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材內容解析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材內容解析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材內容解析

一、教材分析

1、學習習慣

本冊教材突出兩個習慣的培養:專心傾聽、勇於發言;認真寫鉛筆字。

從兩個習慣的培養順序安排看,先聽後寫合乎認識的規律,合乎學習語文的規律。從語言表述看,“傾聽”更加貼近課標,“勇於”更加切中時弊,“認真寫”更加關注過程。

關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們要樹立這樣的思想: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長期訓練。教師應做有心人,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進行良好的習慣培養,天長日久,就會讓這些外在的行為變成孩子內在的、自覺的行動。習慣對學習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良好的習慣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證。

2、識字寫字

本冊教材共安排生字483個,其中要求寫的298個,只要求認識的185個。教材中的生字分兩個途徑安排,一是集中識字,二是隨課文識字。

集中識字共8課,介紹了三種識字方法:詞串識字、看圖會意識字、轉轉盤識字。大量的生字隨課文出現,進行識寫。

無論哪一種識字途徑,都要讀準生字的字音,並聯繫上下文試著理解詞句的意思。因為識字始終是低年級教學的一個重點,教師要採用多種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識字。

3、閱讀

國標本一年級下冊共選編課文26篇,其中寫景狀物的6課,記事(含生活見聞、童話故事)為主的11課,寫人為主的(包括人物故事)7課,古詩1課,“文包詩”1課。內容涉及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感受,對社會風情的瞭解體察,對優秀文化、高尚品德、科學精神的頌揚,對生存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注等。課文大都篇幅短小、文字淺顯,語文規範,內涵豐富。

課後作業設計具有明顯的創新意識。一是把培養認讀能力放在首位,旗幟鮮明地突出了讀書、寫字兩大重點。26篇課文中有20篇只安排朗讀課文和描紅寫字兩項作業,其餘6課也都把朗讀、描紅兩項作業放在前面,再增加一點說話、造句、表演等加深或拓展閱讀效果的活動。這樣做完全體現了《標準》提倡的“少做題,多讀書”的精神。二是注重語言積累。26篇課文,要求背誦的達14課,佔54%,這是符合兒童記憶力高於理解力的年齡特徵的,抓住記憶的最佳期,讓學生多背一些好東西是可以終身受用的。

4、單元練習·學用字詞句

與過去的相比,單元練習中的學用字詞句板塊,其功能有所變化。原來的“單元練習”主要是複習鞏固單元的語文知識與技能;新的“學用字詞句”板塊,其功能有所擴充套件,如探究的功能、遷移的功能、鍛鍊手腦並用的功能、與其他課程融合的功能、多方面運用語文教育資源的功能等等。

二、教學建議

識字篇教學建議:

1、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掌握多種識字方法。

2、認真寫好鉛筆字。

3、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高語文素養。

4、循序漸近、由淺入深、日積月累、溫故知新。

閱讀篇教學建議

1、激發情趣,讓學生做好閱讀的準備。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激發閱讀情趣在低年級是多麼重要。因此,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必須從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開始。讓學生在閱讀前做好兩個準備:

一是情感態度的準備――要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他們在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心態下進入閱讀;

二是知識經驗的準備――要啟用已有的經驗,調動大腦裡相關的知識儲備,發現已有知識經驗與課題內容之間相似性和銜接點。必要時可適當為他們提供一些背景知識,幫助他們建立新舊聯絡,以使他們藉助已知預測未知,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積極、能動地進入閱讀。

2、加強認讀,讓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連貫。

小學低年級是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孩子剛從口語交際進入書面交流,由現實世界進入符號世界,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不是一下子就能適應的,必須經過不斷地學習、訓練,幫助他們切實過好認讀關,最終達到讀得正確、連貫、不錯、不丟、不添、不斷、不重。課後對課文的整體內容,能有大致的'輪廓的瞭解。

3、指導朗讀,讓學生感悟語言材料

語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導朗讀是培養語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級尤其是這樣。低年級閱讀教學一定要精心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感悟體驗――

一是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詞句的意思。如讀《詠華山》第三自然段“只有山在上,更無山與齊”,這一詩句,學生可能不太懂,要是回過頭來,聯絡課文第二自然段,讀讀:“啊!華山真高哇!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上下文結合起來,對照閱讀,就能比較順利地瞭解詩句的意思。再如“情不自禁”一詞,除了結合上下文,還可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回憶自己遇到特別開心的事,忍不住要唱、要跳、要表現自己的情景。這樣對詞義的感悟就會更加具體、真切。

二是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課文意境,獲取情感體驗。其一是要學會“循文明像”,即憑藉語言符號展開想象,建立事物的表象,進入課文所描繪的畫面。也可以藉助課文圖畫,來幫助自己建立表象。對於某些比較生疏的事物,還可採用實物、掛圖、投影、電腦課件等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其二是要學會“循像明意”,即透過畫面去感受課文的意境。要設身處地地進入各種角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讀到“他們沿著山路艱難地爬上山頂”,可引導學生看看插圖,把小男孩與大山聯絡起來展開想象,就能感受到爬山的艱苦和孩子的堅強。再讀讀“啊!華山真高哇!……太陽顯得那麼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雲。”稍加想象,就能感受到華山的高險和登上華山的愜意心情。

4、組織演誦,幫助學生完成語言的內化。

內化語言是一個能動的自我建構過程,小學生還缺乏這種自我建構的能力,老師必須給予切實的幫助。

一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和表現。在學生對課文中感興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全面的欣賞。可以自讀欣賞、聽讀欣賞,還可以眼看畫面、耳聽配樂朗誦、嘴跟著吟和,雙腦並用,多感官參與,語音、語意、影象、情感、觀念多要素融合,以幫助學生多重記憶,整體吸收。進而再讓學生透過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可以根據自己的獨特體驗,創造性運用語調,配上表情動作,反覆品味咀嚼,達到熟讀成誦,完成背誦積累的任務。

二要引導昇華。可以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加工改造,開展創造性閱讀和多種形式的表演活動。比如分角色演誦,改編成解說詞、導遊詞來演說,當成課本劇來表演等。總之,要徹底改變應試性、習題化的瑣碎機械的作業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實用性、生活化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學語文、用語文的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