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淺談中國的道路設計

淺談中國的道路設計

中國的道路設計特別是城市道路設計,是非常奇怪的,講究直南直北、直東直西,因此到處都是90度的交叉或者轉彎。從天空看,道路網似乎很有規矩,象格尺畫出來的一樣。方方正正被認為就是美。中國人做人做事倒是不講方方正正,而是講究圓滑。而道路的這種方方正正並不具有實用的價值,車輛轉彎、掉頭有極大的困難。在較窄的道路上,經常遇到一輛車為了轉彎而把整個道路給堵死了的現象。即使不被堵死,這些路上也呈現出一派混亂的景象。不是大多數中國人沒有規矩,而是這種設計給中國人留下了後患。

90度的轉彎,對於車輛來說是有難度的。工程師沒開過汽車,也騎過腳踏車吧。沒騎過腳踏車,也可以用跑步、走路做個實驗吧。就是走路的時候90度轉彎也是很不方便的。速度越快,越困難。因為你得付出更多的注意,你得減慢速度,你還得避讓其他的行人車輛。遇有建築物,就算你停下來,還是看不到側面的路況。

所以,90度的轉彎就像練武術擺個花架子,花拳秀腿,但是不經一戰。日本都市的道路並沒有中國的這麼寬,也沒有中國的這麼直,可是一般也沒有中國的這麼堵、這麼難。中國人有走路的權利。日本人卻享有走路順暢的權利。

中國人比較窮,機動車還沒有普及。中國還遠遠沒有成為福利國家,公共交通非常非常不便利。不管機動車普及不普及,不管公共交通便利不便利,中國因為人多,還是會有許許多多的步行人和騎腳踏車的人。步行和騎腳踏車也需要道路。步行和騎腳踏車速度比較慢,這是常識;他們不能和機動車共用道路,這也是常識。還有一個常識,中國的大多數道路,都是所有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攪和在一起,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結伴同行,擦肩而過。險惡叢生,而且失去效率。不僅直來直去的道路如此,轉彎也是如此。交通的混亂在十字街頭達到了頂點。

為了解決十字路口的交通擁擠狀況,有的城市建設了立交橋。有的立交橋設計很差勁—再沒有別的詞可以描述了:本來是1個大十字路,建成立交橋之後,一下變成了4組小十字路。而每組小十字路由包括4個更小的十字交叉,即1個非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交叉口,2個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交叉口,1個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交叉口。也就是說,這一個大的十字路,現在變成了16個小的十字路。

有人說,分割成小的十字路,就是把交通流量分擔了。實際上沒有分擔,而是雪上加霜。交叉多了,效率就降低了。

有人還說,你給我舉個例子,我才相信,否則鬼才信。好,你可以去呼和浩特市鼓樓立交橋看看。那裡就變成了這樣的16個交叉路口。

還有,中國人就是不使用科學的東西,比如有時間差的紅綠燈。紅燈滅了,就是綠燈;綠燈滅了,就是紅燈。黃燈象徵性地閃上幾次,也不起緩衝作用。在別的國家的交叉路口,為了有個緩衝,設定的是兩條道路紅燈同時亮起,持續幾十秒,然後一條路上的綠燈才亮起。在這幾十秒當中,該走的車輛、行人都能順利通行,根本就沒有不同方向的車輛擁擠在一起的情形。

而且外國的紅綠燈車輛、行人都管,而在中國的很多城市裡面步行人似乎可以不顧紅綠燈而自行其道,人行橫道成了行人橫行的道。中國司機跟行人搶道這是世界上最昭彰的惡行,可是有的城市偏偏在人行橫道上行人橫行問題上顯得無計可施。

因此很多人看到中國城市的`道路北不斷地拓寬。道路窄的時候,交通混亂限於窄的道路。道路拓寬了,交通混亂延伸到寬的道路。道路越來越寬,混亂也變得越來越多。因為混亂的機會變多了,混亂的空間變大了。因為混亂,不實用,不便利,就不是實質的美,而是實質的醜。把實質醜的東西當成實質美的,那就是精神的扭曲。因為精神扭曲了,散發出來的就是一種顛倒的價值。

