多數時候失敗的經驗更為深刻,更為寶貴。有的人經歷某一次成功之後便覺得自己是人生贏家,這種人是無知的;有的人經歷一次失敗之後便一蹶不振,悲天憫人,這種人是無能的。對待人生,要有一種全域性觀念,一種正確看待成敗的心態,甚至有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考量,成即是敗,敗也是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樣想問題,才能“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發,以及在得意的時候知所收斂”。
最後,我想說: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熱愛哲學,做一個人生的智者!
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5
對於人生,哲學的思維,是可以帶領我們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對於哲學,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體會的過程。兩者在我看來,密不可分。
本書作者傅佩榮,哲學系教授。最早開始認識這位學者,是在網上看到他在上海圖書館的一次講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記得當時他曾為一位觀眾解釋莊子的一句話:化無用之用為大用。在我看來晦澀難懂的古話,教授卻能很簡單的舉例說明把它解釋的很清楚明瞭,至今記憶深刻。如果我們只把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留下,把其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丟掉,那麼這個唯一有用的東西也會變得很無用。被人認為無用的東西,反而是很寬泛的,能帶給我們喜悅的,雖不被人們重視卻能成為大用的。雖然解釋的話語只是寥寥幾句,讓我著實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學家稱讚為:一個優秀的哲學教師的本事不在於讓學生接受他的見解,看到他多麼的有本事,而是讓學生們收到他的思想薰陶,是思想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
在本書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談到了儒家的風格,價值觀。提到儒家,我們的第一慣性思維肯定是會聯絡到孔孟。孔子是沒有什麼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學生去把他的話語整理出來,找出其中一貫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覺得沒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現,在寫著作的時候才算是最貼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發揮,將其名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樂。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義,人與人適當的關係。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揚理想,卻不是靠這裡想來弘揚人。可見我們的生活中必須要保持著始終的理想。並且是自願有這樣的理想,並且很自覺地衝著這個理想而去努力學習,生活。發自內心的去做一些為了理想的奮鬥,這樣才有意義。
在本書中,也解釋到了人並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論。正如善與惡,其實都是價值上的概念,而任何價值的呈現,都是自由選擇的前提。所以在我們特別小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評價理性的思維做出選擇。對於這點,性本善就無法達到。等我們長大以後,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我們會面臨著善和惡兩扇大門的選擇,所以在我們做事情時候,很可能會至善,也可能是變惡。到此能看的出本善這一點是無法得到驗證的。但是不管多麼兇惡的人,他都會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人無完人,同樣的,也沒有完全惡的人。
由此可見,哲學一個看起來枯燥無味的話題,需要充滿活力,思維跳躍有趣,才能將這些無味難懂的文字化做我們生活中的指引。而讓人產生興趣就需要對凡事保持好奇的態度。哲學就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然後來驗證真理的過程。這些理論都結合了很多實際,淺顯易懂,但卻能從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們參考,同時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維。
讀過這本書後,我想我能更好的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規劃和設計。把這些哲學的思維,更加實際化的運用到平日生活中。讓自己做一個很充實,有理想,有底蘊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體會哲學的思維。
以上便是我的讀書感想。
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6
因為看一個人讀此書,而知道此書;因為聽到一個人說書好,而想擁有此書;因為特殊的機緣,而擁有此書。
其實,這本書在我這已經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原因有三:一是買書不如借書,陸續看了很多別人的書,這種富有是自家書不能給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選擇的書太多,挑來選去中,它總會成為捨去的;三是覺得深奧,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讀,過早接觸怕是打擊了剛剛建立的讀書信心。
其實,這些也都是藉口。對於哲學,我是頗有“慧根”的。在唐山師院兩年的脫職進修中,“邏輯學”這門課程考試全年級只有兩個滿分,我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成績恐怕也是不多見的吧,惹得苑老師親自到班裡來非要親眼見一見如此通靈的學生。這足足讓我美了一個學年。
但是將哲學與人生放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當決定捧起《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時,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決心。人到四十,真是該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就是懷揣著這樣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學與人生之旅。走進去,才發覺這是一片綠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心態的成熟,感覺這樣的一本書應該成為每一箇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課。此時的我們,工作、生活都處於一個“瓶頸期”,不談家庭,不論孩子,我們還有沒有自己呢?……
“人活著,就是要以身體作為基礎,開出心智的花朵,結成靈性的善果。”這是我聽到的最直白的將“身心靈”和諧共一的話。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對人、對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們的初衷,享受才是我們追求的境地。
讀畢,掩卷而思,由衷折服於先哲。是他們讓我們歎為觀止的同時,開始不停地追問與思索:人,應該怎樣活著。
人生,於我們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事,而是你“如何”做這件事。
《哲學與人生》這本書,一路讀過來雖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開始,並將永不停歇。他時定會再來細細研讀、細細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並激勵我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