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學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

首先,這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這種融知識性與科學性於一體的文章,語言生動,用詞十分準確。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字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就會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遊離於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

難能可貴的是,陳老師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別是在感悟“逐漸”、“越來越”等詞時,就運用了刪減比較、對比朗讀這一形式讓學生感悟語言的表達特點,在語言實踐中說明文中用詞的正確,學習錘鍊語言。

陳老師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環節:

教師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觀察比較:

如:

1、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越來越像鳥類。

2、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

生1:我發現第一句話比第二句具體,多了一個“逐漸”和“越來越”。

生2:我覺得這些詞具體寫出了獵食性恐龍是怎麼變成鳥的。

生3:用了“逐漸”和“越來越”這樣的詞,我知道獵食性恐龍不是一下子變成鳥的。

……

由這一個教學片段,我又想到了閱讀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教什麼?怎麼教?語文教學是一個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感悟的過程。應該說上面的片段教學體現了這個特點,但是,還很不夠,具體地說,感悟科普性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科學,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較分析的層面,一定要內化到心靈!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內化。在這一點上,陳教師處理的還不夠理想,或者說是不夠全面,課堂上還是缺乏些學生的朗讀書。

而第二節周老師這堂課的一大亮點就是:課尾,老師讓學生以恐龍講解員的身份向遊客們介紹恐龍。這樣就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內化了所學知識,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隨後依本拓展,引導質疑問難:“你對於恐龍,還想了解什麼?”併為學生提供相關資訊。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還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深化學習內容、開闊視野、發展學生個性,有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今天的課堂中,陳老師設計了一個很好的語言訓練點,讓學生抓共同點分類別介紹恐龍“有些恐龍(),有些恐龍()”,讓學生初步瞭解總分段式,這一環節可能是學生對恐龍缺乏多方面的瞭解,才讓這一環節沒發揮到最好的狀態吧

不過,聽了這兩節課,感覺陳老師和周老師的課猶如一面鏡子,折射了我今後在教學中要注意和關注的一面。那就是要時時注重引導學生透過各種渠道,特別是網路,蒐集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資料,豐富學生的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