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音樂的經典散文

關於音樂的經典散文

對於音樂,無論是流行還是古典都能接受,只要自己喜歡,感覺好聽便會陶醉其中,如醉如痴。

而我最最喜歡的是鋼琴曲、其次是小提琴獨奏,再有就是薩克斯、大提琴獨奏,長笛、豎琴、古箏等等都很喜歡!它們每每都能帶給我一種說不出的愉悅,這種感受決非人類的語言所能表達清楚。

音樂的深奧有的如哲學的命題,令人難以琢磨,即使你和一個不同時代的人一起聆聽,假如你們都喜歡同一首樂曲,就會成為莫逆至交,其實也或許倆人喜歡的共同點可能相差十萬八千里,因此也會產生共鳴。正如一瓶藍墨水,是因為它真的是藍色的嗎?還是因為我們習慣於稱之為藍色,抑或其本質就是藍色的?對音樂、電影也是如此。

最近聽的曲子中,有兩首一直反覆在聽,絲毫沒有厭煩之感。《索爾維格之歌》---當那高音段流瀉而出之際,總覺得心揪起來。任何文字都無法表達我那一刻的心情。文采如莎士比亞,在寫羅密歐對朱麗葉傾訴愛情時,那語言美麗、生動甚至充滿激情和肉麻,但卻遠不如羅密歐心躍出口、呼吸困難以及朱麗葉神魂顛倒之真實感受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也不例外,一直為這痴情少女嗟嘆不已:這才是紅顏命薄。

這首取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比爾金特》組曲的唱段,總會讓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個憔悴、枯槁的少女倚靠床頭,盼望情人的歸來。而那負心人此時卻在國外過著放蕩的生活。那份悲傷、痴情和期待又怎麼能用文字來敘述,來表達?那深情的音樂有如何讓我化為文字寫出來?

類似的曲子還有馬斯奈《沉思》,原曲為馬斯奈的.歌劇《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這段間奏曲表現了泰伊思厭倦世俗,而產生透過信仰宗教來求得解脫時的心態。全曲始終流露著一種虔誠的宗教色彩,卻是感人至深。.另一首近期聽的是愛爾蘭民歌《倫敦德里小調》,也讓我不知所措,我是說那種敘述讓我的靈魂不知所措。旋律和節奏表述的是時光流失的感嘆。淡淡的哀愁絲絲沁入心脾,不知該把靈魂擱到何處。悲劇的快感原來是這樣產生的。

有一位牧師說到天堂有多麼美麗時,做了一個這樣的比較:當你聽到最悅耳動聽的音樂時的感受,只是身在天堂那般快樂的百分之一。這大概是我們常說的此曲只應天上有的來源吧。

當你一個人,用心聆聽著這些優美的旋律時,只想靜生、靜思......閉上眼,關上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