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七年級歷史《三國鼎立》的教學反思

關於七年級歷史《三國鼎立》的教學反思

《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內容多,範圍廣,如果面面俱到,重點就不會突出。所以,我對教學內容有所取捨,“諸葛亮治蜀”這個問題放到了下一節課;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充滿矛盾、歷史上有爭議的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曹操。本課涉及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都與曹操有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爭勝負因素的極好例子。學生對有關戰爭題材的內容,特別是戰例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分析戰爭成敗的因素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要引導學生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學生要讀懂課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課之後,我要求學生閱讀第一個問題“官渡之戰”的內容,並提出從背景、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經過、結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戰,將此內容進行了板書。並特別要求學生把課本小字的內容也認真閱讀。在七·三班上課時,我直接要學生講一講戰爭的背景,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戰爭?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來看,學生對戰爭背景的理解還比較有難度;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不夠簡潔或不得要領。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在七·二班的教學中,改變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在看書以後,我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

(1)東漢末年,黃河流域的軍閥主要有哪兩個?誰的勢力更為強大?為什麼?

(2)曹操為發展自己的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

(3)官渡之戰是誰發動的?目的是什麼?當學生弄清楚這三個問題後,就解決了官渡之戰的背景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曹操戰勝袁紹的因素。

然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會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學生代表積極發言。學生們說到了這些原因:袁紹驕傲輕敵,不採納謀士的建議,導致謀士棄他而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佔有優勢;招募流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經濟實力增強;重視人才,善於用人,採納謀士策略,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學生髮言後,我及時進行總結,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主要有:雙方實力的對比;指揮者的素質;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戰爭的性質等等。在分析這些原因時,可將雙方進行對比。戰爭勝負不是僅取決於人多糧多,軍事的裝備和軍事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政治、經濟、人心、謀略等。這樣,學生便能夠深刻了解、認識曹操了。

有了這個鋪墊,同學們在學習第二個問題“赤壁之戰”中就顯得輕鬆自如,比較容易,課堂氣氛更活躍了。我們只用了較少的時間,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分析兩次戰爭中曹操的一成一敗、一得一失中充分認識和了解了曹操,為正確評價曹操奠定基礎;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我覺得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歷史知識,而是能否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生能否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因為興趣和能力,要比知識本身重要的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教會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學習歷史的關鍵一步。

新教材提供給我很多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我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學行為的轉變是基於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如何理解當今的歷史教學。我深知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