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讀後感
【篇一:積極心理學讀後感】
近期,我在圖書館借來了本關於心理學的書——《積極心理學》。在讀這本《積極心理學》之前,我覺得心理學的書,往往會聯想到心理疾病、障礙等問題!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心理學包括還包括許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對人生、社會的態度以及對人對己是很有道理!
本書主要描述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二是指導人們如何增強這種積極體驗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第三是如何運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才是現代社會的芸芸眾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說:“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
在學習了積極心理學之後,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第一、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積極或負面的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要積極地面對!第二、活動方面。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的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這才能體現活動時既愉快又有意義。第三、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為問題,來改變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第四、做事方面。人們往往希望在越來越短的時間裡完成越來越多的事務,卻忽視了“數量會影響質量”,人們可能會因參與過多活動而犧牲掉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於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而堅持鍛鍊、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益處。沒有鍵康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因而,學習、研究“積極心理學”,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處的。有健康的心靈,才會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學習和研究積極心理學,是我們每個人必需做的事。
【篇二:積極心理學讀後感】
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於過分關注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只是消除症狀,修補缺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著重於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意味著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積極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優勢。藉助這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對抗心理困擾、消除問題行為、建立抵禦挫折、心理創傷和障礙的預防機制。“個人優勢”概念的提出將讓教師和學生都習慣去發現優勢,而不是刻意尋找缺點。學校育人環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點,而是鼓勵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積極心理學—團隊活動課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圍繞“如何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兩方面來設計班隊活動,從中可以看出設計活動的老師處心積慮的要學生認識自我,不僅要自我挖掘,還要讓同伴挖掘。在學生對自己優勢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認識這些優勢發揮的餘地和控制不好的後果。最後還以“模擬招聘”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優勢和社會職業聯絡起來,從實際出發分析和鼓勵學生如何正確的運用自己的優勢立足社會。這一系列的活動設計不得不讓我佩服這位老師,如此用心良苦的為學生樹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顧自己開學以來在七1班的活動設計,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貼標語、做戰旗、標榜樣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淺層次,沒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記得在開學初分小組時,讓每一位同學寫一下“我能為小組做什麼?”大多數學生們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說:“我可以為小組爭光。”“我可以為小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為小組加分。”回答中絲毫看不到學生對於自己優勢長處的描述。最讓我感到欣慰的一個回答就是“我能給小組人員提出他們想不到的陰謀詭計,我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資訊,還能為大家創造出一些好玩的東西。”至少我能從這個學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點子和鬼把戲。
