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課件的製作誤區
隨著多媒體計算機、Internet網路為代表的世界範圍的資訊化浪潮滾滾而來,在中學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與網路輔助教學已是大勢所趨。人們普遍認為,多媒體教學課件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又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強大的互動性,只要用多媒體課件來教學,教學效果就一定能夠大大提高。那麼,事實如何呢?本人作為一線教師和課件製作者,研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許多課件因在製作過程中陷入誤區,產生負面效應,削弱、消解了多媒體的優勢,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誤區之一:資訊超量,出現“阻塞”現象。
當短時間內接受超量資訊時,人腦就處於停滯狀態,這種現象叫做“阻塞”。電腦能夠儲存大量的資訊,這是電腦的一大優勢。我們有的老師在製作課件時,惟恐體現不出這一優勢,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所有材料事無鉅細盡數羅列,而在使用時,受課時限制,只能加快單位時間傳輸的資訊量。結果是五彩繽紛的多媒體資訊包圍學生,其琳琅滿目的程度令人頭昏目眩,無法進行知識傳授和接受,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所學內容、意義的檢索處理和理解接受。這就是多媒體資訊海洋中的“阻塞”現象。
誤區之二:留白不足,限制學生思維。
常規教學中,在內容處理由形象向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轉換時,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師生根據非預見性的互動,最終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當學生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思路、線索進行人機互動時,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地思考,只能順應設計者的思維方式作一些簡單的應答。這種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求異思維的發展,不利於鼓勵創新,也與素質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
誤區之三:喧賓奪主,違反認知規律。
不可否認,現在的課件越來越漂亮。然而,多媒體課件主要是輔助教學的作用,有太多不當的媒體展示,就會起到喧賓奪主的作用,比如太強的背景,太多顯眼的按鈕,不合適的背景音樂等,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可是現在的一些課件為了所謂的漂亮,盡力往課件安插一些不合適的媒體資訊,反而事倍功半、喧賓奪主,違背了學生在認識事物時一定時間內只能接受其主要資訊的認知規律,沖淡了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最終影響到教學的實際效果。還有比如板書,板書能使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回溯前面教師所教的內容,而一些教師在課件製作時把螢幕當作黑板的替代品,可是螢幕上的內容是不停替換的,怎能起黑板的作用呢?
此外,目前的課件製作還存在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慮、路徑複雜、缺乏容錯性、以視聽代替朗讀、重效應輕效果等誤區。
那麼如何走出多媒體制作的誤區,真正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從而取得的“最優”的教學效果呢?意見如下。
對策之一:加強教師課件製作培訓
許多學校雖然針對教師的計算機進行了培訓,但都是以普及為目的,大部分教師甚至連最基本的電腦操作還沒有真正掌握,更談不上開發、製作課件。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只有讓他們掌握了課件製作技術,才能製作出適合自己口味的課件。因此,解決課件製作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強教師課件製作培訓,挖掘廣大教師的.潛力,培養他們獨立製作的能力。
對策之二:課件製作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
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電教”方式,它姓“教”不姓“電”。計算機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媒體在教學中應發揮什麼作用呢?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地、積極地認知思維過程,學習過程是透過學習者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活動而展開的。因此,將計算機作為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基於此,課件設計者不應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而應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侷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最佳化。
對策之三:課件製作應向積件、學件方向發展
課件是在一定的學習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的計算機軟體。無論多麼優秀的教育專家和特級教師根據科學的學習理論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設計開發的課件,或多或少都根據自己特定的教學設想、特定的物件而設,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教學情況。由於地區、學校、社會環境、師資素質與個性、學生物件等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課件很難被不同教師應用於各自不同的教學情境中,這正是課件的通用性不強,積件、學件應運而生的原因。現在課件製作開始向積件方向發展。積件是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組合開發的教學資源庫、教學策略庫和教學軟體平臺。建立積件後,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需要的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資訊呈現方式和適宜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創造最最佳化的學習環境,實現個性化教育。學件則是以學生為物件,它模擬教師的教學過程,以某種教學過程將教學資訊傳遞給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起直接作用。它除了可以具備課件、積件的一些特點外,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己支配學習的節奏、內容。給學生思維留下一定的時間、空間。學生可以對某事件重複學習,強化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