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小故事300字(精選10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歷史人物小故事300字(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人物小故事1
宋人的筆記中記載過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兩人由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那兒像什麼?就像一攤牛糞。
這一次,好像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目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歷史人物小故事2
三國時,吳國有個名叫諸葛恪的孩子,非常聰明,七八歲時就出入皇宮,是個頗有名氣的“小人物”了。
諸葛恪的父親就是吳國大將軍諸葛瑾,字子瑜。諸葛瑾的臉長而瘦,吳王孫權常拿他開玩笑,說他長著一副驢臉。
一天,吳王孫權舉行宴會,招待滿朝文武百官。小諸葛恪也跟著他的父親出席了這次宴會。酒過數巡,菜過百味,孫權喝得微有醉意。趁著酒興,他又拿諸葛瑾開起了玩笑。只見他把一個侍者叫到跟前附耳低言之後,那個侍者便離席而去。
過了一會兒,那個侍者牽著一頭毛驢走進了大廳,驢臉上掛著一個牌子,上書“諸葛子瑜”四個大字,宴會廳上頓時爆發出鬨堂大笑。這下弄得諸葛瑾很難堪,心裡雖然十分不快,但表面上也不敢有什麼不滿的表示。
小諸葛恪見吳王在眾人面前戲弄自己的父親,真氣壞了。但他一句話也沒說,快步跨到孫權面前,倒身下拜,說:“請大王允許我再添上兩個字,好嗎?”孫權見此情景,一愣,說:“好吧,哈哈……”
諸葛恪起身抄筆在手,走到毛驢跟前,在“諸葛子瑜”四個字下面,端端正正加上了“之驢”兩個字。這樣,驢臉上的字就變成“諸葛子瑜之驢”了。本來鬧哄哄的大廳,頓時變得鴉雀無聲。孫權先是一驚,繼而尷尬地哈哈大笑,借階下臺,連聲讚揚說:“好,好!我把這頭毛驢賞給你了。”
諸葛恪忙說:“謝大王。”
文武百官齊聲誇讚諸葛恪,可諸葛恪卻拉著毛驢頭也不回地走了。
歷史人物小故事3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彙人。出生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活於明代晚期,崇禎六年(1633年)逝世,終年71歲。徐光啟是明末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高階官員,擔任過翰林院檢討、詹事府少詹事、河南道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等職位,71歲時又被授為文淵閣大學士。當時的明王朝政治腐朽,吏治黑暗,統治階級內部腐朽,對外實行反動統治,國家的整體水平下降,以至於整個國家十分蕭條窘困,勞動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徐光啟為人守正不阿,面對這個局面,他向朝廷提出了許多救國救民的主張,可是都沒有被採納,他反而受到了貴族官僚的排擠迫害。於是他把大部分精力從事於科學研究,寫出了中國集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的鉅著《農政全書》60卷。徐光啟與漢代勝之、東魏賈思勰、元代王禎,成為中國古代四大農學家。
歷史人物小故事4
元朝初年,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人許衡,品行高潔。他小的時候,正是蒙古滅金、滅宋的戰亂年代。一個炎熱的暑天,許衡和一些人逃難經過河南的河陽縣,一路上沒水喝,嗓子直冒煙。突然發現前面路上有一棵梨樹,上面碩果累累,同伴們爭先恐後地跑去摘梨吃。唯獨許衡一人端坐—德育名人小故事
樹下看書,象不知道有梨一樣。有個伺伴勸他說:"這梨剛熟,甘甜可口,吃了真解渴,你怎麼不摘個來吃?"許衡答道:"這梨樹不是我家所有,不能隨便摘人家的東西。"同伴說,"現在兵荒馬亂,人們死的死,逃的逃,這樹是沒有主人的。不用擔心,快吃吧!"許衡說道;"梨樹無主,我的心有主。"結果,他一梨子也沒吃。
歷史人物小故事5
清人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中寫了一個"君子國",在這個國度裡生活的人,相互謙讓成風:顧客嫌貨優價低,賣主說定價已經過高,進一步要求顧客就低還價,顧客願意出高價買次貨,賣主寧肯把好貨用低價出售;對此,旁邊的人都說這顧客"出大價而買醜貨",這是"欺人不公",付款時,顧客要給頭等的銀子,而賣主則只收次等的銀子……他們就是這樣相讓而"爭"。這裡計程車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真正達到了"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好讓不爭"的境界。
這種"君子國",雖然是理想中的`"烏托邦",卻真實地反映了古人渴望把誠實、謙禮的美德發揚光大,推而廣之,淨化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美好心理。
歷史人物小故事6
古時候有一個叫王婆的,以釀酒為生。
有個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幾百壺酒也沒給錢,王婆也不計較。
一天,道士說,我喝了你那麼多酒,也沒錢給你,就給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後,湧出的全是美酒,王婆自然發財了。後來,道士問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說,酒倒是好,就是沒有用來餵豬的酒糟。