第一次階段考試後,我覺著學生們彼此之間應該有更多地認識了,就重新規劃他們書寫小組的檔案表,同樣的列出了一項必填欄目:“你的優勢”。結果仍然讓我覺得孩子們意識不到自己在集體中的特殊性。很多學生甚至將自己的優勢直接就表達成學科優勢,“我數學好。”當然我不能否定他的這方面優勢,可是總覺得我們的孩子缺乏對自己性格優勢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許我們老師和家長也是有很大責任的,因為在他們的成長路途中也許受到過老師的壓制、也許受到過家長的譴責,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優勢還是劣勢,長久之後,他們就失去了對自己這份特性的認同和驕傲,他們慢慢地變得都像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我班的何先文學生,先天的樂天派,無論何時都是咧著嘴樂呵呵的,哪怕批評他,它具備一般學生沒有的抗打擊能力,也許會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覺得這就是他的優勢。他喜歡笑,我鼓勵他學會各種型別的笑,告訴他要找機會在班裡為他開一次個人表演會;他喜歡古代歷史故事,我鼓勵他看《三十六計》,告訴他要讓他在班裡搞一次三十六計的故事會;我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到底會換來他多大的變化,但是我覺得這樣做還是有必要的,畢竟這些都是他樂意去做的,這是他的個人優勢。在我個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絕個性,我更不會拒絕一些有特殊優點的學生,我的目標就是想透過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發揮他們的這種優勢,同時也讓他們明白自己具有這樣的優勢,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篇三:積極心理學讀後感作文】
認真讀了《積極心理學》的總序和第一、第二章內容,現將我的階段性的讀書心得小結以下
總序主要講了當代心理學的困境以及心理學的多元化趨勢。主要從現代心理學的困境,困境的歸因,科學觀的轉變,以及多元化的現代心理學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在講到多元化的現代心理學時就談到了積極心理學的產生以及它的影響
第一章主要講了積極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以及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第二章講了積極心理學的性質,主要從它產生的社會背景,哲學基礎和與傳統心理學的區別與聯絡等來進行闡述。讀了這兩章後我主要收穫了三點
第一、積極心理學產生於20世紀末的美國,它是當代心理學的一股力量。與傳統的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強調對心理生活中積極因素的研究,如主觀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極、障礙、病態心理方面的探討。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幸福感、滿足感、幽默、愉悅、歡樂、希望、好奇心、謙虛、審慎等,利用各種現有的方法探討這些積極情感體驗機制和影響;二是積極的人格和人格品質,如自尊、努力、下創造、寬恕、勇敢、堅持、熱情、善良、愛、正直、領導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誠等,探討這些特徵和品質的形成過程;三是積極的社會制度系統,如積極的工作制度怎樣促進和諧的工作環境,積極的家庭關係怎樣促進個人的成長等。
第二、積極心理學中講到的積極它既包括人外顯的積極,也包括人潛在的積極。它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整天拍手稱好的喝彩,更不是一種充滿希望的良好祝願,或是一種光說好話的自我欺騙,它更主要的是尋找並研究社會或社會成員存在的各種積極力量(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並在社會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力量進行擴大和培育。
第三、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心理學要著力於研究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
書中在講到積極一詞時,給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著名的電子專家陳之藩教授有一套友人贈送的非常精美的茶具,當他舉家搬遷到香港之前,在收拾整理行裝時不慎把這套茶具中的一隻茶杯打破了。當時在場的許多人都為陳教授感到惋惜:如此精美而又心愛的一套茶具,現在破碎了一隻杯子,又沒有地方可以配到同樣型號的,這是多麼令人傷心的事。誰知陳教授卻坦然地笑道:“真不錯,我又多了一隻碟子。”面對同樣的事實————破碎了一隻杯子,當你分別用“少了一隻杯子”和“多了一隻碟子”來進行描述時,你的心態顯然就不同,前一種是消極的,而後一種是積極的。聯想到生活中我們若能處處看到“多了一隻碟子”那我們的生活就會處處充滿樂觀、開心。幸福感就會增強。作為老師我們平時在與學生的接觸中,常常會碰到一些不守紀律的調皮的成績不好的學生。我們如果只是一味用“少了一隻杯子”的理論來看待問題,我們就會沮喪,就會煩惱。而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以“多了一隻碟子”來看待學生,我們不僅自己會快樂,會高興,而且你的積極情緒也會傳染給學生,學生身上的積極力量也會被挖掘。那麼師生關係就會更和諧。
讀了兩章只能說只得到了一些淺顯的心得體會,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很豐富,也很奧妙。還有待我繼續認真學習,深刻體會,反覆研讀。我要把《積極心理學》這本書讀懂,讀透。到那時再談體會我相信會比現在要深刻得多。
【篇四:《積極心理學》讀後感】
近期,我在圖書館借來了本關於心理學的書——《積極心理學》。在讀這本《積極心理學》之前,我覺得心理學的書,往往會聯想到心理疾病、障礙等問題!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心理學包括還包括許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對人生、社會的態度以及對人對己是很有道理!
