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一去二三里的評課稿

一去二三里的評課稿五篇

篇一:一去二三里評課稿

聽了一年級項老師的《一去二三里》,這是一首淺顯的古詩。它將從一到十幾個數字與鄉村景色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恬靜的鄉村美景圖。聽完之後,感受頗多,以下是自己對這節課的粗淺看法。

首先感覺項老師常規訓練抓的紮實有效。從開學到現在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這些機靈好動的“小毛孩”在課堂上表現的是那麼有序。他們跟著老師講課的節奏一步步進行:讀課文時,那一雙雙稚嫩小手指著課文上的每一個字。那情景,讓人心裡看了好不喜歡!回答問題時,那一聲聲銅鈴般悅耳的聲音在老師的提醒下回答的是那麼清晰完整。這一幕幕,不是一節課所能表現出來的,它讓我看到了項老師背後付出的辛苦。

其次感覺項老師在識字方法上比較重視。當出示課題認識“裡”字時,項老師問學生:“你是怎麼認識的?”學生有的說是看拼音,有的說在生活中認識的,然後還不失時機地出示了一則謎語認識“裡”。並告訴學生這些都是一些識字方法,看似簡單的一個環節卻是很有必要。經常這樣做,會讓學生明白這是學習方法,並會把這種方法進行運用。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學初衷嗎?還有一點是項老師對學有所用的教學理念理解深刻。比如後面的填數字練習,一方面讓孩子們鞏固了這些生字,另一方面讓他們學會正確使用數量詞。接著還問學生:“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數字?”這樣

對學生的思維做了進一步的拓展,充分體現了語文課工具性的特點。以上是比較認同的幾點。每個老師的想法不一樣,備課環節也會不一樣。就這節課我也有不同看法,不管對與錯,說出來與各位商榷。1、剛開始讀課文時,老師進行了示範讀、領讀,我覺得不妥。這篇課文是拼音教學結束的第一篇課文,作為拼音還是重中之重。此時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練習拼讀,不應開始就剝奪練讀的機會。2、這首古詩內容簡單,可穿插認識田字格和指導筆畫“--”書寫的教學環節。這樣分散難點,便於下一節課展開教學。

篇二:一去二三里評課稿

金寨鎮中心學校 紀道娟 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學生終於學完了拼音。開始接觸漢字了,第一篇識字就是古詩《一去二三里》,讀來琅琅上口,富有兒童情趣,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課文,課文配有插圖,小橋、流水、煙村、亭臺、桃花……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飲煙嫋嫋,住著幾戶人家。山裡的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一幅幽靜美麗的鄉村田野畫面,這首詩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 開課,陳老師用簡潔明快的語言直接匯入課題, 在認字這個環節裡,老師都能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即:不動筆墨不讀書。隨後,又把阿拉伯數字1——10與漢字“一——十”對應起來。真正把識字與日常生活、數學學習有效的結合起來,多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接著老師面帶笑容,用富有親和力的兒童語言,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吸引在圖畫上。學生圍繞“圖上發現了什麼?”這一問題進行觀察、說話。 在學生先學這個環節裡,老師讓學生充分運用已經學過的生字讀童謠,不認識的的字再用拼音拼讀,這樣把識字與拼音有效地結合起來。在學生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再叫學生站起來讀課文,其他學生則是認真傾聽,找出讀不準的音節,再有重點的指導“村”、“亭”、“座”的讀音,使學生對平、翹舌音,前、後鼻韻母能夠正確區分。教師在教學中非常的細心,從細節入手,慢慢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課堂教學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首先要藉助課文中的插圖來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透過利用課文插圖,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由近及遠)觀察、瞭解畫的是什麼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憑藉形象的畫面展開想象,說說看到這麼美的景物,你想說些什麼?撥動學生心靈的琴絃,使之受到藝術的感染。美麗的插圖再配上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刺激了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在賞心悅目的氛圍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本篇課文的教學是字教學第一課,是學生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重要的培養兒童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因此,她從田字格的結構教起,引導學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橫中線、豎中線、各方位小格。寫字時,先讓學生獨立觀察字形引入筆畫:“一”。出示課件“一”在田字格的

方位,引導學生自主觀察並指導書寫。再引入“二”的書寫,這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教師相機指導,讓學生體會漢字的間架結構,體會漢字的形體美,並瞭解“從上到下”的筆順規則。

透過這節課,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年級的孩子自控力薄弱,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一旦在課堂上鬆懈下來了,就不能控制自己,比如:玩的,看聽課老師的,前後左右亂扭的……這些都有待與老師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也是一年級全體老師今後努力的方向!

