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對新形勢下《機械基礎》教學的思考論文
《機械基礎》是職業學校機械專業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其任務是使學生獲得從事與機械專業技術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知識、技能,併為學習後續課程打下基礎。加強《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對機械專業學生順利掌握知識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機械基礎》的教學中要更新理念,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機械基礎》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1.教學內容相對枯燥
目前市場上職業學校《機械基礎》教材還是以前的模式,只是難易程度上稍有差別。內容涉及到“機械原理”、“機械零件”和“液壓傳動”等多個方面,因此本課程的課堂教學難免枯燥乏味。
2.教學物件發生了變化
二十年前的中專生是初中畢業生中的成績優秀者,而現在職業學校招的大多數是初中畢業生中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的基礎差,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現有的教材對他們來說學習起來難度較大。
3.教學設施相對短缺
由於職業學校經濟原因,《機械基礎》教學設施、實驗實習器材相對短缺,很多實驗根本無法進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新形勢下對《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應大膽改革創新
1.堅持學以致用,突出專業能力培養
《機械基礎》教學的最終目的應當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即培養專業知識技能,並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在盡力講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同時,做到理論聯絡實際。如在講聯軸器、離合器、制動器的工作原理和特點時,在對這些部件作了基本的介紹後,應安排學生對實際部件進行裝拆,在裝拆過程中感受到這些部件的結構特點、工作原理,及使用、維護方面的知識及技能。
2.改進教學方法,指導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職業學校的學生基礎差,如果照本宣科就會出現學生聽不明白的.情況,從而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作為專業課程的教師,要不斷更新、調整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1)應改變教學方法,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味講解為學生自己解疑。“疑是學之始,思之由”,由疑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也便有了探索真理的願望和契機。例如在講解軸承這一部分時,首先提出問題:“古代有車嗎,都有什麼車?”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來。接著又提出問題:“現在的車為什麼比古代速度快?”然後告訴學生古代的車之所以比現在的車速度慢,主要是因為兩點,一是現在的車加上了發動機,二是輪子上加了現代軸承,才可以使輪子減少摩擦,轉的飛快;接著再講軸承的分類、組成、功用等等。
(2)應更新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手段是教師用粉筆、黑板、模型、實物、掛圖進行教學,而這些教學道具使用不方便,靠教師仔細地講解、比劃來講授機械零件的結構、作用和傳動機構等原理,儘管教師講得很賣勁,學生卻聽得雲裡霧裡,與教師期望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距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更新教學手段,儘量採用多媒體教學。將各種零件的外形、內部結構、零件間的相互運動透過計算機展示給學生看,使學生能夠透過動態的畫面,輕鬆地理解教學內容。
(3)進行“教室—工廠”相結合式的教學。“工學結合”可以使學生、教學活動和生產實際緊密地聯絡起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理論知識的理解。如在學完曲柄搖桿機構後,組織學生到實習工廠參觀,讓學生觀察牛頭刨床的進給動作,使學生髮現進刀時慢、退刀時快的技巧,更進一步瞭解曲柄搖桿機構的急回特性。
3.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更新和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
職業教育需要“雙師型”的老師,一個教師,也是一個技師,應該既懂理論又會實踐。一位機械教師若沒有豐富的機械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實踐能力是不會受到學生歡迎的,更不用說對其所教的課程產生興趣了。教師要真正下廠實習,真正參與工廠的產品開發、工裝設計才能提高自身水平,才能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抓住重點,教出效果。
總之,作為機械基礎的授課老師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能對本專業駕輕就熟,利用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並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感受專業知識,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專業意識,注重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幫助他們適應新形勢學好機械基礎,提高專業綜合素質,為進一步深造或就業打下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