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鄉村電影心情隨筆
在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露天電影成為鄉村夜色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村民們家有喜事,放映一場露天電影,是最熱鬧最排場不過的慶祝方式;若是大戶人家,還會連續放映幾晚,讓全村的父老鄉親過足電影癮。
那個年代,每當放映員騎著載有放映機和電影膠片的腳踏車在村口出現時,總會瞬間成為眾人追逐的物件,尤其是小孩,高興得歡蹦亂跳、手舞足蹈,紛紛奔走相告,放電影的訊息會很快在村裡村外傳播開來。這時,在田間地頭勞作的大人們會提前結束手裡的活計,早早回家準備晚飯;在學校唸書的孩子們放學後徑直跑回家,將書包往椅子上一仍,匆匆吃完飯便搬著板凳飛奔到電影場佔位置;訊息靈通的商販們也會瞅準電影帶來的商機,推著土車、挑著貨擔從四面八方趕來……
鄉村電影放映場地不是十分講究,只要是離家較近的'空曠平整之地即可,寬敞的稻場和學校的操場是首選,偶爾也會放在秋收過後乾爽的稻田。將兩根長長的木杆並排豎立起來,中間拉上一塊白色的幕布,再在兩端各掛上一個大喇叭,就算是鄉村電影標誌性的工程了。有時放映員也會因地制宜,將幕布拉掛在兩棵樹木的枝丫間,或者直接掛在的屋舍的外牆上,方便又穩固。然後在離幕布約莫二三十米遠的場地中間擺上一張桌子,將放映機往桌上一架,接通電源,再將電影膠片從方形鐵盒中取出,安裝在機器伸出來的兩個“犄角”上,就算萬事俱備了。
黃昏過後暮色四合,一陣響徹夜空的鞭炮聲過後,露天電影就準備上演。當乳白色的光束從放映機投向幕布時,原本嘈雜熱鬧的場面頓時變得鴉雀無聲,人們的目光齊刷刷望向前方的電影銀幕。剛開始往往需要調整投影位置,頑皮的小孩會抓住這個機會,將小手放進光束中變換各種形狀,銀幕上便會出現牛、馬、狗等相應的動物造型,像手影戲,煞是有趣。待投影調整到位,伴隨著放映機發出的“噠噠噠”的響聲和電影膠片盤慢悠悠的轉動,電影就正式開始播映。各色畫面在銀幕上不停變換,各種人物形象在影片中依次展現,觀眾的情緒也會隨著電影情節的推進而跌宕起伏,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歡呼,時而唏噓……所有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影裡影外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印象中,露天電影一般一晚放映兩部,大多都是國產武俠片和槍戰片,如《少林寺》、《俠客行》、《鐵道游擊隊》、《地道戰》等,這些經典影片是我們那時的精神食糧,它們代表著一個時代,影響著一個時代,也激勵著一個時代。影片中那些行俠仗義、衝鋒陷陣的英雄形象也深深烙在心裡,並從中收穫到無比珍貴的單純、美好和快樂。
電影的光束穿越改革開放的30餘年,迎來了今天繁榮發展、百花齊放的嶄新局面。當各路大片都在拼命刷票房的時候,當各大院線的宣傳海報像雪花般漫天飛舞的時候,卻始終難以撥動我的神經吸引我的視線,難以改變我對昔日經典國產電影的鐘愛,也難以抹去我對鄉村露天電影的獨特情懷。只是,鄉村電影漸行漸遠,就如同那一段在銀幕前走過的夢幻般的孩童時光,只能在泛黃的記憶中迴圈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