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研選專業的重要性
1 興趣與專業不一致痛苦不堪
個案1:20xx年9月30日,一位年僅24歲的詩人墜樓自殺了。他曾是一位流水線的工人,他在詩中寫道:“流水線旁我站立如鐵,雙手如飛/多少白天, 多少黑夜……”“上下如走鋼絲,左右如履薄冰/轟鳴聲縈繞在車間的上空/偶爾抬頭,可以看到青春飛過”,“將自己最好的青春/在流水線上/親手埋葬”……
個案2:我很喜歡英語、舞蹈、唱歌,可我現在學的是護理專業 我每天都過得很痛苦 不想做的事情卻偏偏要做!
《霍蘭德職業偏好量表》中,將“職業興趣”分為六種型別:現實型(技能)、研究型(調研)、藝術型(創造)、社會型(社交)、事業型(領導)、常規型(實務)。
個案1是位詩人,是位“藝術型(創造)”的人才,卻做著“現實型”的流水線的工作。
個案2也是藝術型人才,卻在做著“社會型”的護士的工作。
兩人的工作都與興趣相去甚遠。
何為興趣?興趣是人的心理取向。做著和心理取向不一致的工作,為什麼會痛苦?
2 有什麼樣的大腦會有什麼樣的興趣
“全腦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有四種不同的思維偏好。幾乎所有的人的大腦,都以其中一種思維偏好為主。
受思維偏好的影響,每個人的天賦稟性、溝通習慣及興趣點是不一樣的。有的喜歡跟“人”打交道,有的喜歡跟“理”打交道;有的喜歡“想法、思想”,而有的喜歡具體的“事和物”。
反映在專業興趣上,有的喜歡“理性的科學世界”;有的喜歡“紀律性執行領域”;有的喜歡“感性的人際環境”等。
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大腦,就會有什麼樣的興趣,如果其專業和興趣相去甚遠,與大腦特色相去甚遠,總讓大腦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當然會感到無比痛苦了。
3 能力是選擇專業的必備條件
個案:有位女生喜歡玩電腦遊戲,於是選擇了電腦專業,但是學起來很困難,特別是學習計算機程式設計。
如果興趣與能力優勢不一致,學習某些專業時就會比較吃力。這位女同學邏輯推理能力不強,自然學習程式設計就很困難了。
此個案說明,僅憑興趣選擇專業是不全面的,感興趣的事情並不代表其有能力去做。
有不同能力優勢的人,適合學習的專業和未來從事的職業是有所區別的。
如空間能力強的人,適合從事機械製造、工程設計、建築等理工科的專業和藝術方面的專業,以及與這些專業相對應的'職業。
言語能力強的人適合於學習語言文學、文字編輯、翻譯、文藝創作等專業,和從事相應的職業。
湖南衛視節目主持人李湘,幼時曾因說話太快而被當成缺點受到批評,但恰恰是這一特點,使她得以成為優秀的娛樂節目主持人。
4 能力與大腦的物理連結有關
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能力強項?
神經科學家研究表明,不同的人之所以在思維和行為上各有千秋,是因大腦細胞的物理連線各有千秋。
研究者發現,不同的個體在大腦主管感覺(比如觸覺、視覺等)的區域上結構都很相近,而主管控制和注意力的區域的結構卻大不相同。
就因為“大腦細胞的物理連線”不同,所以有人喜歡鼓搗東西,家裡的電器被拆了裝、裝了拆;有人解立體幾何題的能力一騎絕塵;有人有超強的書寫知覺能力,手機號報一遍就能抄得快而準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優勢,只有在充分認識自己優勢的前提下,才能恰當地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學業和專業方向。
研究還發現,男女的大腦左右半球發育情況不同,女性主管語言的中樞神經區域發育得好,適合學習文科;而男性主管邏輯推理的中樞神經區域發育得好,適合學習要用到推理能力的理科。
5 專業要與性格氣質相匹配
個案:有位某重點大學生物製藥系的大二學生,她討厭這專業,想復讀重考。父母領她去做心理諮詢。“職業傾向測評”發現,她適合做經常跟人打交道的、具有挑戰性的事情,而這與生物製藥這種研究型的專業截然相反。
此個案告訴我們,在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和職業意願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的氣質特徵適合哪種專業和職業!
心理學上的“氣質”,是指人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氣質截然不同的人:有的人脾氣很急,走路、辦事總是急匆匆;有的人說話辦事慢條斯理,很少發急。有的人喜形於色,大大咧咧;有的人沉默寡言,深思熟慮等。
心理學將氣質分為四種類型,每一種氣質,都有與之相匹配的專業——
多血質:推銷、公關、文藝工作者等。
膽汁質:競爭、創新性的職業等。
粘液質:財會、圖書、文秘、模式化工作等。
抑鬱質:職員、作家、藝術家、科研等。
現實生活中,純粹屬於某一氣質型別的人也不多,多數人是幾種氣質兼而有之的混合型。
6 性格也與大腦結構密切相關
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腦不同區域的形狀、大小能影響性格。
研究者透過比較受試者大腦結構異同和不同區域的大小,按心理學家根據臨床研究得出的個性測評系統,把受試者大體歸為4種個性型別——
衝動、任性的“獵奇型”性格;悲觀、羞澀的“傷害迴避型”性格;容易成癮、沉溺的“獎勵依賴型”性格;勤奮、刻苦的完美主義者——“持久型”性格。
大腦和性格的關係說明,這些心理特徵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徵,不大容易改變,可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7 根據自己的“個性型別”選專業
個案:“我打算學心理學。我最近看了一個美劇,裡面有一位心理諮詢師,特別帥,做諮詢的時候感覺可牛了,我非常喜歡他,我希望自己將來成為一名像他那樣的心理諮詢師,所以我要學心理學。”
這位同學對心理學的興趣,是“暈輪效應”。
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並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徵,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徵下結論,這是很片面的。如個案對心理學的理解,僅是因“美劇中一位心理諮詢師特別帥,特別牛”,其片面性可想而知。
對高中生來說,其興趣多是表層的、不穩定的,或是直接興趣,這就使興趣產生了不確定性。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興奮點和興趣所在?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特長在哪?如何才能知道什麼專業適合自己的個性?
可以先透過“霍蘭德職業傾向”測試,鎖定自己的興趣型別。然後再對照相應的專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