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解讀漁業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狀態
水產養殖:解讀漁業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狀態
我國的水產養殖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漁業年鑑》資料顯示,20xx年全國水產養殖產量4748萬噸,佔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73%,其中,海水養殖產量佔比38%,淡水養殖產量佔比62%。但是,由於水產養殖生產方式總體上還比較粗放,受外部水域環境惡化與內部水質劣化的影響,內陸和沿海近岸的養殖空間受到擠壓,養殖密度過大、病害頻發和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
20xx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討論透過《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控制近海養殖密度,拓展海洋離岸養殖和集約化養殖,提高設施裝備水平和組織化程度。為此,專家透過研究提出深遠海與綠色網箱發展模式,開發大型深水網箱養殖品種與養殖技術,探索深遠海巨型現代化養殖網箱、養殖工船和養殖平臺等新養殖方式。利用深遠海優質海水資源進行水產健康養殖,是提高我國養殖水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需求、增強出口能力的重要途徑。
深遠海養殖指在遠離大陸、水深20米以下的海區,依託養殖工船或大型浮式養殖平臺等裝備,並配套深海網箱設施、捕撈漁船、能源供給網路、物流補給船和陸基保障設施所構成的,集工業化綠色養殖、漁獲物搭載與物資補給、水產品海上加工與物流、基地化保障、數字化管理於一體的漁業綜合生產系統,是“養?捕?加”相結合、“海?島?陸”相連線的全產業鏈漁業生產新模式。由於深遠海海域水的交換率高、汙染物含量低,因此向深遠海海域發展養殖將減輕各種汙染對養殖生物的影響,生產出健康潔淨的水產品,為人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深海營養源。
深水網箱
以挪威、美國、日本漁業為代表的大型深水網箱養殖歷經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引領海洋養殖設施發展的潮流。其中,以挪威最具代表性。挪威在經歷了從淡水陸基養殖到近海養殖發展階段後,近海養殖的成功推動了向深海養殖的發展,造就了“一條魚”深水養殖產業,達到了單一品種(三文魚)世界產量最大、全球貿易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成效。
近年來,國外深水網箱養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網箱容積日趨大型化,並向更深水域、開放性海域深入:挪威的HDPE網箱,最大容積逾2萬米3,單個網箱產量可達250噸,大大降低了單位體積水域的養殖成本。蘇格蘭的鮭魚養殖網箱直徑達100米,並連線成魚排。
抗風浪和抗變形能力增強:各國開發的深海網箱抗風浪能力普遍達5~10米,抗水流能力也均超過1米/秒。美國的SeaStation網箱在流速大於1米/秒的水流中,其有效容積率仍可保持在90%以上。以色列開發的柔性網箱可設定在水深60米的開放性海域,能抵禦15米波高的風浪。德國的BECK-Fish可移動下潛式圓柱形網箱能抵禦26米波高風浪的侵襲,透過下潛避免養殖魚類受到波浪帶來的應激壓力。美國研製的球形網箱,直徑可達28米,抗浪能力普遍在5~10米。
新材料應用異軍突起:近幾年新開發的銅合金網箱,利用銅的天然抑菌效能和抗腐蝕性,為魚類養殖創造更潔淨、健康的生長條件,其養殖容量可達到1萬米3。
20xx年我國海水養殖產量1812萬噸,其中深水網箱產量僅約9萬噸,佔比約0.5%。我國的網箱規模相對較小,抗風浪能力較弱。網箱周長一般為40米,最大周長80米,深度6~8米,養殖密度約20千克/米3。目前,我國擁有海水養殖網箱100多萬箱,但由於養殖設施簡陋、裝備水平落後,無法抵禦較大風浪和較惡劣的海況條件。總體上說,我國的深水網箱養殖技術及裝備與挪威等國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養殖工船
歐洲正在實施“深遠海大型網箱養殖平臺”專案,整合海水大型網箱技術、海上風力發電技術、遠端控制與監測技術以及優質苗種培育技術、高效環保飼料與投餵技術、健康管理技術等配套技術,形成綜合性的工程技術體系,是人類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新嘗試。挪威正在建設大型的深海養殖工船,船長430米、寬54米,可容納104噸三文魚成魚或超過200萬條幼魚。法國與挪威合作建成了一艘長270米,總排水量1萬噸的養魚工船。西班牙建造的養魚平臺能經受9米海浪,管理7只2000米3的深水網箱,年產魚250~400噸。
