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業經濟管理

分析開拓低碳農業廣闊市場的重要因素論文

分析開拓低碳農業廣闊市場的重要因素論文

農業生產非理性行為的不斷強化,引起了生態環境惡化的日益加劇。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給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失。保護人類生態環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發展低碳農業經濟,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目前人類應對氣候“大變臉”的根本途徑。目前,在我國各地農村推廣應用的低碳農業模式已呈現出了顯著優勢,但與之相匹配的必要條件仍然不足:在我國,小農分佈的農業特點不利於低碳農業的規模化發展;財政投入不足阻礙了節能、節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技術上的侷限性影響了低碳農業的推廣和應用;收益不足,無法調動農民發展低碳農業的積極性。研究發現,利用產業化形式來實現低碳化可以有效促進低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產業化有利於形成低碳農業規模效應

從目前的生產方式來看,我國的低碳農業雖然前景廣闊,但距離“低碳”的標準還有很大的距離。現代農業追求的是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農業,低碳農業更加需要規模經濟的支援。但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國的農業生產仍以小農的生產系統為基礎,缺乏根本的競爭優勢,與國外規模化的農業結構相比,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還比較分散,農副產品的商品化很低,生產成本、交易成本等附加值卻很高。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我國的低碳農業並不僅僅是要減少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等有害品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我國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制約。低碳農業不是“單打獨鬥”,也不是憑藉一兩個農戶或一兩個種植園就可以實現的,只有依靠土地使用者之間的大範圍合作,才能保證在大面積的土地上,按照同等條件實施低碳生產,從而避免低碳農業的生產環境受到周圍化學農業生產環境的干擾和影響。同時,低碳農業生產模式還要求各地能因地制宜地根據當地情況來對可利用的生態環境進行迴圈利用,這也需要發揮低碳農業的規模效應對生產技術進行大規模地研發和創新。

發揮低碳農業的規模效應需要以產業化為依託,以產業化形式來實現低碳化有利於在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的共同作用下來發展低碳經濟。產業化將生產、經營、服務融為一體。透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將弱小分散的農戶整合起來、將大量的土地集中起來,大規模地進行低碳農業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這就是所謂的農業產業的橫向一體化。同時,產業化經營的`另一大潛在優勢就是對先進產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產業化經營促成了低碳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只有規模化生產,才有可能更廣泛地利用生產技術,改進生產技術,為低碳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援。

二、產業化有利於開拓低碳農業廣闊市場

農業是第一產業,也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工業化農業的發展是以投入大量的物質和能源為標誌,在促進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能源枯竭、環境汙染和生態失調等嚴重的社會問題。“低碳”理念下的農業生產,修正了以高投入、高能耗換取高產出的農業發展思路,將“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汙染)作為最高標準。低碳農業是節約型農業、效益型農業,是要以最少的物質投入,獲取全社會最大的產出效益。在農村發展低碳農業不是趕潮流,而是要在科技的不斷扶持下,加大各種資源要素的投入,以點帶面,最終形成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我國,農業屬於弱勢、低效的產業,土地小規模分散經營體制,使得分到農戶手中的田地較少,根本不夠養家餬口,很多農戶忙著外出打工,對農業的綠色低碳帶來的效益絲毫不感興趣。因此,實現低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有技術的支撐、政府和社會的支援,更加需要有產業化的運作,使低碳農業與市場充分結合。

農業產業化運用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在農業產業內部及其他產業之間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態迴圈農業模式。比如,採用“公司+農戶”的形式,農戶按照低碳農業模式進行生產,公司則為農戶提供包括品種、資金、技術、資訊、生產管理、產品深加工、市場營銷等多方面的服務,透過這種產業化的組織方式可以架起低碳農業與市場之間的橋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從事低碳農業生產的後顧之憂。低碳農業不能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產業化、標準化和現代化才更有利於低碳農業的廣泛推廣和應用。比如,有機蔬菜產業就屬於生態農業和低碳農業的生產模式,但如果不實現產業化,也很難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因此,只有農業產業化才能提供低碳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廣闊市場。

