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文明禮貌教育實踐中的反思與措施的教育理論論文
【摘要】在幼教工作中我們始終將文明禮貌作為幼兒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幼兒進行培養教育。透過與同伴交往的親身體驗,使幼兒感受到使用文明禮貌用語會讓人受到歡迎,並能發自內心的去使用禮貌用語。教師、父母等與幼兒經常接觸的人應起到表率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所謂“一歲看小,三歲看老。” 樹木只有根深才能葉茂以至開花結果。我們只有根據孩子的發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培育出健康、活潑、品德優良的跨世紀幼兒。
【關鍵詞】文明禮貌;教育;反思;教師; 幼兒
有位哲人說過:文明禮貌是一個人心靈程度的反映。也有人說:文明禮貌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標誌。
在幼教工作中我們也始終將文明禮貌作為幼兒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幼兒進行培養教育。而在人們對知識對學習對教育重新進行思考的仿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又不免令人深思,請看發生在幼兒園小朋友中的幾個鏡頭。
鏡頭一:有一次,浩浩拿圈當方向盤開汽車,由於跑得快把波波給撞倒了,波波從地上爬起來,眼裡含著淚,氣沖沖地說:“我要……”還沒等波波說出“告訴老師去”,浩浩就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擋了我的路? ”波波漲紅著小臉,撅著嘴巴衝了過去,一掌把浩浩推倒在地上,小朋友們都嚷了起來:“波波打人了”。
反思: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或者家庭條件優越,他們是家庭裡的小皇帝,溫室中的花朵,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試想一個缺乏文明禮貌教育,不懂得如何交往、和平共處的人在現代社會里會被人們所接受和歡迎嗎?
鏡頭二:在一次區角活動時,來了一位其他班的老師,小朋友看了看,又忙著玩自己的玩具。此時本班老師馬上提醒小朋友:“老師來了要怎麼做個有禮貌的孩子? ”有的小朋友馬上醒悟過來打了聲招呼,而有的小朋友眼睛看著玩具,手裡玩著玩具,極不情願的叫了聲:“老師好”
反思:文明是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但是,是不是要發自內心?幼兒年齡尚小固然需要老師的教育與提醒,但是像有的小朋友手裡玩著玩具或醒悟過來說了聲“老師好”是為了聽老師的話呢?還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這種做法對其本身的成長究竟有多大意義?
鏡頭三:在一次晨間談話活動中,老師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麼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嗎? ”幼兒答道:“有禮貌的孩子老師才喜歡。”有的小朋友說:“有禮貌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師的表揚,得到五角星。”
反思: 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說幾句禮貌用語老師就給予五角星表揚,這就是孩子眼中的所謂禮貌。當然表揚鼓勵孩子對的行為固然重要,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應該剖析文明禮貌教育更深層的含義? 否則只是培養了一些表裡不一的“偽君子”。
鏡頭四:有一次晨間鍛鍊的時候,洋洋來晚了,沒有圈玩了,她就去搶佳佳的圈,洋洋媽媽看見了,就從洋洋手裡拿走圈給了佳佳,“洋洋……”洋洋媽媽話音未落,就見洋洋起手就打了她媽媽,然後放聲大哭。
反思:孩子小難道就表示可以任性地為所欲為嗎?要知道習慣養成了就很難改了,作為母親不知此時她是否意識到她的孩子缺少了最起碼的道德素養——文明禮貌與尊重別人。
幼兒園如何對幼兒進行文明禮貌這一品德教育呢?它的核心應該是,愛心教育,只有懂得愛的人才會欣賞愛,理解愛,所以文明禮貌教育不只是教幼兒口頭上的一些禮貌用語而是發自幼兒內心的。而它的本質是幼兒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學會人與人的相處。因此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措施:
1 透過與同伴交往的親身體驗,感受使用文明禮貌用語會讓人受到歡迎
幼兒的認識是較漫長的過程,它需要親身體驗才能真正認識。平時我們口頭傳授的他們可能記了,但不容易理解。所以不易與行為聯絡在一起。正如前面的例子,或許平時幼兒會說“對不起、沒關係”等,但真正運用並自覺使用, 實非易事。因此,應該注意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道德認識的情感體驗。就前面的例子,教師作為引導者,應疏導幼兒之間發生的矛盾,讓他們在此時此刻正確使用禮貌用語就可以獲得對方的原諒。透過生活中的小事,使幼兒親身體會到講文明、有禮貌可以使大家生活得更愉快、和諧。幼兒會留戀、熱愛這個集體,他們也會更樂意接受來自老師的教育。
