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彎曲》評課稿
在第六週,顧勤峰老師為大家展示了《抵抗彎曲》這一課。聽了這堂課後,使我們感覺到上學期顧老師在三毛小學學習一學年,進步非常大。
一、教學模式的構建,體現了“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思想。
顧老師在整個教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收集資料——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全過程。從課堂引入開始,利用多媒體資料自然引出課題,接下來是兩個對比實驗,最後是前兩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這樣循序漸進,整體推進,互為促進。
二、合理的猜測,促進了學生積極的`思維。
棟樑的抗彎曲能力與什麼因素有關。老師讓學生大膽猜測,哪些因素會影響棟樑的抗彎曲能力?你為什麼會這樣想?瞭解學生的前知識,讓學生用原有的知識來解釋自己的猜測,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實驗公正、科學、直觀、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動手參與探索實驗,在實驗中摸索,在實驗中尋求紙的厚度與抵抗彎曲的能力的關係。
從實驗設計開始,就要求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考慮。包括實驗器材、步驟、變數與定量等條件的控制,都讓學生充分討論。實驗的結論也力求透過直觀的統計表量化分析。橫向、縱向指導學生分析實驗資料,最終得出結論。
四、值得商榷的是,兩個實驗表格不把放一起,分開填,一方面行距能大些,資料看上去清楚,另一方面教師只抽取7個組的實驗資料,可以再增加5個組,使全班所有實驗組的實驗資料都能在黑板上反應,使人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