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評課稿(精選7篇)
評課是教研員和很多教師的必備技能,如何評課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怎麼寫評課稿?下面小編整理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評課稿 篇1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教科版語文二年級下學期中快樂讀書屋裡的一篇文章。以兒童詩的形式,介紹了大自然的規律和奧秘,告訴我們在野外迷了路怎麼辦?將自然科學知識寓於淺顯的文字當中。在講述知識的同時啟發兒童遇到問題時,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多多去想。
在本課的教學中,老師注意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 學習的主體這個原則,每個環節都能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達到了交好的效果。
一、 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老師能夠準確的駕馭教材,使“讀書屋”的教學區別於閱讀教學。課堂教學中,有教師的範讀,學生模仿、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找喜歡的段落讀,在多種形式的讀文中,學生自然的學會了辨別方向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 在具體語言環境在激發學生 識字興趣。
在本課的教學中,識字不是枯燥、獨立的,老師把要識記的字採取了“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章中來,再到文章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文後,讓學生圈出生字,強化繩子的讀音,最後以開火車的形式使學生牢牢記住了生字。
三、 語言思維訓練相結合,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渠道
教學中,教師注意語言和思維訓練相結合課文學完後,讓學生聯絡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看過的課外書說說還有什麼方法辨別方向,為學生提供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培養了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從而拓展了學習雲的渠道。
由於老師參加工作時間短,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拘謹,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還有待提高。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評課稿 篇2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們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董老師的這節課有許多十分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我簡單談談自己的聽課感受。
1.董老師的識字方法好。
董老師在教授課文生字時,並不是死板的進行教學,而是先讓學生讀認,之後學生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學生在介紹完識字方法後並沒有結束,而是教師對字詞語的延伸和相關連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竭力拓展學生思維。例如,在講“稠”的時候引入什麼是稠的?稠的意思是什麼?圖片顯示稠與稀,引出學生的生活經驗,颳風的時候樹葉一面多,一面少,多的那一面可以用“稠”來形容,少的那一面就是“稀”。之後把字放到具體的課文中,讓學生再讀,學生在反覆訓練後真的可以做到拿得出來認識,放得回去也認識。
2.勾畫方法好。
董老師把自己想要做的以另外一種口吻告訴學生,有一個小男孩他是這樣做的,老師覺得他做的特別好,你可以學學他,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學生在榜樣的示範下會做的更好。並且老師還總結出了小男孩勾畫的主要方法:什麼時候?誰?怎麼指點方向?學生有了這個線索的引導,會找的更快,更好。
3.板書好。
教學生在田字格書寫漢字時,偏旁、剩下的字、田字格用不同顏色粉筆表示。尤其是偏旁用醒目的紅色表示,區分的清楚明瞭。我覺得這也是老師平時的習慣,這個講授偏旁的方法運用的十分好,學生可以在老師不提醒的情況下,只要留心,就可以永遠記住這些漢字的偏旁。
4.“針”的講授特別好,古代他“鐵杵磨成繡花針”鐵杵是鐵做的,所以針是金字旁,引導的十分好。
建議:1.忠於祖國的人有哪些?這個問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不是有些難度,學生的回答顯然沒有達到教師的預期?2.指南針的介紹如果不用課件顯示那麼多的字,而且有那麼生僻,而是採用教師用通俗生動的語言講授,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評課稿 篇3
教師在出示題目後問學生“要是”可以換成什麼詞,不僅使學生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而且無形中使學生積累了其他詞語。
識字環節方法多樣,和課文緊密聯絡在一起。如“稠”和“稀”透過圖片來識字,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再如“盞”的教學,教師說盞指的就是小杯子,盛酒的就叫酒盞,盛茶的就叫茶盞,這樣學生不就認識了這個字,而且理解了這個字。教師在識記每一個生字之後直接指導寫字,學生記憶就更深刻了。
在“再讀勾畫”這一環節,教師提出了問題“天然的指南針是什麼?它是怎樣分辨方向的?”然後先舉例子找出第二小節中的重點詞,再指導學生總結學法,按照“圈一圈、勾一勾、畫一畫”的方法完成剩下的小節,由扶到放,降低了難度,使學生找的快速、正確。
整節課教師的評價語自然,與教學融為一體,不僅有針對性,而且起到了激勵學生的作用,特別值得我學習。
建議:最後一個表格的填寫較有難度,可以在第二課時學完課文後完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評課稿 篇4
今天有幸觀看了餘xx老師和戴xx老師的優課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兩位老師的課真所謂是各有千秋。講課時思路清晰、井井有條,可見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體會。
餘老師所執教的《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們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用換詞的方法理解課題,比直接問學生課題的意思效果更好,然後以情景匯入,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文的講解也是由簡入深,且藉助各種教具,如圖片等,易於低年級學生更好的吸收接收,最後的拓展更是將生活與課文想聯絡,引導學生髮散思維,認真思考,將所學知識落於實處。
戴老師執教的是一節寫話課,要求學生能正確的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徵,戴老師以學生作為“教具”,讓學生去描述和比較平時熟悉的同學,巧妙的引導孩子們去發現,去表達。以歌曲匯入,為課堂增添了不少樂趣。並且戴老師的課堂銜接緊密,步步深入,從詞到句,從句到小作文,語言極富感染力,能夠時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透過這次聽課,讓我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時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孩子們喜歡上自己的課?怎樣培養孩子們的表達能力?相信透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一定能拉近距離,不斷進步。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評課稿 篇5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是一首兒童詩歌。全詩融自然科學知識於生動形象的語言之中,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中許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詩歌易讀但難讀懂,節奏感強,詩句韻腳整齊,適合朗讀。透過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和觀察自然,探究發現的美好願望。課文內容富於情趣,學生可能在課外中接觸過。因此中應將理解課文內容的機會交給學生,讓他們在疑惑中課文、尋找答案,在中瞭解自然現象,在尋找中感受自然科學帶來的樂趣。充分給他們探索、發現的機會,達到學科間的融合,並留下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們展現和交流自己的課外知識。
牛老師《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節課有許多十分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我簡單談談自己的聽課感受。
一、讀文識字
