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南門立門》教案設計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並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義,並積累詞語。
(2)讀懂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瞭解商鞅南門立木的原因,體會商鞅身為一位改革家的膽識與魄力。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1)瞭解故事情節,把握文章大意。
(2)品析人們的表現,瞭解商鞅南門立木的原因。
(3)抓住商鞅的言行,體會其膽識與魄力。
(4)文道結合,聯絡實際,使學生受到誠信教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商鞅的膽識與魄力。
(2)從文中受到啟發懂得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瞭解商鞅南立門木的用意。
2、難點:體會人們的心理及商鞅的品質。
3、關鍵:讀議結合,以讀促悟,體會文中重點語句的意思、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並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義,積累詞語。
2、讀通課文,理清文章的條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查閱有關商鞅的個人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認識人物
1、教師導言:古人孟子曾說過“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從中告誡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和做法,否則無法成功。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一個叫商鞅的改革家,為了爭奪國家富強,主張變革不適合國家發展的舊法規,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證變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個歷史故事《商鞅南立門木》。
2、板書課題:商鞅南立門木。
3、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認識商鞅。
商鞅: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應秦孝公變法圖強。商鞅從公元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變法內容主要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十年之後,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
4、教師小結匯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商鞅變法前,為取信與民而發生的一個故事。
(透過交流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並初步認識了文中的主要人物,既培養了學生的蒐集、運用資訊的能力,又為理解課文內容做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認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從文中找出生字新詞,讀讀認認,聯絡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加以理解。
3、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認讀。
(1)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2)教師根據學生自學情況,對重難點處加以強調。
①字音方面。
“葫蘆”:前一個音節的聲母是“h”,後一個音節要讀輕聲。
“便宜”:其中“便”是多音字,在這裡讀“pián”,後面的“宜”讀輕聲。
“嘟囔”:後面的“囔”既是鼻音“n”又是輕聲。
②字形方面。
“孝”:與“老”子比較識記,下方是一個“子”字。
③理解詞語。
冥思苦想:深沉的思考。
大步流星:形容腳步邁得很大、走得快。
喜笑顏開:心情愉快,滿臉笑容。
惹是生非:招惹是非,引起麻煩或爭端。
嘟囔:連續不斷的自言自語。
鄭重:嚴肅認真。
4、分段指名朗讀課文,全班評議,做到正確、流利的朗讀。
5、提出文中讀不懂的詞句,集體交流解疑,達到讀誦課文的要求。
6、透過初讀課文,談談你對課題的理解,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1)理解課題
“商鞅南門立木”在文中指的是: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門豎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並掛出告示,下令能把大木柱扛到北門者,朝廷將賞他十兩黃金,後來還加到五十兩黃金。
(2)教師追問:商鞅南門立木,懸賞扛木者是為了什麼?