2 幼兒進行愛心教育,讓幼兒發自內心地使用文明禮貌用語
愛心教育要從幼兒生活的環境開始,由近及遠、由淺入深、逐步昇華。比如引導幼兒說說:“你從小受到誰的照顧?他們是怎麼照顧你的?那你們又該如何對待他們? ”開展學會關心,學會愛的主題活動。如:《我愛我家》、《我愛小朋友》《我愛老師》等等,讓幼兒透過親眼觀察,體會老師、父母的辛苦,從而懂得關心父母、老師,並把這種關心付諸於行動和言語,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當這種活動深入幼兒的心靈,他們就會有愛的行動。如:父母下班回家後,會給父母拿拖鞋換,並說:“爸爸(媽媽)辛苦了。”父母做家務時幼兒會說:“爸爸媽媽我來幫助你。”在幼兒園老師上完課,有的小朋友會跑過來說:“老師讓我來給你捶捶背吧。”讓幼兒認識和體會到不同職業勞動的價值,理解生活離不開各種職業,在和小朋友交往時能學會謙讓,懂得用禮貌用語和別人交往。學會尊重別人,禮貌待人。
3 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
幼兒的行為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受環境的影響。為此,幼兒園應該為幼兒創設符合教育任務和適合不同年齡幼兒的講文明、懂禮貌的環境。
首先,要使幼兒學有榜樣。 榜樣來自教師、家長、同伴和他經常接觸到的`人。幼兒的特點是愛模仿,尤其喜歡模仿他尊敬的人。他們常常觀察老師,並自覺不自覺地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老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老師與老師之間也應熱情有禮貌的打招呼,特別是本班老師之間的默契、融洽、文明,會帶給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平時要給幼兒做出好的示範,真正起到表率的作用。例如,有一次我看見平平沒有椅子坐,我就把我坐的一把椅子搬給他,並對他說:“平平,請你坐老師的椅子。”龍龍看到我把椅子搬給平平,他就把自己的椅子給我搬了過來,說:“張老師,請你坐我的椅子。”這使坐在一旁的芳芳立刻起身把自己坐的椅子搬給了龍龍,然後從牆邊又搬來一把椅子悄悄地坐下了。這一連串的反應只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沒有教師任何啟發和提醒,孩子們做的是那麼自然.主動。可見榜樣的作用對幼兒來說有多麼的重要。
幼兒自己的經驗也是學習文明舉止的源泉。幼兒觀察同伴行為的好壞,比評定自己行為的好壞要快,而且看得清楚。因此,我就有目的的對幼兒行為加以引導。每天我都要把新的發現告訴小朋友。如:我對小朋友說今天下午穿衣服的時候,我發現晨晨對小穎說:“請你幫我係一下背後的扣子”,然後說了聲‘謝謝’,小穎對晨晨說‘不客氣’。只要幼兒有禮貌的行為我都會告訴小朋友自己的新發現。漸漸的他們透過評定別人行為的好壞和自己的模仿從而積累了經驗和學習掌握了文明禮貌的方式。
其次讓幼兒有實踐練習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僅利用各種各樣的機會讓幼兒練習,還注重為幼兒創設一些條件使幼兒有更多的練習機會。當我發現幼兒不太會使用協商的辦法來處理與同伴的關係時,我就創設一些條件促使幼兒與他人協商。如:幼兒每次從戶外活動後進教室常常出現擁擠的革命現象,我就有意識地站在通往盥洗室到活動室的門口,開始時孩子們從盥洗室到活動室寧願從空隙擠過去,也不同我商量請我給他們讓道。後來我就有意識地問站在我後邊的小朋友:“你要走過去,可我正在門口站著,你該怎樣請我讓開呢?”孩子開始和我商量了:“老師,請您靠邊一點,我要過去。”我立刻表揚他:“你說得多好呀!本來我站在這兒是有事的,但是你這麼有禮貌地和我商量,我應該讓你先走過去。”有時我也有意識地為小朋友主動讓道,並使孩子明白我的意圖向我致謝。多次的練習使孩子學會了如何與同伴商量著解決問題,進教室擁擠的現象減少了,而且常常會聽到“你先走吧!我等一會兒。”、“謝謝你”、“不客氣”等文明禮貌用語。
文明禮貌教育應是教師長期、不懈地引導與教育下,讓幼兒養成的一種習慣。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會給幼兒積極情感的培養和其交往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只有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修養,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世紀人才。葉聖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益”。“一歲看小,三歲看老。” 樹木只有根深才能葉茂以至開花結果。我們只有根據孩子的發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培育出健康、活潑、品德優良的跨世紀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