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的利弊淺析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物件的特點,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共同參與教學的一種現代輔助教學手段,為學生充分創造一個圖文並茂、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但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利弊兼有,若使用不當,反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一、多媒體介入語文教學的優勢
(一)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個體認識某種物件或從事某種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帶有明顯的情緒性、動力性和指向性。這種傾向使學生帶著快樂的情感體驗學習,激發持久動力;而需要是興趣產生和發展的基礎,需要的滿足會引起更濃厚興趣。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僅憑個人知識儲備,透過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教案傳道、授業、解惑,不否認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對生活在立體豐富的現代社會中的學生來講,難免枯燥,由於學生特定階段種種心理特徵,使其缺乏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教學滿足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需求,憑藉其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圖文音並茂,從視覺、聽覺、心理觸覺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綜合刺激,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二)創設逼真情景,促進課堂參與
語文的魅力在於對人的情感薰陶和審美情趣的提升。赫斯賓塞在《教育論》裡說,沒有油畫、雕塑、音樂、詩歌以及各種自然美引起的情感,人生樂趣就會失去一半。語文教學如果抽掉情感與美的薰陶,將會蒼白無力,失去育人作用。而語文教材中不少文章時空遙遠,審美趣味已發生變化,要在有限的幾十分鐘內穿過幾千年歷史雲煙,體會其意境和情感,對今天的學生來說比較困難。這是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難以掩飾的弱點,卻是多媒體教學的長項。運用多媒體教學,聲像文相結合,打破時空限制,引發大量的聯想和想象,創設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從而將全體學生引入課堂氛圍,感受教學情境,促進課堂參與。
(三)擴充教學空間,增加資訊容量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受教師個人資訊儲備量及授課方式的限制,傳遞的資訊有限。而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其內容的多樣性、多元化和教法的靈活性恰好與多媒體技術匹配,把課堂教學所需的大量事例、資料、錄音、錄影等材料濃縮成一個個課件,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口頭表達所佔的時間。
另一方面,利用多媒體影片、音訊技術還可以把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新知識加到教學之中,加速知識更新,方便教師隨時在教學中滲透學術前沿,豐富教學內容。
(四)拓展思維途徑,提高學習效率
英國瑪麗亞蒙臺梭利創立著名的多感官法,認為大多數人全身心參與時會學得更好。如果教學中讓孩子們跳舞,品嚐,觸控,聽聞,觀看和感覺資訊,他們幾乎能學一切東西。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聽覺組合對學習內容的感知和記憶率遠遠高於視、聽分別利用之和。因此,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多媒體介入語文教學的弊端
(一)過分依賴課件,阻礙師生交流
優秀教師能從學生眼神和表情接收資訊,根據教學經驗判斷其理解程度。學生從教師的表情和手勢中得到鼓勵,受到啟發。部分教師為保持教學過程連貫,整節課都在電腦前操作,很少顧及學生反應,學生缺少思考時間和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
多媒體輔助教學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教育技術的應用應該能引導學生透過發現、探究和意義構建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幫手。教師過於依賴課件,缺乏對課堂的引導與掌控能力。長此以往,多媒體就成了一種形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降低,學習的主體地位也被剝奪。同時,教師的`授課水平、職業素養很難得到提升。
(二)教學程式化,限制學生想象力
使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提供大量生動形象素材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限制學生想象力的發展。首先,文學欣賞其實是藝術形象再創造的過程,把藝術形象簡化成圖畫和影像,簡化學生頭腦中思考、構圖、欣賞、品味的過程;其次,每個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是多角度、多層面的,單一的畫面和影像抹殺了學生多元化的個性;最後,文字本身有其魅力,而呈現出來的圖片、影像和聲音是對原作理解後的再生品,不能替代真正的文學形象。好比《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形象,不管哪個版本,都不能絲毫不差地表現原作中黛玉似整非整似喜非喜的神韻。
(三)大量資訊堆砌,造成學生消化不良
使用多媒體課件,省去板書時間,資訊量固然增大,但學生對資訊的需求程度和資訊甄別能力有差異,面對龐雜資訊,學生只忙於快速記筆記,無暇思考與交流,這無異於填鴨式教學,用大量的視覺、聽覺衝擊淡化個人的理解不足,掩蓋教師授課的缺陷。這種華而不實的課堂難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由於得不到教師的反饋與關注,也可能導致學生視覺與思維的疲勞。
清人答重光在講繪畫技法時說的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對於語文教學同樣是有意義的。藝術講究留白,而語文教學也是一門需要留白的藝術。學而不思則周,大資訊量造成教學節奏加快,導致學生迴圈吞棗,消化不良。
(四)形式化教學,分散學生注意力
有些教師過於追求形式,為吸引學生注意,插入一些聲音或動態的圖片,看似豐富,卻讓人感覺秀的成分太多,這樣的設計有悖多媒體教學的初衷,學生不能得到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反而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學效果。
(五)弱化文字閱讀,忽略語文教學根本任務
語文教學根本任務在於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白紙黑字的文字閱讀具有永遠不可替代的價值。受到各種電子裝置的衝擊,學生已經很難靜下心來進行文字閱讀,這不僅是不利的,而且是危險的。作為培養學生讀書的主陣地,如果語文課堂也被多媒體壟斷,那麼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只是一句空話。另外,有了多媒體,課堂上的範讀幾乎沒有了,沒有涵詠品味的時間,過後猶如過眼雲煙。因此,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文字認同感和文字親近感,而非弄五花八門的新玩意去投學生追求感官歡愉之所好。
(六)封閉式空間,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教室環境作為一種真實的存在,實際上是在默默地說話、默默地育人。空氣流通、整潔明亮、色彩宜人應該是教室環境最基本的要求,而多媒體介入語文教學後,多媒體教室是封閉和陰暗的,學生的視力甚至聽課效率必將受到影響。
三、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的對策
多媒體給語文教學帶來的生機和活力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我們應該針對發現的間題,採取一定措施,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
首先,正確認識語文教學本質特徵。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必須突出語言文字的教學,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語文工具,在突出培養語文能力這個目標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情感陶冶和審美情趣的提升。這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較高的語文素養。
其次,調動積極性,發揮主體作用。由於有了多媒體的介入,教師極易將關注的中心移到多媒體上而忽視學生。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環節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思考的可能性,設定一定時間的思考、探究環節,同時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發現學生思維中的困惑,引導其頭腦自主建構的過程,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再次,調動思維,培養想象力。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力是語文要培養的重要能力之一。課件設計必須虛實相映,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在調動學生思維能力方面,要注意把握思維訓練的坡度,一目瞭然降低了思維坡度,使學生養成思維惰性,而坡度太大易挫傷思維積極性。可以在日常訓練中加強對畫面意境的理性分析與評價,引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最後,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應結合兩者優點,有選擇地使用多媒體裝置。如特定情境使用相關圖片、音樂營造氛圍,但不能取代教師講解與學生體悟;提前設計課件,但不能被課件牽著走,還要擁有隨機應變的靈活性和對學生反應的敏感性。語文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不能千課一面,形成教學八股。並非所有內容都需要多媒體輔助,不能捨本逐末將其視為教學主體。
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利弊兼備,但某些弊端是在實踐過程中由於各種主客觀條件導致的,比如硬體裝置的侷限、教師的認識不足、學校的引導偏失等等。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技術,應充分肯定並在實際運用中把握好度。這無疑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願學新心養新德,長隨新葉長新知。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應不斷激勵自己,增添新知,改進教學,提高質量,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一定會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