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資訊系統審計的發展歷史

資訊系統審計的發展歷史

資訊系統審計是對被審計物件所採用的 計算 機化的資訊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進行了解、測試與評價,並對資訊系統對財務報告的 影響 做出判斷或單獨提出資訊系統審計報告的過程。對資訊系統審計發展歷史的瞭解,應該從 企業 資訊化的發展和審計本身的發展兩個方面考察,以瞭解資訊系統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資訊系統審計是企業資訊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1、手工處理

企業內部的資訊處理最初是以手工處理的方式進行的。一個企業的 會計 部門,透過不同崗位之間的分工協作,將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產生的財務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形成企業內部和外部需要的各種會計資訊。這種手工系統的特點是以人為處理工具和以紙張為資訊的載體。在這種情況下的審計方式毫無疑問是手工的形式,審計的物件也是人和紙質文件。

2、部分計算機處理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尤其是微型計算機價格的大眾化,一些企業開始用計算機來處理部分會計資料。如:企業內部自行開發的工資管理程式、固定資產管理程式等,逐步用機器來代替了部分的人工勞動。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的一種景象。這時,由於有 電子 資料的存在,已經為電子資料處理審計提供了可能。但由於計算機處理的範圍還比較小,審計人員完全可以忽略計算機的存在,直接對打印出來的紙質文件進行審計。

3、會計系統全面計算機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會計電算化工作在我國得到大規模的普及,企業的.會計資訊系統已經全面實現計算機化。這時的審計人員已經開始意識到計算機審計的重要性,但這時人們對計算機審計的認識還停留在對電子資料的採集和 分析 階段,計算機系統的控制問題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4、企業資訊系統的整合化

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會計電算化已逐步走向成熟,而企業的資訊化建設並沒有就此停止,以ERP為代表的企業資訊系統的高度整合逐漸開始興起。這時的企業資訊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個孤立的系統,而是集財務、人事、供銷、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系統,財務資訊只是這個系統所處理資訊的一部分,單獨的財務系統已不存在。而這時的審計人員只有對整個系統全面瞭解,才能把握審計物件的總體情況。

從企業資訊化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由於審計人員所面臨的審計物件的不斷變化,促使審計的方式隨之改變,資訊系統審計也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

(二)資訊系統審計是審計 理論 與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審計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審計模式經歷了詳細審計、系統基礎審計和風險基礎審計三個階段。 現代 審計十分強調對系統控制的依賴。它的基本觀點是:設計上合理並且得到執行的控制制度是我們相信財務資訊的重要依據。對於控制得好的領域,我們分配較少的審計資源;控制較弱的領域,分配較多的審計資源;如果控制不可依賴,我們則跳過控制測試環節,直接對賬戶餘額和交易發生額進行測試。

在會計資訊手工處理的環境下,系統的控制也是由人工完成的,對系統控制的瞭解和測試也可以由普通審計人員運用一般的財務審計知識來完成。由於計算機化的資訊系統的介入,資訊系統的控制越來越多地由計算機來完成,ERP的實現甚至改變了手工環境下的管理方式及業務流程,一般的財務審計知識已無法滿足對系統和系統控制進行了解及測試的需要。而由於計算機資訊系統的運用,使得審計人員對系統控制更加依賴,直接對如此龐大的資料量進行審計已經是不可想象的。資訊系統審計因此也從財務審計的一個可以省略的環節成為不可缺少的工作 內容 ,甚至可以獨立作為一項審計的任務。

(三)資訊系統審計的 發展

從 企業 資訊化及審計 理論 與技術兩條發展軌跡來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資訊系統審計是審計技術與資訊科技共同發展的必然產物。

隨著資訊系統審計的發展,導致了這方面專業組織的產生。“資訊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ISACA”,1969年在美國成立。從1978年開始,該協會推出“註冊資訊系統審計師CISA”的 考試 與資格認證,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的認可,成為資訊系統審計發展的重要標誌。

開展資訊系統審計的緊迫性

由於我們國家的資訊系統審計工作尚未完全開展起來,一些 計算 機審計的探索與嘗試還侷限在 電子 資料的採集與處理領域,對資訊系統的安全與控制的 問題 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從邏輯上講,對系統的依賴是 現代 審計的基本策略,如果被審計物件全面採用計算機化的資訊系統,而審計人員又沒有對資訊系統進行了解和審計,那麼這種審計得出結論的可靠性就要受到質疑。整個審計行業,包括政府審計、註冊 會計 師審計與內部審計在這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日益嚴峻,已經危及到了審計行業的生存。“不搞計算機審計,我們就會失去審計的資格”已經逐漸成為審計業界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