道士聽了之後,笑著在牆上提了一首打油詩: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賣,還道無酒糟。
從那之後,那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曾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說知道滿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就不危險,可以保持長久。當一個人該知足而不知足時,就會成為貪慾的奴隸。做人最重要的是,精簡生命的需求,不沉溺於各種慾望而不能自拔,才能獲取人生真正的幸福。
歷史人物小故事7
明朝永樂年間,南海人周新任監察御史。他正直廉潔,對於官場中的流弊,敢直言披露,行為不軌的貴戚們都很怕他,視之為"冷麵寒鐵"。後來,周新改任浙江按察使,當地含冤負屈的老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以後,紛紛奔走相告;"我們得救了。"周新到任後,果然澄清了許多積年冤案,懲處於—德育名人小故事
貪贓枉法的官吏。很快,就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為了感謝他,經常有人給他送禮品、財物。周新恪守自己的誓言:份禮不受,分文不取。一次次當面退還了禮品、財物。一次,有人趁周新不在家,給他送去一隻烤鵝。周新的管家推辭不掉,就留下了。周新回家後知道了這件事,為了杜絕人們再來送禮,他便把那隻烤鵝高掛在家裡很顯眼的地方。以後有人再來送禮,他就指著那烤鵝說:"你要是不拿走,照掛不誤!"從此,再沒人敢給他送禮了。
歷史人物小故事8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倍於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了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後抱著信件去向曹操彙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於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曹操燒信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的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眾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為增強,為此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歷史人物小故事9
遼聖宗是遼國的一代明君。登位後,曾巡視天下。在一個地方,他發現一個叫蕭樸的臣子把自己的領地治理得非常好,就叫過來詢問其施政經驗。可蕭樸卻非常謙恭地說:“我哪裡有什麼經驗啊!臣下到這裡之後,只不過學會了炒毛栗子。臣下剛來的時候,發現這裡盛產毛栗子,就在同一個鍋裡炒,卻發現了一個問題:小的炒熟了,大的還生著,而當大的炒熟了的時候,小的又炒煳了。後來臣下就把大的小的分開炒,只要火候掌握得好,大小毛栗子都能炒得一樣香甜可口。所以,臣下辦任何事情,就像炒毛栗子一樣,既注意層次,又注意火候。除此之外,臣下再無其他的能耐了。”遼聖宗聽了,哈哈大笑說:“你這炒的哪裡是什麼毛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如何治國啊!”後來,遼聖宗就把蕭樸調到自己身邊,發現他處理事情,無論大小都能做得恰到好處,不久就把他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蕭樸的比喻,猶如一盞閃耀著光輝的智慧之燈,表面上是說自己只學會了炒毛栗子,可“炒毛栗子”的哲學中,卻深藏著治國的真諦。國中有這樣的智者,哪會不讓充滿雄心壯志的遼聖宗看到希望呢?
歷史人物小故事10
越國有一個人出外經商,在返家途中遇見一條狗。這條狗跑到越人面前,搖首擺尾地對越人說著人話:“我很擅長捕獵野物,只要你對我好,我願意將獵獲的東西與你平分。”
越人見有這等找上門來的好事,不要白不要,於是,很高興地把狗帶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著很好的待遇。每天,狗吃著用精米做的飯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禮節款待這條狗,指望狗將來會好好回報自己。
可是這狗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它受到越人這般優待不但不存感激回報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驕橫起來,每次捕獵到野獸,都是全由它自己獨吞,把越人忘在一邊。
於是有鄰人譏笑越人說:“你供給那狗好吃好喝,客氣得不得了,可它的眼裡根本沒有你,它獵獲的野物,從沒你的份,你還要這狗幹嘛?”
越人一聽,醒悟過來,也很生狗的氣。於是待狗捕獵到野獸,就跟狗平分獸肉,並且每次都給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終於翻了臉,它也不願越人分享它的獵物。一天,它突然撲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腦袋,撕斷了他的脖子和雙腿,然後便離開越人的家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