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一年級語文《三個小夥伴》評課稿

一年級語文《三個小夥伴》評課稿範文

議《三個小夥伴》這是一篇童話故事,短小有趣而寓意深刻,且很有時代氣息,意在孩子心中倡導同伴合作的精神。今天俞玉萍老師為我們執教了這一課,在本課的教學中,俞教師引導學生不離課文、不離讀書,從課文中質疑,又在課文中尋找答案,讓學生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在讀中獲得讀的能力。並且把讀貫穿於本課教學的始終,讀的方式多,讀的面大,讀的要求又逐漸提高,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課文語言所描繪的形象,讀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意思。我覺得還有值得爭議的地方:

一、可分散難點,多元解讀(友情提醒:查詢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尋課文題目。)

教學中重點解決第二自然段——小野豬拱樹坑。著重指導讀好第一句中的“怎麼辦”。小夥伴此時心中的焦急,學生不難體會,但值得注意的事,表達方式是多元的,可能是在默默地思索——怎麼辦?也可能在焦急的喊——怎麼辦?不停的語調不同的神情表達著同一種心情——焦急。第二句中小野豬的話同樣如此,“不要緊不要緊,我有硬硬的嘴巴。”小野豬或許急切地安慰同伴——不要緊,不要緊。。。;或許胸有成竹——不要緊,不要緊。。。對文字可以多元的解讀,多元的表達,這樣可以使他們既理解文字,又不拘泥於文字。

二、“演”的處理

演一演,不一定是我們理解意義上的在學完課文後,讓學生帶上頭飾,表演全文,而更應該是在段落學習中有指導的演。如:這個“拱”字什麼意思?小野豬怎麼拱的?誰來演一演?小野豬拱的多賣力啊,假如你是他的同伴小袋鼠、小象會怎麼做?袖手旁觀嗎?當然不是?他們在為小野豬叫好、加油呢!夥伴間的合作由此被揭示出來,而這些都可以透過讓學生邊演便體會便發現。演的目的不在於演本身,而在於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文字,體會情感。兒童天生就是演員,只要你適時適當的給予啟發,演的過程就是他們創造性的表達著自己對文章獨特理解的過程。

這樣的難點分散,讓學生手捧書本沒有艱深之感;多元解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讀與演巧妙融合,使學生在活潑的氣氛中理解文字,體察文情,這應該就是低年級語文課追求的目標和實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