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繪本閱讀《11只貓做苦工》評課稿
一、關於教材的選擇
繪本的價值是多元的,透過開展繪本閱讀能促進幼兒認知、思維、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發展,《11只小貓做苦工》這本優秀的繪本,恰恰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本極好的教材。作者採用詼諧滑稽、富有懸念的筆調描寫了“小貓旅行”過程中的四個場景——第一次小貓來到公園的草地上,看到了花和禁止採摘的牌子,但還是忍不住的摘了;第二次小貓來到寫著禁止過橋警示語的橋邊,還是過了橋的驚險場景;第三次來到禁止攀爬的大樹下,但是上了樹;第四次小貓鑽進怪獸下的陷阱口袋中,被抓去當了苦工。小貓的一連串違規行為,會激發起孩子的閱讀興趣。針對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行為習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做事不考慮後果的行為習慣,本故事中主人公也有這樣的不良習慣,故事的名字就道破了11只貓不遵守規則產生的後果——做苦工。閱讀這樣的作品時,促進幼兒判斷小貓的做法,審視自己的行為。這是一篇蘊涵著社會規則、人身安全教育深刻哲理的好教材,自然地滲透著教育幼兒要注意警示牌,禁止的事情不能做的教育意義。同時,在該童話故事中還蘊涵著多領域的價值,體現了繪本的教育功能。
二、關於教學目標
我們在研討教材的過程中,根據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結合繪本本身的`內容,從閱讀著手,以遵守規則為落腳點。該繪本是以小貓旅行線路為主線,以小貓不遵守規則造成做苦工為核心內容,小貓巧設圈套戰勝怪獸,最後小貓改掉了不良習慣。引導幼兒閱讀繪本,在理解故事內容的過程中,感知遵守規則的重要。因此,本次教學活動目標有二:
1、在師幼共讀的過程中,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感受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2、知道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標記,並能自覺遵守。
三、關於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談話引題,激發閱讀興趣。
從孩子生活經驗出發,提問:你們喜歡讀書嗎?讀過哪些書?直接引出:老師帶來了一本好看的書,我們一起來看。簡潔明瞭,自然地過渡到教學活動中。
(二)理解故事,感受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1、根據故事發生線索,展開提問、討論和分析。
故事情景一、二、三,教師利用PPT逐一出示畫面,引領孩子自己去發現畫面,讀懂畫面,並適當的引導:小貓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是怎麼做的?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執教者根據教材內容,能把握閱讀的節奏,抓住問題的關鍵,啟發幼兒觀察講述故事的前三個情景。在第一個情景中,教育幼兒要遵守社會規則愛護花草時,做到了“潤物細無聲”。在第二個情景中,出現小貓肯定地過了橋的畫面,教師追問:小貓過了橋,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覺得執教者在這裡插入這個提問,非常好,因為,生活中的幼兒也常常在事前忽略可能產生的危險性,,這個問題剛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讓孩子能將小貓的行為遷移到自己的身上。緊接著教師又加強了後果教育的效果:小貓過橋時,橋面怎麼啦?執教者強調了這次小貓們是幸運地過了橋,讓孩子理解警示牌的作用,不能魯莽做事。
故事情境四,怪獸設下圈套,用口袋抓住了小貓,會帶小貓去幹什麼?小貓是怎麼想的?這幾個問題都是讓孩子產生後果見證性的,是此個教學活動關鍵所在,所以丁老師在這裡增強了教育強度,而不是同上面的環節一樣平淡的、快速的處理。充分地讓孩子感受小貓當了苦工後的所感所想,是怎樣當苦工的?有什麼痛苦的地方?表情是怎樣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孩子充分感受到小貓做苦工的痛苦和懊悔。透過該過程的閱讀,使孩子明白做了違反規則的事,是要受到懲罰的,不能有僥倖的心理。
2、在閱讀過程中有效留白,為自主閱讀創造時機。
小貓戰勝怪獸成功逃脫的故事情節,與前面的情節有些雷同,只是角色轉換,由於時間不允許,在本次活動中教師跳過了故事的中間情節,預設一個懸念,在活動的最後讓幼兒帶著問題去閱讀,激發了幼兒閱讀的願望。
3、理解故事結尾,體現繪本故事的完整性:
跳過前一個情節,出示畫面的結尾幾幅圖,及時丟擲問題:再次看到禁止標記,你覺得小貓會怎樣做?這時孩子們都能猜測到小貓不會再做違反規則的事情了,我覺得這是老師前面教育鋪墊的一個良好效果,說明孩子能明白了要遵守社會規則對社會和自己都有益處的教育效果。
(三)回看封面,挖掘畫面內涵。
在整個故事結束之後,回到封面,一方面是對故事情節的統整,另一方面是對故事寓意的提升:小貓為什麼會被抓去做苦工?怪獸為什麼會放這樣的禁止牌子?充分地幫助孩子梳理每個情境,讓孩子明白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壞人,有不同的意圖和預謀,要警醒孩子注意自身的保護和提防意識,再次敲響孩子安全教育的警鐘。
(四)拓展話題,從繪本故事到生活經驗。
你們在生活中都看到過哪些禁止標誌?能起到一個教育強化的效果,孩子充分的感受後,並進行聯想,不僅對想象力、思維能力有促進作用,對於他們的社會性、安全教育都有很大的作用。他們會將小貓的角色替換成自己,並結合生活經驗進行講述。
(五)自主閱讀,踐行相關規則。
規則意識必須在實踐中得到鞏固練習,活動延伸環節安排幼兒帶著懸念自主閱讀,既滿足了孩子看繪本的願望,又讓孩子在掌握一定的行為規範後,明白該“如何去做”,掌握具體的行為方式,同時,我們還必須讓孩子明確自己學到的這種種規則都是與自己的行為密切相關的,它不是一般的知識,而是對每個人行為的共同要求,既約束著別人的行為,也約束著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要遵守。
四、關於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活動,教師能根據新《綱要》精神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有效地激發了孩子的興趣,讓幼兒自主探究學習,互動式的動靜交替靈活應用於其中。本次活動中,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啟發提問法;運用了多樣性、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啟發幼兒觀察、思維,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多媒體演示法;在活動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符合幼兒愛看動畫的特點。透過鮮明、生動的形象,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幫助幼兒理解和記憶,帶領幼兒進入故事情境,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移情訓練法;使幼兒理解、分享別人的情緒情感體驗,使幼兒在日後生活中,對類似的情景做出正確的判斷。這些方法的應用,使活動豐富多彩,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和快樂,同時使幼兒的社會規則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五、關於教學效果
執教者能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深入挖掘此繪本所富有的教育內涵,自然地滲透著教育元素,讓幼兒懂得了警示牌作用,禁止的事情不能做的道理。教者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故事前後的連貫性,讓孩子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同時,又顧及到故事欣賞的完整性,運用了多種方法和手段,讓孩子充分的自主討論與思考、發表意見,始終堅持以孩子為主體,活動輕鬆自然。
本次活動的開展,幼兒的社會性、安全教育認知得到了發展,情感得到了培養,發揮了幼兒主動性,語言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我想,透過本次活動,在今後的生活中,孩子們的心中已經留下了一個深刻的認識:要注意看警示牌,禁止的事情不能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