本書主要描述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二是指導人們如何增強這種積極體驗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第三是如何運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才是現代社會的芸芸眾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說:“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
在學習了積極心理學之後,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第一、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積極或負面的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要積極地面對!第二、活動方面。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的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這才能體現活動時既愉快又有意義。第三、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為問題,來改變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第四、做事方面。人們往往希望在越來越短的時間裡完成越來越多的事務,卻忽視了“數量會影響質量”,人們可能會因參與過多活動而犧牲掉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於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而堅持鍛鍊、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益處。沒有鍵康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因而,學習、研究“積極心理學”,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處的。有健康的心靈,才會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學習和研究積極心理學,是我們每個人必需做的事。
【篇五:《積極心理學》讀後感】
閒來無事,捧一本書,煮一杯茶,這算是生活中最愜意的活動之一。最近我在京東書城瀏覽到一本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作品——《積極心理學》,掩卷沉思、感悟良多。下面我就給大家談談自己對積極心理學的一些感受。
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之中,積極樂觀的心態似乎都是最經常被提及的話題。積極,說起來簡單,就是一種主動性強的、主觀努力奮發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它往往朝著正向發揮助推作用,被不少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認定為文化建設與個性培養的重要內容。
生活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工作也可能歷盡波折,積極樂觀的心態才是讓人們在各種情形下保持奮鬥精神和前進動力的必要元素。不過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呢?這或許就要從我們自身的心態調節來談。在《積極心理學》中談到了要透過愉悅和酣暢的情緒體驗來調節積極的心態,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追求愉悅和愉快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無論是衣食住行的基礎需求,還是更高的精神文化行為,在其本質上都是追求一種愉快的體驗。放到實際工作中來,我們如果能發現其中的樂趣,能夠樂在其中,也必然會產生積極的心態。也許有人會說,千篇一律的工作太枯燥,這是事實。不過如果我們能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發現缺陷和不足,嘗試改進和提升,讓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和成績,那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嗎?在咱們青銀收費站的厚德文化體系中將“厚德載道止於至善”作為核心價值觀,這所提倡的其實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觀念。
厚德載道,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技能和經驗達到一定的水平,還要在道德水準上達到新的高度,將道德理念、道德行為灌注到收費站管理和服務行為中。作為收費班長來說,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德服務,讓班組成員盡心盡力工作,讓廣大司乘享受良好的服務。
止於至善,這更是對積極心態的直接要求。止於至善,可以理解為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方為終點。這表明我們目前所達到的程度依然有待改進和完善,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而是要再求創新、再上新高。如果讓我以止於至善的價值觀念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我認為還應當在班組凝聚力、班組工作效率、班組服務能力、班組成員的道德水準和業務素養等方面有所突破,從而達到至善至美的終極目標。
積極心理學不是個體情緒心理的指南,而是團體學習和氛圍構建的導向。我深知應該透徹領悟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和主張,將積極心態作為一種工作氛圍來營造,從而在全班組、全收費站、全行業內掀起一場積極心態學習熱潮。在今後的班組工作中,我將逐步落實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以求得團隊工作有質的飛躍。
【篇六:《積極心理學》讀後感】
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於過分關注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只是消除症狀,修補缺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著重於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意味著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積極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優勢。藉助這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對抗心理困擾、消除問題行為、建立抵禦挫折、心理創傷和障礙的預防機制。“個人優勢”概念的提出將讓教師和學生都習慣去發現優勢,而不是刻意尋找缺點。學校育人環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點,而是鼓勵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積極心理學—團隊活動課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圍繞“如何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兩方面來設計班隊活動,從中可以看出設計活動的老師處心積慮的要學生認識自我,不僅要自我挖掘,還要讓同伴挖掘。在學生對自己優勢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認識這些優勢發揮的餘地和控制不好的後果。最後還以“模擬招聘”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優勢和社會職業聯絡起來,從實際出發分析和鼓勵學生如何正確的運用自己的優勢立足社會。這一系列的活動設計不得不讓我佩服這位老師,如此用心良苦的為學生樹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顧自己開學以來在七1班的活動設計,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貼標語、做戰旗、標榜樣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淺層次,沒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記得在開學初分小組時,讓每一位同學寫一下“我能為小組做什麼?”大多數學生們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說:“我可以為小組爭光。”“我可以為小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為小組加分。”回答中絲毫看不到學生對於自己優勢長處的描述。最讓我感到欣慰的一個回答就是“我能給小組人員提出他們想不到的陰謀詭計,我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資訊,還能為大家創造出一些好玩的東西。”至少我能從這個學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點子和鬼把戲。