三、產業化可以有效實現低碳農業節能減排

聯合國食品權特別報告員奧利維埃·德舒特在一份紀念世界糧食日的宣告中說:“目前的農業發展狀況……威脅著我們的子孫後代為自己提供食物的能力。如果我們希望明年還慶祝世界糧食日的話,就亟須進行根本改變。”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狀況同樣岌岌可危,就現狀看來,在我國農業生產中能源浪費和汙染排放同時並存,並且情況日趨嚴重。據專家測算,目前我國每年花費的使用量高達4,700萬噸,而利用率僅為35%左右;農藥使用量為140多萬噸,利用率僅為30%左右;灌溉用水效率僅為45%;大量畜禽糞便沒有得到資源化利用,利用率較低,對水體汙染影響巨大。高汙染、高排量的農業生產模式,已使我們付出了沉重代價,如天津、山西、甘肅等地玉米的顯著減產,遼寧、湖北、湖南等地小麥的歉收。在我國,農業的節能減排刻不容緩。發展低碳農業是推進農業節能減排的根本途徑。發展低碳農業經濟可以透過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節水灌溉、秸稈還田、使用沼氣、科學育種、健康養殖等。

以上諸多措施,需要現代化技術作為支援。目前,在我國節能減排領域缺乏的不是技術,而是如何讓技術得到推廣。比如,科學的育種技術如何讓農民瞭解、秸稈還田技術如何在農村地區大面積的應用、如何籌集資金讓家家戶戶都使用上沼氣等,這些問題都可以依靠產業化來解決,農業產業化透過包括生產、管理、營銷等手段在內的市場化運作,將各種節能減排技術最大限度地進行推廣,從而更有效地實現低碳農業的節能減排。四、低碳農業產業化有利於吸引更多的政府支援低碳農業就是要在農業系統中儘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開展低碳農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也是一次深刻的經濟產業和社會觀念的革命。目前,在我國發展低碳農業還處於起步探索階段和小規模、小區域的實驗階段,還沒有進行大面積的推廣,在現實中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在一些地方,基本上走的還是傳統的農業化發展道路,是一種非低碳的模式,其最大的弊端是粗放發展和分散經營,非迴圈性特徵依然顯著,具體表現是:過於分散的耕作和經營方式使農業機械化、集約化運作無法順利進行;農戶各自為戰不成規模,很難抵禦市場風險;資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原材料、水資源等消耗高;長期使用農藥、肥料,使得農業生產過分依賴現代工業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低碳農業減排的碳匯補償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對接;另一方面在於社會對低碳農業、低碳減排施肥的重視程度不夠,農民對低碳農業的生態效益、產品質量效益的認識不充分。低碳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需地方政府給予資金、技術、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援與引導。但目前在調動地方政府發展低碳農業的積極性問題上,一直未能引起相關方面的足夠重視。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對發展低碳農業的積極性比農民還要低,這對低碳農業生產的近期和長期發展都會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發展低碳農業首先要調動起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透過地方政府的積極扶持來引起低碳農業的良性發展和不斷推進。

低碳農業產業化比農戶的“單槍匹馬”更能左右地方政府的決策。在地方行政區域範圍內,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作為一個集體的利益代表,更容易喚起集體行動的力量,也更容易採取有效的措施來增強對地方政府的影響,而分散的農戶就像一盤散沙,很難統一起來,也很難形成集體力量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援。充分利用集體效應,以產業化形式發展低碳農業,可以有效引起地方政府對低碳農業的扶持。透過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統籌各區域的發展優勢,因勢利導,從財力、物力、人力等各個方面加強對低碳農業發展的支援,使低碳農業真正成為帶動當地農業發展、農民致富、造福子孫後代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