①學生根據文中的內容,發表各自見解。
②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明白:商鞅南門立木是為了證明自己誠實守信,從而取得老百姓對朝廷的信任,為新法的順利實施打基礎。
(3)學生齊讀課文第4自然段與第15自然段內容,加深認識。
7、動筆為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條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寫商鞅南門立木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寫商鞅南門立木,懸賞扛木者並藉機推行新法。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寫商鞅南門立木取信這一事件的意義。
(組織學生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以讀誦文字;並透過理解課題,分段概括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文章的條理)
三、再讀課文,概括大意
1、學生快速默讀全文。
2、簡要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公元前356年,商鞅被孝公任命為左庶長,主持變法。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證變法的成功,商鞅想了一個好辦法。他派人在都城南門豎起一根大木柱,下令能將大木柱扛到北門者,朝廷將賞其十兩黃金。圍觀者成千上萬,但沒有一人上前搬動。第二天,商鞅將賞金改為五十兩,終於有一個小夥子抱著試探的心理,扛起大木柱走到了北門,後來他果真得到了商鞅獎賞的五十兩黃金。商鞅並藉機向大家提出推行新法。商鞅這一“立木取信”的故事不但為朝廷樹立了誠信的形象,也為新法的實施打下了基礎)
(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語句進行串聯的方法,或將各部分的大意連線起來的辦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文中故事的起因,經過與結果,使故事的情節與人物的表現瞭然於心,為下一步的品析做好準備)
四、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透過識字學詞,讀通了課文,又透過分段、概括、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知了商鞅南門立木的起因、經過與結果。下節課,我們再來細緻品析文中的詞句,暢談各自的閱讀理解與閱讀思考。
五、佈置作業
1、書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思考課後練習。
3、選用課時作業最佳化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文,品析文中關鍵語句,深入瞭解商鞅南門立木的用意,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對商鞅南門立木這一做法的看法,從中感受商鞅的膽識與魄力。
3.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從中受到誠信教育,並動筆寫下自己的想法。
教具準備
摘抄有文中關鍵語句的小黑板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指名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2.教師導言:簡單地說,商鞅南門立木是為了什麼?請從文中找出一個詞語來概括。(立木取信)
3.理解詞語“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門立木懸賞扛木者,從而取得老百姓對朝廷的信任。
4.匯入學文:這節課,我們就來深入體會商鞅南門立木的良苦用心。
(複習舊知,指名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再次對文章內容有個整體的認識,為品析細節打好基礎。而從文中提取“立木取信”這一詞語加以理解,則直奔文章的中心,為下一環節的討論做好鋪墊)
二、品析細節,深入理解
1.教師出示話題一:在當時,商鞅要在秦國實行變法,面臨著哪些困難呢?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問題。
(2)指名解答,全班交流。
①一方面一些舊貴族對變法持反對意見。
(教師適當簡介當時的社會背景,讓學生初步瞭解當時舊貴族養尊處優,擔心變法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因而反對變法)
②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會真心實意地進行改革。
(理解“不相信……真心實意……”,體會老百姓對秦孝公、對朝廷不信任。認為朝廷要進行改革只是形式而已,是不會真的加以改革的)
(3)教師小結:曾經說過“群眾是基礎”.雖然秦孝公是一國之君,權力無邊,但是,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援,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想做任何事情都是難以實現的。對於變法,雖然有一些貴族也是持反對意見,但相對來說,老百姓對朝廷的不信任才是最致命的。
(4)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2.教師出示話題二:從文中哪些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對朝廷的不信任?請用“~~~~~”在文中畫出來,並在一旁寫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找句子寫批註。
(2)小組內交流,互相評議、補充。
(3)指名反饋,全班交流。
(教師適當點評,引導學生抓住以下關鍵語句加以理解、品析)
①“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兒,怕是耍人玩兒的吧?”
a.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將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天底下沒有這麼便宜的事兒,恐怕是耍人玩兒的。”)
b.議議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人們對朝廷掛出的告示不信任,認為告示中所說的扛一根木頭就賞金十兩是不可能的,朝廷不會有這麼便宜的事讓老百姓去做,這只是朝廷在耍人玩兒罷了)
c.讀讀句子,讀出老百姓對朝廷的極度不信任。
②“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一個小夥子,只見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來就走,一邊走,一邊還嘟囔著:‘我倒要看看,這位左庶長大人說話算不算數。”’
a.瞭解小夥子的表現:“走出、挽起、扛起來就走、一邊走一邊嘟囔”,感受小夥子行動的乾脆、麻利。
b.理解小夥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這位左庶長大人說話算不算數。”
(從小夥子的語言,體會他此番扛木行動只是為了試探或考驗商鞅是否說話算數,而不是衝著賞金而來)
c.討論:小夥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人們對朝廷並不信任,對商鞅掛出的告示充滿猜疑,哪怕面對十兩黃金、甚至五十兩黃金的誘惑既不心動也不行動,更有膽小怕事之人認為其中藏有是非偷偷溜走,只有這位膽大的小夥子挺身而出去扛木柱,想試探這位新來的左庶長是否講誠信)
d.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