但是把一個十字路變成16個十字路,被視為工程師對於就業的貢獻。原來這個十字路只能讓一組執勤人員上班,現在則堂而皇之的有了四組人員執勤,每個人的權力還更大了一些,即他們每一組要管轄四個小的交叉路口。不僅解決了就業,而且擴大了權力,當然是工程師的貢獻。因此,一個憋足的工程師,一個憋足的工程,在某些人的眼裡還是優秀的。不僅有了名,而且有了利,還有了輝煌的前途。立交橋被美其名曰“彩虹飛架”,飛架是飛架了,卻也是架在市民身上的沉重的財政負擔和難以排遣的心理負擔。

中國人為了把原本不是方方正正的道路改造成方方正正,需要大量拆遷居民,不僅成本很高,而且經常有違反居民意志和利益的事情發生。有的居民為了固守祖先留下的住宅,不惜讓警察把自己強之驅逐出自己的家園,讓剷車把自己的家園夷為平地。他自己根本沒有力量和權利保護自己的家園。

美利堅合眾國紐約市寸土如金。中國人都說紐約市中心是黃金地段。可是就在紐約市中心,依然有低矮、破舊的市民住宅或者店鋪。任何人都不能用強力把市民從自己的土地上趕走。你用我的地,是你的要約;至於我賣不賣,需要我的承諾。不管你是誰,沒有我的承諾,你休想把我趕跑,把我的家園破壞。

市民的權利得到100%的尊重。這裡不幹警察的事,也不幹剷車的事。警察的存在是為了維護權利,剷車的存在是為了市民的福祉。

說到黃金地段,中國人認為有山或者有水,又在城市中心或者離城區較近,可以開發成旅遊度假村。這些地方雖然不是寸土如金,但是有可能日進斗金,所以往往被有錢有勢的人霸佔。

日本人多地少,論理說他們的海岸應當是被“開發”完了。其實不然。他們對於自然的態度遠遠沒有中國人這麼粗野。在日本的時候,我住在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住處離海濱只有幾百米。還有比我的住處離海濱的距離更近的住宅。但是那個海濱卻並沒有被“開發”,依然是天然的沙灘,海鳥浮游、盤旋,又有飛魚常常越出水面。我天天能夠飽覽潮漲潮落的景象,而一分錢不用花。相形之下,中國的那些被“開發”掉的自然風光,與其說是開發,不如說是被掠奪和破壞了。

為了建設所謂的經濟開發區,形成了現代化的圈地運動。英國近代資本家圈地,是為了生產,讓這些土地往出長黃金白銀。中國現代資本家圈地,是為了等待土地的升值,這些土地現在只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撂荒。一個需要用地100畝的老闆,圈起1,000畝甚至10,000畝的良田。這樣的例子不是聳人聽聞。

中文的開發這個概念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開發簡直就是權利和權利的鬥爭。黃金地段的開發、旅遊景點的開發、圈地和住宅開發,無不如此。

日本人、芬蘭人都比較富有。有的人家建別墅,當然可以自己設計成獨特的風格。但是蓋高層公寓,往往是拿鑰匙就可以住。每家每戶的房間都是標準裝修,不僅門窗是標準的,就連抽水馬桶都是標準的。為了體現自我,住戶可以自己裝飾——注意,不是裝修。

中國人中的普通老百姓沒有多少錢。現在的狀況,不管是福利分房還是自己買房,開發商往往是給使用者留下所謂的毛地面,也沒有水池和抽水馬桶。宣揚什麼呢?宣揚住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裝修。殊不知,這些老百姓一沒有多少錢,二沒有多少精力,三沒有多少心情,四沒有多少必要,去拿數量有限的血汗錢搞“裝修”。修則修矣,根本就不是個性,也不是時尚,倒是可以說是勞民傷財。

官汙吏、富商巨賈花數以百萬、千萬元計的資金建起“豪宅”,那才叫氣派,那才有個性。一個窮老百姓扛著幾千元、三、五萬元的血汗錢,拖著疲憊的身軀,鑽到一個鴿子窩裡面,摸爬滾打,那是在“裝修”還是在自戧?“豪宅”的主人們往往就是這個鬧劇的始作俑者,他們生造了這種“時尚”,編造了所謂“個性”的神話,給老百姓留下毛地面和沒有抽水馬桶的下水道,讓這些矇在鼓裡的人們演出自我折磨的悲劇和鬧劇。

這場鬧劇,不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精神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