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走進傳世名帖中的“茶”文化藝術

走進傳世名帖中的“茶”文化藝術

1/11唐代懷素《苦筍貼》

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白話文釋義:苦筍和茗茶兩種物品異常佳美,那就請直接送來吧。懷素敬上。筍,《說文》:竹胎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字作筍。茗,說文:茶芽也。即茶樹的嫩芽,早採為茶,晚採為茗。後泛指茶。逕,同徑。《集韻》:直也。徑直、直接之意。

2/11宋代黃庭堅《苦筍賦》

釋文:餘酷嗜苦筍。諫者至十人。戲作苦筍賦。其詞曰。僰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愜當,小苦而及成味。溫潤稹密。多啗而不疾人。蓋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是其鍾江山之秀氣。故能深雨露而避風煙。食餚以之開道。酒客為之流涎。彼桂玫之與夢永。又安得與之同年。蜀人曰。苦筍不可食。食之動痼疾。使人萎而瘠。予亦未嘗與之下。蓋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則若信。退則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鐫。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苦筍是一種蔬菜。古時湘一帶多有發展。筍肉色白,一樣尋常做法為炒、拌、泡。清噴香微苦,回口爽甜(這種口感與喝茶很相似)。

3/11宋代蔡襄《精茶帖》

《精茶帖》也稱《暑熱帖》、《致公謹帖》,藏於故宮博物院,該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

4/11宋代蔡襄《思詠帖》

釋文: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與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樂。唐侯言: 王白今歲為遊閏所勝,大可怪也。初夏時景清和,願君侯自壽為佳。襄頓首。通理當世足下。大餅極珍物,青甌微粗。臨行匆匆致意,不周悉。信中所載唐侯,即唐詢(彥猷),為福建路轉運使。唐侯言: 王白今歲為遊閏所勝。大可怪也一句,據徐邦達先生考證認為:是指有關茶的事情。唐氏曾官福建路轉運使,福建是產茶的地方,可知那時唐氏正在任上。(《古書畫過眼要錄》)所謂有關茶的事情,也就是當時的鬥茶活動。 根據信中語氣揣測,王白、遊閏兩人,均當為蔡襄、馮京和唐詢所熟識。王白今歲為遊閏所勝,這條戰況,由唐報蔡,再由蔡達馮,又說明他們都是鬥茶圈子中人。透過這條訊息,我們不難透視到宋人鬥茶的激烈程度,鬥茶已成一春之盛事,而且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出現了不少的高手。蔡襄對此事的評語,雖只有大可怪也的寥寥四字,卻形象地表現了王白作為一個常勝將軍,而今失手於遊閏,令一代茶藝權威驚呼大可怪也,並鄭重其事地與好友通報,足以證明了鬥茶一藝在宋代士大夫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5/11北宋蘇軾《啜茶帖》

釋文:道源無事,只今可能枉顧啜茶否?有少事須至面白。孟堅必已好安也。 軾上恕草草。《啜茶帖》,也稱《致道源帖》,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寫給道源的一則便札,22字,縱分4行。《墨緣匯觀》、《三希堂法帖》著錄。其書用墨豐贍而骨力洞達,所謂無意於嘉而嘉於此可見一斑。曾編入《蘇氏一門十一帖》。內容是通音問,談啜茶,說起居,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豐秀雅逸。

6/11北宋蘇軾《新歲展慶帖》

釋文:軾啟:新歲未獲展慶,祝頌無窮,稍晴起居何如?數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間到此,公亦以此時來,如何?竊計上元起造,尚未畢工。軾亦自不出,無緣奉陪夜遊也。沙枋畫籠,旦夕附陳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註)茶臼子並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也。乞蹔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餘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謹,軾再拜。季常先生文閣下。正月二日。 另紙行書:子由亦曾言(此字旁註),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書,人還即奉謝次。知壁畫已壞了,不須怏悵。但頓著潤筆新屋下,不愁無好畫也。