篇三:《一去二三里》說課稿

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一去二三里》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與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

一、首先,是對教材的分析。

《一去二三里》是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的第一課,也是學生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本課題《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作者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鄉村炊煙裊裊,山中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路旁有盛開的各色鮮花。這首蒙學詩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優美。

二、其次,是對教學目標的分析。

根據本課內容及要求,我將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認識“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能在田字格中正確書寫生字,大體瞭解詩歌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目標:鼓勵孩子們主動去探究和發現,引領學生朗讀、識字、感悟、寫字的整個學習過程。

3、情感目標:激發孩子識字的樂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接下來,是對教學重難點的分析。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而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詩歌所表現的意境美。

四、然後,我們來分析教法與學法。

識字教學要“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置身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透過自己的研讀,教師的導讀,同伴的評讀來讀準字音,理解詞義,朗誦詩歌。

五、接下來我將分析最重要的環節,說教學過程。

(一) 以情激趣,匯入新課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匯入新課時,我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學生引入一個如詩如畫般的世界,讓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學習。

(二)自主研讀,識記音形。

在學習詩歌時,我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不斷的自讀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全文。我先讓學生圈出詩中的生字寶寶,藉助拼音拼讀古詩,可以同桌互讀。在誦讀古詩時,我讓學生試試、學學、比比等活動中,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力,進一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在研讀時,我引導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小山村,說說看到了什麼景色,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複習鞏固,指導書寫。

在教寫生字時,我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可以設定引人入勝的遊戲情境,如摘果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認讀生字。然後讓學生初步認識田字格,告訴學生漢字書寫規律“先橫後豎”,教師示範書寫“一”,讓學生自己試著書寫其它漢字,並說出筆畫和筆順。

(四)總結:

教學過程是透過看、讀、說、寫等四方面結合,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把認識教學和朗讀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六、最後,我來說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的是圖文結合式的板書,有利於一目瞭然地瞭解漢字演化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學會象形字的方法。

篇四:《一去二三里》說課稿

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一去二三里》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與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義人教版課標教材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的第一篇課文《一去二三里》。這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寧靜而幽遠的鄉村美景。這首童謠排列整齊,朗朗上口,充滿兒童情趣,具有韻律美,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專案,培養兒童透過朗讀感受童謠中所表現的優美景色。同時本課是識字教學第一課,是學生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要培養兒童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同時培養兒童學習漢語言文字的興趣。本課可以分二課時教學。我要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分教材理解、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程式五部分向老師們彙報。

一、說教材

《一去二三里》是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的第一課,也是學生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本課課題《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作者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鄉村炊煙裊裊,山中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路旁有盛開的各色鮮花。這首蒙學詩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優美。

二、說學情

第一次正式接觸識字課,學生心中一定有著異樣的新奇感,也許有的學生早已將古詩念得滾瓜爛熟,就等著課堂上得到教師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學生在學齡前就接觸過詩中的數字和“去”、“裡”、“花”等簡單的漢字,躍躍欲試之心可想而知。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我確立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認識“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能在田字格中正確書寫生字,大體瞭解詩歌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目標:鼓勵孩子們主動去探究和發現,引領學生朗讀、識字、感悟、寫字的整個學習過程。

3、情感目標:學生初步感受童謠所表現的意境美。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詩歌所表現的意境美。

五、說教法學法

識字教學要“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置身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透過自己的研讀,教師的導讀,同伴的評讀來讀準字音,理解詞義,朗誦詩歌。

六、教學準備

課前學生自我拼讀課文;製作與教學環節配合的CAI課件;生字卡片

七、說教學時間

根據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兩課時,因為時間關係,我只說第一課時。

八、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目標,我設計以下幾步教學程式。同時把教法和學法滲透在教學程式的各個環節之中。

(一) 以情激趣,匯入新課。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匯入新課時,我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在上課前出示課件《動物大家庭》,並配合音樂《藍精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課堂,營造出一個活躍有趣的氛圍。上課鈴響,我用充滿趣味的話語導

入新課,鼓勵孩子們大膽學習新知識,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把學生引入一個如詩如畫般的世界,讓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學習。