養殖平臺
20xx年,我國啟動了首個深遠海大型養殖平臺建設,該平臺由10萬噸級阿芙拉型油船改裝而成,船長243米、寬42米,能夠提供養殖水體近8萬米3。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深遠海養殖起步較晚,且在各方面同挪威等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截至20xx年年底,我國海南省共有深水網箱3848只,主要分佈在臨高、儋州、澄邁、昌江、陵水、三亞、海口等市縣,其中臨高深水網箱數量佔全省的近80%。臨高縣20xx年深水網箱規模超過3000只,成為亞洲最大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臨高的深水網箱規格(周長)有80米、60米和40米等幾種,網箱每隻產量分別為36噸、20噸和10噸。深水網箱養殖總產量3萬多噸,總產值超過10億元,從事深水網箱養殖的漁民年均純收入8萬多元,成為漁民的“海上銀行”。目前,深水網箱養殖的主要品種有石斑魚、老虎斑、珍珠龍膽魚、軍曹魚等種類。深水網箱養殖的金鯧魚,90%經速凍後銷往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剩餘部分以鮮活品銷往國內市場。
未來深遠海養殖的發展,主要依靠工程裝備及生物技術的提升:
一是工程裝備方面:①多功能專業化養殖工船的構建成為技術創新的重點。重點突破獲取深層海水的艙養式工船船型、開艙養殖的半潛式工船船型,並融合船載繁育、加工、物流等功能,構建專業化、母船式深遠海生產平臺。②專業化養殖裝備的機械化、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深遠海養殖裝備將在智慧化高效執行與機械化高效作業上整體發展,以實現養殖及海上綜合漁業生產的安全可控與產能最大化。③研究構建深遠海海水養殖能源保障系統。應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以柴油為補充能源的綜合能源供給系統,其中可再生能源部分以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為主,配以光熱綜合利用和波浪能利用等。
二是生產技術方面:①開展深遠海海水養殖適宜品種繁養關鍵技術研究,構建優質高效養殖技術體系。構建基於生長模型的工業化養殖工藝與生產規程,建立名優品種深遠海養殖技術體系。②構建以深遠海養殖平臺為核心的新型海洋漁業生產模式。根據海區捕撈生產需要,建立海上漁獲物流通與粗加工平臺。③構建新型海水淡化系統和水培蔬菜種植平臺。利用風、光、柴、蓄綜合電力系統協同供電,實現海水淡化能量供給,開展零排放水培蔬菜立體種植。
目前在發展深遠海養殖上還存在一些難點,主要表現在:①深遠海養殖工程裝備科技儲備不足。我國海上養殖設施的工程化水平相對落後,包括深水網箱在內的現有養殖設施系統的研發水平較低,大型養殖平臺構建還處於方案設計階段,一些關鍵性、基礎性研究亟待開展,包括專業化養殖工船基礎船型與深海大型網箱設施研發、整合構建遊弋式大型養殖工船及綜合漁業生產平臺等,都是今後的重點任務。②深遠海養殖的實際經驗相當缺乏。與近海養殖相比,深遠海海水養殖在水文水質條件、水中生物和氣候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現有的比較成熟的養殖技術是否適合深遠海養殖,養殖技術如何適應深遠海的特點,相關的遺傳育種、飼料營養與投飼、疾病診斷與防治、養成品的保活保鮮與加工等技術能否滿足要求,還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去解答。③深遠海養殖產品冷鏈物流技術落後。由海到陸到餐桌的無縫連線是深遠海養殖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我國海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冷鏈物流各環節的設施、裝置、溫度控制和操作規範等方面缺少統一標準。未來對流通冷鏈裝備、流通保鮮保活、流通網路資訊、食品安全檢測、汙染物降解、資訊標識與溯源等核心技術需要重點開發。
總體來說,我國深遠海養殖能力還較弱,幾乎只有深海捕撈,還沒有成型的深遠海規模養殖平臺。差距集中在工程設施、配套設施、網箱養殖和海洋牧場構建技術上。然而,我國在近海海水養殖設施裝備、養殖技術、能源供給、物流和加工等方面都已經有了較好的研究和技術儲備,已具備深遠海養殖研究和應用的必備條件。國家有關部門對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深遠海養殖已經有了戰略規劃。上海市科委“大型海上漁業綜合服務平臺總體技術研究”專案和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離岸冷水魚綠色養殖工程”之一的“86米(3000噸級)冷水團養殖工船”專案,已經進入研究和設計階段。除了裝備、工程與技術外,深遠海海水養殖如何與遠洋捕撈配合互補以及深遠海海水養殖如何與國際水產品貿易銜接等問題,也備受專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