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威尼斯的小艇》評課稿

《威尼斯的小艇》評課稿

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威尼斯的小艇》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威尼斯的小艇》評課稿 篇1

我校青春杯複賽課的評選又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我聆聽了小學部所有的參賽課,下面我根據先前學習的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理論和鄭金洲教授關於如何評課的報告為理論依託,就翟曉琴老師執教的《威尼斯的小艇》作如下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總體感覺:這是一堂樸實、紮實的語文課。

1、用課前五分鐘說話、聊天的形式來匯入課文,而且巧妙設計聊天內容,即設計了各國的風景以及幾國的標誌性建築,讓學生來猜猜是哪個國家,這一環節,既創設了愉快環境,和諧氣氛,又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聊天過後,就非常輕鬆。為整堂課上學生的輕鬆學習進行了鋪墊。

2、隨即重點介紹畫面之一的水城“威尼斯”,請四人介紹威尼斯,用意在激發學生研究課文的興趣,也體現目前的語文學習動向,就是立足文字,拓展文字。

3、老師的教學流程:

(1)激發興趣。

(2)初讀,要求讀流利,理清課文層次。

(3)學習第二節:你讀懂了什麼?給學生寬泛的說話要求,沒有設定問題疑問。

(4)學習第四節:引導初讀,漸漸深入,在理解“操縱自如”後,看錄影,體會船伕的駕駛技術,並對船伕進行評價。又創設情境:扮演當地船伕以吆喝的形式,可介紹威尼斯的風情,也可介紹自家小艇的功能等,以招徠我這位中國遊客。符合課文內容,也複習了課文的相關內容。

(5)感受威尼斯夜景,最後發出感嘆。新的發現,新的感受,深入字間之中,引向深入,由整體感知,品味課文,研讀課文。

(6)完成小練筆。

聽後,課不花哨,但在樸實中傳達著一種精神,課堂上給予學生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這是目前的一個課改訊號。從學生活動量、參與面來看,教師保證了課堂上給每個學生1/3主動活動的時間,而且也有空間上的保證,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學習的條件。也就是說,翟老師能正確把握課堂上的主角,認清主體與主導的關係,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4、以讀為主線,把讀層層引向深入,讓學生體驗,探究。教師發揮積極引導,深入學習。

5、進行活動化教學,觀看錄影後,先對當地船伕駕駛技術的評價,再讓學生扮演船伕。以活動形式內化課文語言和積累運用課文語言,同時把口語交際的方法引到閱讀教學中去。(建議:這裡學生運用課文語文不多,因讓學生多讀以後,抓住船伕“操縱自如”來吆喝,介紹船伕技術,引導學生把這些語言運用進去。)

6.翟老師的教態自然、語感親切、情感豐富。這其實也談到了一個師生關係。翟老師不是一個老師的身份站在講臺上,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中間,努力為課堂營造一種活躍、和諧、民主、歡樂的學習氛圍。我們說,“教師的眼神、語言給學生一片陽光。”我想:或許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才會真正投入到學習,學生的潛能、創造性、積極性才會被開發出來。

值得探究的幾個問題:

1)匯入課題時,不要刻意地引導學生,把“你們最想到哪座城市?”的提問刪去,課堂上就不會出現“最想去威尼斯”的同一種聲音了。

2)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不要太多,一堂課中,聽、說、讀、寫不可能樣樣都能訓練到位,應根據課文,選擇重點要訓練的目標。

這是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設計的一節課。是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的有機結合。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主,自由,老師充分重視學生體驗。這節課是值得我們推敲,研究的。

《威尼斯的小艇》評課稿 篇2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一篇清新雋秀的散文。文章以輕快的筆調,靈活多變的語句展示了異國風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執教本節課的謝秀芝老師,教態自然親切大方,思路清晰,教學設計科學嚴謹,緊扣目標,她以瞭解小艇的特點以及船伕高超的駕駛技術為本課的重點,以生為本、以讀為主、透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

