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案例設計及分析
【教學背景介紹】
《要下雨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6課。這一單元的課文圍繞夏天裡會發生那些有趣的事呢?這一主題來編排。《要下雨了》是一篇知識童話,講的是生活中的氣象常識。透過讓學生留心觀察下雨前的天氣及物候瞭解生活中的氣象常識,倡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
在準備授課的過程中,與各位老師共同切磋,交流和授課後的自我總結中,我對新課標提出的如何轉換教師的角色意識,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有了一點自己的體會和思考。
【教學課例描述】
首先我以誦讀兒歌激趣匯入:烏雲密佈天氣悶,天空一片陰沉沉,閃電婆婆把腰伸,雷聲響起一陣陣。從這些自然現象,你們知道了什麼?學生們紛紛舉手說:陰天了,要下雨了。透過兒歌匯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滲透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為後面的授課作了鋪墊。
一、由扶到放,認讀生字
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生字朋友,你們還記得他們嗎?我可以考考你們嗎?
我透過比賽的方式激發起學生們認讀生字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先用多媒體出示了帶漢語拼音的生字詞,讓學生們大聲認讀,及時糾正讀不準的字音。接著我將拼音去掉,出示單個詞語,檢查學生們是否能夠脫離語言環境又快又準的搶答出來。學生的認字興趣高漲,回答的又快又洪亮。除了出示詞語,我還告訴他們老師加深了難度,還有長句子呢!這下孩子們興趣更加濃厚了,一個勁說:沒問題難不到我們!我重新提了要求,學生們不僅按要求完成了任務,而且句子讀得也很通順。
二、角色朗讀,深化體驗
除了將詞語讀準確,我還讓學生把這些詞語、句子帶回到課文中,檢查他們的認字情況,讓學生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告訴他們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用藉助漢語拼音、請教同學和老師等辦法讀準字音。
接著我運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燕子和小白兔的對話,分別讓學生讀一讀小白兔和小燕子的對話。在讀的過程中,有的孩子讀的語氣不到位,我馬上引導他們:快看看,小白兔是怎麼說的這句話呢?小白兔大聲喊。那誰能來試試大聲喊出小白兔的話?經過我的提示,孩子們躍躍欲試,都想來表演小白兔說話的語氣。在講述完小白兔和小燕子的對話之後,我也參與到他們的對話表演中。現在老師來當小白兔,你們來當小燕子,我們一起來表演一次,行嗎?孩子們一看我也參與到他們的表演中,興趣更濃了,高興得說:好!接著我又讓他們同桌之間互讀互演,分別扮演小白兔和小燕子,孩子們在分角色的朗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語言訓練,深入理解
在教學中,我還設計了說話訓練,讓學生用因為,所以。解釋燕子低飛的原因。我發覺孩子在解釋燕子低飛的原因時掌握得比較困難,常常顧此失彼,不能很完整的說清楚燕子低飛的原因。於是我就耐心的加以引導,幫助孩子們找到低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要下雨了!孩子們解釋:因為蟲子的翅膀上佔了小水珠飛不高,所以燕子飛不高。我又追問:那為什麼蟲子的翅膀上會沾上小水珠呢?孩子進一步回答:因為空氣很潮溼。我接著問:空氣很潮溼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透過有目的性的反覆的朗讀,給孩子們一些臺階,並適當地引導孩子從燕子的話中找答案及一次次的追問,孩子們終於明白要下雨了才是燕子低飛的最主要原因,孩子們終於能夠完整的敘述清楚燕子低飛的原因了。
接著在講授小魚和小螞蟻在下雨前的表現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們自主學習,透過朗讀讓他們自己畫出小魚和小白兔說的話,小組合作表演,找出各自下雨前表現的原因,以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作彙報,學生們透過小組交流,馬上找到了原因,並從表演的形式中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四、鼓勵質疑,拓展思維
在課文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及時提問:這節課裡,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活動與天氣變化有關?我及時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將蒐集到課外資料展示給學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並讓他們把記住的這些現象講給爸爸媽媽或好朋友聽,這樣不僅訓練了他們認真聽的好習慣,而且透過他們自身的轉述,也訓練了他們的交際能力。
五、互相評價,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寫字了,我細緻地講授了得字應注意的筆畫及結構,輪到孩子們書寫了,我將幾個孩子的字透過實物投影展示出來,這次我沒有自己評價,而是讓孩子們互相評價,先讓他們找一找寫這個字的優點,然後再提一提小建議,這種互相評價的方式擺脫了老師是權威的'模式,而是充分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學生也從這種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教學分析】
在教學的一開始,我就採用兒歌的形式呈現,選取兒童知曉的生活常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水平,既有利於激發興趣,將學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課課題,同時向學生滲透認識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絡,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在認字這一環節設計中,我由扶到放,通過出示有拼音的詞語、無拼音詞語、句子等逐步加難的環節,反覆強化認讀,鞏固識字,逐漸建立字形與字音之間的聯絡。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克服困難的信心,學生認讀興趣濃厚。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中,我參與到孩子們的表演朗讀中,向學生滲透了合作學習、協作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結尾處不失時機地總結和拓展了知識,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然而在課下我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瞭解到,不光有的孩子瞭解我出示的那些拓展知識,他們還進行了補充,而我卻沒有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在這堂課中,我深深的體會到:孩子們的潛力無窮,語文學習活動是多元化知識形成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以學生活動的興趣為基礎,只要學生的認識、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應該就是語文成功的標準。課堂的文字材料是有限的,而孩子們的潛力是無限的。大課堂的開發利用,不僅挖掘了各類資訊資源,也讓學生嘗試了怎樣在認知世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於情感和審美體驗是個體行為,是旁人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學生對一篇文章的體驗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這種以體驗感悟為手段的閱讀理解過程,不需要科學的分析和理性的說教,而是需要對話、激勵、交流和表現。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學生,從研究學生入手,以學生髮展的需要來確定教學。因此在本課的朗讀訓練中,我更多的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讀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