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文識字活動,巧妙地把識字、朗讀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教學效果。
二、語言的積累運用
教學中牛老師由字、詞、句、段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在進行“忠”和“盞”的教學中把它們與句子結合起來,進行學習,拓展延伸到“除了課文中所說的忠實的嚮導以外還可以說忠實的什麼”,“北極星是盞指路燈”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等。同時,在讓學生選讀自己喜歡的小節時,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和同學交流交流,培養了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朗讀方式多樣
牛老師運用兒童的探索心理,給學生以充分閱讀時間和空間,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小夥伴合作讀、範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鬆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使其讀出了個性,讀出了精彩,使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進行對話。產生了強烈的探索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四、情感方面,牛老師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
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裡,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裡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教師在課前用載歌載舞的形式匯入新課,用充滿激情,飽滿真摯的情感去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
從而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重視發揮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品味。如:教師的語言富有激情,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特別是重視學生的人格感化,像“誰能來演一演”、“誰來幫幫這個迷路的小朋友”、“真是一個大膽的小朋友”等等。使學生始終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一句話,讓語文煥發生命活力。
五、課後拓展方面,“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
在本課中教師非常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視透過鑽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如:教學“太陽”指點方向時,通過當太陽幫迷路的小孩指點方向的遊戲中,巧妙地把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蘊含其中,使語文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又如教天然的指南針“大樹”這一段時,牛老師從文字上的書頁稠的一面是南邊,樹葉稀的一面是北面入手,又讓學生了解了如果沒有樹葉只剩下一根樹樁時怎麼辨別方向,如果樹上長滿了果子,果子一面紅一面黃時又是怎麼辨別方向的。如教學“積雪”,透過簡筆畫讓學生知道溝渠裡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後。讓學生改寫這節詩句,實現了讀寫遷移。
這篇文章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處理得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我很怕上這樣的文章,牛老師能把這篇文章搬出來上給大家聽,首先就是勇氣可佳。同時她的獨特的流程設計,更讓孩子學完後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那麼神秘、那麼有趣……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評課稿 篇6
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神秘、有趣的……
1、情感。
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現行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裡,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重視發揮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品味。使學生始終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一句話,讓語文煥發生命活力。
2、感悟。
感悟的過程正是理解和發現的過程。教師要適當的攙扶和點化,讓孩子“感”一定有個過程,“悟”一定有個過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訴,而是激勵、喚醒、刺激、探究、體驗。首先從整體上感悟,讓學生自讀自悟、圈圈劃劃。其次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特點,採用演示、表演節目、朗讀、比較,即看、讀、聽、想、演等手段讓孩子感悟詞語、句子、意境……
3、拓展。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在本課中我非常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視透過鑽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課文最後,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並培養學生學會課外蒐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評課稿 篇7
課堂中的不確定性,是教學過程中不能為人所能完全掌控的,而這正恰恰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這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更需要孩子們在課堂中的探索和反思。
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時我請學習積雪這一天然指南針的同學說說溝渠裡的積雪是如何指點方向的?一位同學站起來說:“這一節給我們介紹的天然指南針是溝渠裡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我微笑著點點頭,正準備示意他答得正確,另一個孩子站起來不是很確定地說:“溝渠裡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怎麼會是這樣個答案?我心想:書上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怎麼會搞不清楚呢?”“怎麼呢?”我問,“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你看,”為了阻止他繼續說下去,我在黑板上畫起了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我立刻發現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因為它面朝南!我連忙停住了口,我連忙說:“看,果真如他所說,溝渠裡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為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孩子們一下都看懂了,齊聲說:“北邊!”我又靈機一動,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立刻就有孩子舉起了手:“山坡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對!”這時的我是既為自己的小聰明感到高興,也為自己備課時的盲目自信汗顏。
看看書上的句子,為什麼孩子們不能立刻從課文中瞭解所指的方向呢?“來,讓我們讀讀這一詩節。”孩子們邊讀,我也在仔細的看著課文“看看哪邊的雪化得快,哪邊化的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其實書上就已經對應了呀,“快、慢”對“北、南”。我暗自放下心來,正是由於孩子們提示,我才沒有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啊!
這次課讓我真正認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的確不僅僅是參與者,更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關鍵就看教師對於課堂的把握了。應該說,讓我們和孩子們共同把握課堂的方向,這堂課才是真正讓孩子們喜歡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