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春節

過春節叫過大年的原因

過春節叫過大年的原因

名俗專家解釋說,在遠古的神話傳說中,“年”是一種怪獸,每逢除夕,它一來,百草不生,萬物蒙災。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人們扶老攜幼紛紛逃離,以便躲避“年”的傷害。同時,將屋裡屋外佈置紅火一新,張燈結綵,放鞭炮,守歲,這樣,“年”就過去、遠離了。

另外,春節從起源上來看,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由於一年之中分為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穀物多少意味著年景的好壞,因此。“過年”或“過大年”的意思就是慶祝五穀豐登。五穀皆熟為有年,五穀皆大熟為大有年。

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一年開端的意義。《尚書·大傳》中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

春節日期的轉變

古代民間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南北朝,甚至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決議,新中國成立後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從此,正式將公曆1月1日稱“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半夜子時過後,春節就算正式到來了。春節從起源上來看,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為時間標誌,後來曆法知識進步,根據天象、物侯來確定四季迴圈的起點與終點,年成為一年四季的總稱。

另外,從“年”字的古寫法來看,也印證了這一點。“年”的古寫上半從“禾”,下半很像一個“幹”字,禾是莊稼,幹是人字的變形,“禾”與“人”重疊像員禾的樣子,表示一年一度的豐收。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即農曆正月初一),被視為農曆年的開始,即為歲首。

民俗專家解釋說,我們把度過農曆一年的第一天稱過“年”,現在正月初一即為新年,也就是春節。春節是全年的第一個重大節日,有道是“百節年為首”,民間俗稱“過年”或“過大年”。

過春節的節日時間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大年

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龍抬頭)。

從陽曆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遊動。

北京地區:從臘月初八(過了臘八就是年)直到農曆二月二(龍抬頭),年才算過完。

小年

即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

春節的習俗

一、新春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二、貼對聯、福字、門神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著凳子,拿著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後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有的還橫批,貼於門楣的橫頭上,對聯貼在門的左右兩邊。還有的在屋門、牆壁、門楣上貼福字,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三、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後,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在我們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戶派個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才會關門。

四、吃水餃、吃湯圓、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區,春節都有早晨吃水餃的習俗,還經常在水餃裡面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硬幣,大家就說他是全家當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蘇淮安,早上有吃湯糰的習俗,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既吃餃子又吃湯圓。春節期間還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口味因地而異。

五、守歲、給壓歲錢

除夕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鄰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節晚會,大家終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來。

壓歲錢是小孩子和晚輩最喜歡的習俗。除夕吃過年夜飯後,長輩會向晚輩分別贈送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孩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這個習俗自漢朝開始就已經流行,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銅錢了,一般都是拿個紅包裝現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裡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以示吉慶。當然,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還是應該遵守國家規定,以安全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從自家開始,小輩給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在外出相遇時,再笑容滿面地互相恭賀新年。

八、逛廟會

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村裡都會有廟會。早期的廟會,僅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又逐漸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動,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九、舞龍、舞獅

龍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據說能夠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祈福消災。早在漢代時期,就有舞龍求雨的活動。除了舞龍,還有舞獅子,也是春節期間比較普遍的習俗,在我們北方,也叫耍獅子,小時候經常見,現在也少了。

十、踩高蹺

踩高蹺,也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娛樂活動,歷史悠久,在《列子.說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並驅並馳。”踩高蹺也叫“扎高腳”、“踏高蹺”,表演的人在兩隻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表演各種古怪滑稽的動作,小時候基本村村都有這項活動,後來就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