(二)觀察圖畫,揭示課題。

看圖說話,培養學生說話能力和觀察能力。(課件出示文中插圖一)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想象: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兩個孩子看到了什麼?他們會說些什麼?然後揭示課題:古時候有一首童謠,說的就是這幅圖畫。出示課題“一去二三里”。指名學生讀課題,並說說是怎麼認識這幾個字的?(學生交流學法)結合圖畫例項,引導學生理解“裡”。

(三)自主研讀,識記音形。

在學習詩歌時,我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不斷的自讀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全文。我先讓學生圈出詩中的生字寶寶,藉助拼音拼讀古詩,可以同桌互讀。在誦讀古詩時,我讓學生試試、學學、比比等活動中,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力,進一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在研讀時,我引導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小山村,說說看到了什麼景色,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瞭解詩意

本環節是本課的難點,我藉助課本插圖和句子的對比,並搜尋一些有關圖片,透過觀察漂亮的圖片吸引學生的眼球,來引起他們的注意和進一步理解,進行美讀,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以讓他們在朗讀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總結

教學過程是透過看、讀、說、寫等四方面結合,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把認識教學和朗讀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九、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的是圖文結合式的板書,有利於一目瞭然地瞭解漢字演化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學會象形字的方法。

篇五:一去二三里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義人教版課標教材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的第一篇課文《一去二三里》。這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寧靜而幽遠的鄉村美景。這首童謠排列整齊,朗朗上口,充滿兒童情趣,具有韻律美,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專案,培養兒童透過朗讀感受童謠中所表現的優美景色。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課時。分教材理解、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學法、教學程式、板書設計七部分向老師彙報。

(一)教材理解

本課課題《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題: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詩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鄉村炊煙裊裊,山中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路旁有盛開的各色鮮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優美。

(二)學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觸識字課,學生心中一定有著異樣的新奇感,也許有的學生早已將古詩念得滾瓜爛熟,就等著課堂上得到教師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學生在學齡前就接觸過詩中的數字和“去”、“裡”等簡單的漢字,躍躍欲試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我確立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藉助拼音認識十個生字。認識田字格,會寫“一、二、三”三個生字。認識筆畫“一”。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感受童謠的意境美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10個生字,會寫“一二三”三個字,認識一種筆畫“一”。

2.教學難點:理解“去”與“裡”,並掌握在田字格里的規範的書寫

(五)教法學法

運用口訣法,有利於學生輕鬆掌握田字格的結構。為了讓學生能夠在田字格里規法寫字,運用筆畫部件分析法來細細剖析字形。教師示範誦讀,學生透過多種方式誦讀,有利於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六)教學程式

圍繞以上目標,我設計以下六步教學程式。

第一步,激趣匯入,複習鞏固拼音。

透過播放兒歌,活躍課堂氣氛。複習鞏固拼音,以方便接下來的識字教學。並引用漢字王國的比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觀察圖畫,揭示課題。

看圖說話,培養學生說話能力和觀察能力。(課件出示文中插圖一)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想象:圖上畫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有哪些景色?然後揭示課題:古時候有一首童謠,說的就是這幅圖畫。出示課題“一去二三里”。指名學生讀課題。

第三步,圖文結合,初讀課文

透過教師聲情並茂地示範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感受詩歌的美好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圖畫與文字結合,在朗讀課文的同時觀察圖畫,在圖畫中找出文中所描繪的景色與課文對應的句子。

第四步,藉助拼音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學生自由讀課文,藉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並圈出這節課要學的生字。對於事先認識某些生字的學生,分享交流學習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交流的意識。為了活躍氣氛,採取“指名讀、開火車、全班齊讀”,以及帶拼音與不帶拼音的方式,還有同學之間相互認讀卡片,做擺詞語遊戲(同桌用以前認過的字卡和本課的生字卡片擺詞語)的多種方式,以鞏固和檢查10個生字的識記情況。

第五步,認識田字格,指導書寫“一”

透過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學生認識田字格的作用與結構。並且老師在田字格里示範書寫“一”“二”“三”,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透過描紅的方式規範寫字。

第六步:藉助畫面,再讀感悟

為了能讓學生感受到童謠美的意境,透過音樂伴奏的形式,有節奏地範讀童謠,透過在此期間學生要閉上眼睛,突出了聽覺上的感受,並透過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全班齊讀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總之,教學過程中透過看、說、讀、寫的結合,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放手學生,努力使朗讀教學和寫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七.板書設計

老師在黑板上示範書寫,學生在下面書空,有利於學生透過認真觀察掌握規範的書寫。並讓學生在黑板上示範書寫,有利於檢測學生是否已經真正掌握了正確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