7/11北宋蘇軾《一夜貼》

釋文: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此貼與《新歲展慶帖》主題都不是說茶,但都在信中隨筆提出茶具及茶餅,茶即是生活中不可缺的日常,也是文雅頗受喜愛的互贈佳品。可見茶在當時的文人士大夫中是多麼普及的一件事。

8/11北宋米芾《苕溪詩帖》

《苕溪詩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詩中記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熱情款待,每天酒餚不斷,一次,米芾身體不適,便以茶代酒,事後作了這首詩。釋文: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採菱謳。縷會(此字誤書旁註卜乃點去符號)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遊。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譁。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餘居半歲,諸公載酒不輟。而餘以疾,每約置膳清話而已,復借書劉、李,週三姓。好懶難辭友,知窮豈念通。貧非理生拙,病覺養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厭鴻。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仕倦成流落,遊頻慣轉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入境親疏集,他鄉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梁鴻。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峰開。過剡如尋戴,遊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漫有蘭隨色,寧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舡行。元佑戊辰八月八日作。摺疊題跋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足跡,臣米友仁鑑定恭跋。 李東陽跋。

9/11北宋米芾《道林貼》

米芾自書詩帖,詩曰: 樓閣明丹堊,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擁帚,茶細旋探簷。 詩中描寫的是: 在鬱鬱蔥蔥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見客人到來,便擁帚、置茗相迎接。擁帚亦稱擁慧,掃地之意。古人迎候尊貴,惟恐塵埃觸及客人,常擁帚以示敬意。茶細旋探簷,意為從屋簷上掛著的茶籠中取出細美的茶葉。探簷一詞,生動地表現了寺院僧人以茶請客的同時,也記錄了宋代茶葉貯存的特定方式。蔡襄的《茶錄》中曾有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籠盛之置高處,不近溼氣。的論述。米芾的詩,正可謂是這個論述的註腳。

10/11北宋趙令畤《賜茶帖》

令畤頓首: 辱惠翰,伏承久雨起居佳勝。蒙餉梨粟,愧荷。比拜上恩賜茶,分一餅可奉尊堂。餘冀為時自愛。不宣。令畤頓首,仲儀兵曹宣教。八月廿七日。賜茶一事為宋朝之制度,與貢茶一道,亦屬君臣上下之禮。龍團鳳餅,北苑春色,所謂啜之始覺君恩重,休作尋常一等誇(宋梅堯《七寶茶》句),盡顯皇恩浩蕩。有宋一代,凡受茶之惠者,無不歡欣鼓舞,珍愛有加,或藏之秘篋,或分享友朋,或孝敬嚴慈,或品題自怡。宋人王元之有詩云: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烹處豈期商嶺水,碾時空想建溪春。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龍鳳茶》)趙令畤緣於對佳友的梨慄之報,以茶為禮,將上賜之茶旋即奉獻仲儀乃及父母,故知其交誼之深,亦更知上茶奉於高堂,實為宋人之孝道也! 然餘冀為時自愛一語,則將惜茶寶茶之情坦露無遺。

11/11明代徐渭《煎茶七類》

釋文: 煎茶七類一、人品。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領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每傳於高流大隱、雲霞泉石之輩、魚蝦麋鹿之儔。 二、品泉。山水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並貴汲多,又貴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貯陳,味減鮮冽。 三、烹點。烹用活火,候湯眼鱗鱗起,沫浡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湯少許,候湯茗相浹卻復滿注。頃間,雲腳漸開,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蓋古茶用碾屑團餅,味則易出,今葉茶是尚,驟則味虧,過熟則味昏底滯。 四、嘗茶。先滌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縈,設雜以他果,香、味俱奪。 五、茶宜。涼臺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院,松風竹月,晏坐行呤,清譚把卷。 六、茶侶。翰卿墨客,緇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軒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勳。除煩雪滯,滌醒破疾,譚渴書倦,此際策勳,不減凌煙。 是七類乃盧同作也,中夥甚疾,餘忙書,稍改定之。時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書於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園。

原標題:鑑賞:傳世名帖中的茶文化藝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