第一次階段考試後,我覺著學生們彼此之間應該有更多地認識了,就重新規劃他們書寫小組的檔案表,同樣的列出了一項必填欄目:“你的優勢”。結果仍然讓我覺得孩子們意識不到自己在集體中的特殊性。很多學生甚至將自己的優勢直接就表達成學科優勢,“我數學好。”當然我不能否定他的這方面優勢,可是總覺得我們的孩子缺乏對自己性格優勢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許我們老師和家長也是有很大責任的,因為在他們的成長路途中也許受到過老師的壓制、也許受到過家長的譴責,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優勢還是劣勢,長久之後,他們就失去了對自己這份特性的認同和驕傲,他們慢慢地變得都像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我班的何先文學生,先天的樂天派,無論何時都是咧著嘴樂呵呵的,哪怕批評他,它具備一般學生沒有的抗打擊能力,也許會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覺得這就是他的優勢。他喜歡笑,我鼓勵他學會各種型別的笑,告訴他要找機會在班裡為他開一次個人表演會;他喜歡古代歷史故事,我鼓勵他看《三十六計》,告訴他要讓他在班裡搞一次三十六計的故事會;我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到底會換來他多大的變化,但是我覺得這樣做還是有必要的,畢竟這些都是他樂意去做的,這是他的個人優勢。在我個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絕個性,我更不會拒絕一些有特殊優點的學生,我的目標就是想透過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發揮他們的這種優勢,同時也讓他們明白自己具有這樣的優勢,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篇七:《積極心理學》讀後感】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麼樣才算幸福?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真正快樂的人又有多少?生活一直忙碌,到頭來感受最深的卻是空虛和蒼白,這是怎麼回事?生活中不斷遇到的矛盾與挫折,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積極心理學》一書揭示了與傳統心理學完全不一樣的心靈世界,它將幫助我們克服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等消極心態,以更積極的、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
有一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叫做積極心理學。它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並倡導的。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關心人的積極主觀體驗,探討人類的幸福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徵和積極的心理品質。它讓我們看到,一個人若是擁有了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就能夠使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作為心理輔導老師,對於“積極心理學”一詞,雖不陌生,但在讀了此書之後,對積極心理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積極心理學不僅對個人心理狀態調節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幫助,對於營造積極的教育環境以及課堂教學行為也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過重的學習壓力、時常出現的焦慮情緒,習得性無助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的效果。而積極心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教育者改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受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中的主觀幸福感,重建學習信心,激發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並進一步挖掘潛能,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班級教育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如此突出,隨意插嘴、不受約束、過度表現、影響課堂紀律,甚至影響到正常的課堂教學進度。尤其是對於沒有太多學習壓力的小學科而言,這些在課堂中過分活躍的學生,實在讓老師覺得很頭疼。往往一貫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課堂中對其進行點名批評、課後教育談心,而實踐效果卻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屢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當某些學生在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時,便產生焦慮情緒,對於探求事物和參加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後,他們開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失敗是永久的,是能力不是努力,一旦這樣的“習得性無助”形成,學生就不願意為完成任務而付出認真的努力。那麼,這些學生很難改變的課堂行為表現是否也是因為這樣的習得性無助感的結果呢。或許,他們一開始的表現只是因為對學科有一定的興趣,急於表現和參與其中,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但是這種不符合課堂要求的行為,往往會被視為影響課堂紀律的表現,批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一次次的參與熱情被潑了冷水,慢慢地,這些學生心中也許會認為老師並不欣賞他們的參與,這些舉動會遭致批評,原本的學習興趣也隨之喪失,故意破壞課堂紀律成了目的。
積極心理教育技術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避免和控制學生習得性無助的發生,就要在對學生內心想法的分析關注、對批評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學生如此表現的可能原因是什麼,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根據規則和標準進行對錯的判斷和教育批評。積極心理教育技術所倡導的“讚美式教學”的力量就
是最好證明。對於學生的稱讚雖然是無形的,但這股無形的力量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經典的教育格言所說的那樣“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讚揚與鼓勵,不希望聽到的總是批評與指責。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更是需要獲得稱讚的“力量”,需要成功體驗,以及對學習的自信心。因為他們需要來自教師的肯定和期望,需要發現自身更多的閃光點,而不能被淹沒在缺點中。真誠的稱讚,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讓他們獲得認錯的勇氣、改進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一句鼓勵和稱讚的話語遠勝過數句批評和講道理,讓學生髮掘自己的優點,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點燃上進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