亮點一 :情境營造,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資訊科技營造情景的特色。在教學小艇伊始,謝老師就利用地圖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誘發了學生美好的想象。此外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加上音樂的調節,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到了愜意。

亮點二:以讀促思,以讀促悟

語文新課標註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這節課中,教師採用默讀、齊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受異國的風情。例如:“自讀第四自然段,找出船伕的行船環境,透過學生的交流,也就間接理解了船伕的駕駛技術高超。

亮點三:緊扣單元目標

《威尼斯的小艇》是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並注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這篇課文從小艇的樣子、船伕的駕駛技術、小艇的作用三個方面來介紹,謝老師把握住了文中的三個比喻句在突出小艇樣子上的特點。使學生明白了比喻句的作用。

不過教育永遠是一項遺憾的藝術,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第一,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課堂上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與點撥。如果失去了應有的指導點撥,學生的學習便是散亂的、無效的。如學生在進行交流時,不能任其想到哪裡說哪裡,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對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老師應該隨時給予指導、點撥、提示、糾正。比如說在學生回答課文的主要內容時,一個學生說的是人們的生活情景,其實這樣的回答是不貼切的,教師應該引導該名學生,而不是直接板書小艇的作用。

第二就是給學生的時間不足。在學習完船伕的駕駛技術這一自然段後,教師馬上就讓學生進行背誦,這樣的難度似乎高了點,因為學生在這一自然段學的時間很短,其實謝老師可以鏤空這一自然段,降低學生背誦的難度。

《威尼斯的小艇》評課稿 篇3

《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是一篇有著較為悠久“歷史”的經典篇目。依稀記得從我上小學的時候就被收入到了小學的課本。之所以被保留至今,它的價值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它獨特的'寫作手法,形神兼備、靈活多變的語句以及嚴謹的結構,無一不是遊記性散文的代表,無一不值得我們細細回味,凝神揣摩。

單從課題上就應該對小艇與威尼斯的關係有所洞察:威尼斯的小艇——重讀威尼斯,你就會發現,“小艇”所處地域的不同,造就了它獨特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而重讀小艇,你就能體會到,“小艇”已經融入到威尼斯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為威尼斯的代表。因而“課文透過介紹威尼斯小艇的樣子,船伕駕駛小艇的高超技術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所展示的威尼斯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風光。”這一主題似乎完全被題目所涵蓋。

鄭豔君老師所執教的《威尼斯的小艇》正是緊扣文章主旨,絲絲入扣地引導學生領悟作者語言的靈活、寫作手法的準確。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鋪墊,注重引導學生去感悟,去發現。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從容不迫的駕馭課堂的能力給在座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1、資料鋪墊,引入境。

教師邊展示不同地域的代表性景物,邊引出威尼斯這座水城。並不失時機地向我們介紹了這座“千橋之城”“百島之城”的由來。使學生初步領略了這座水城的精彩與獨特。為文章的展開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之後的幾個針對性的問題使學生對水城威尼斯印象逐步加深。為下文作好鋪墊。

2、緊抓重點,由扶到放。

在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三部分內容的小標題後。對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師層次鮮明的進行引導:找比喻句、解決重點的詞語、說表達方式的不同,體會語言表達方式的多樣性,換詞練習,畫小艇等。較為細緻準確地引導學生去感受威尼斯小艇的樣子。體現了學生習得的層次性。

建議:將文章語言文字的推敲建立在文章之中,而不是孤立的去體會。比如:“水蛇”這個比喻句。可引導學生領會小艇的形狀與動作靈活的關係。設計或引導學生質疑:水蛇是什麼樣子的?小艇和水蛇有什麼共同點?為什麼這樣比方?小艇像水蛇那樣靈活,說明什麼?(小艇的構造適合在水中航行。同時也說明船工的技術嫻熟。更可以聯想到小艇經常在水面上航行。從側面印證了小艇是這座水城的主要交通工具。)水蛇的靈活與小艇的靈活躍然紙上,較好的突出了作者準確運用比喻句這一特點。從聯絡全文的角度去理解重點詞句,對學生深挖文章的中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