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先利用學生原有知識水平,藉助具體例項,透過資料計算的方法來讓學生參與活動和討論,從而認識體會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定義;
第二,繼續讓學生利用資料進行計算,認識機械效率的公式應用;最後透過結果差異的原因分析,從而使學生知道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及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充分認識、理解相關的物理量、再借助例項分析、資料計算及其討論分析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思維,初步理解機械效率,最後再由例題和練習來鞏固對機械效率的認識,以達成理解應用機械效率的水平,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本節課不足之處:教師在講評計算題時,沒有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例如:學生錯把沙桶提升的高度作為動滑輪拉力透過的距離,教師應幫助分析S與h的關係:S=nh,有2段繩子吊起動滑輪,所以n取2即S=2h。
學完本節課後,教師可總結以下規律以幫助學生理解機械效率:
1.機械效率的計算:機械效率很容易算,只是用有用功除以總功,主要是有用功及總功的計算。在解答時可這樣計算:
○1計算滑輪、滑輪組、槓桿的效率時可這樣考慮:
總功:人對機械做的功。
有用功:機械對物體做的功。
○2計算斜面機械效率時:
總功:人用上斜面後做的'功。
有用功:若人不用斜面,直接用手提物體做的功。
2.機械效率與相關因素的關係
(1)滑輪組
○1同一個滑輪組提升同一個物體,機械效率與被提升的高度無關。
○2同一個滑輪組提升不同的物體,物體越重,其機械效率越高。
○3不同的滑輪組提升同一個物體,動滑輪個數越多,越省力,但效率越低。
(2)斜面
○1利用同一個斜面將同一物體提升,斜面與地面的夾角越大,效率越高。
○2利用長度與高度相同的斜面將同一物體提升,斜面越粗糙,效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