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之讀後感1500字
“父親走過我們面前,
唱著樹上長出的新葉
孩子們相信那到來的春
也會和著父親起舞翩翩……”
這是E.E卡明斯的一首詩,在葬禮上由莫里的兒子誦讀,聽著那彷彿來自天堂的聲音,我結束了閱讀,安靜地合上了書本。下午最溫暖的陽光斜斜地從窗外探進來,碎了一書面的金黃。夕陽的餘暉是剛結束的莫里,依舊有著燦爛光芒。
莫里這個可愛的小老頭,帶來了多少感動,又帶走了多少人脆弱的情感。我能想象著作者米奇最喜歡的教授,他個子矮小,走路起來弱不禁風;穿上長袍的他看上去像是《聖經》裡的先知,又像是聖誕夜裡的精靈;它有一雙炯炯有神的藍眼睛,閃爍著睿智的光芒;它喜歡跳舞,搖滾樂,爵士樂,布魯斯。
可是,他是個堅強的老頭。一個讓人尊敬到心痛又喜歡到心痛的人。年逾七旬的他在1994年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在此後的一年內他天天被病魔無情地折磨著。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在他得知自己患病後,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講述他最後的生活,他要將他的最後光陰與最後幸福送給全人類,作為最後的禮物。以此告別他最可愛的生活。他找回了自己早前的得意門生米奇.阿爾博姆,在每個星期的星期二,為他上一堂課,課程的內容關於人生,關於死亡,關於一切人們躲避的真實。
一個罹患了絕症,來日無多的老人
一個擱淺了夢想,漸染世俗的學生
十四堂人生課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似乎覺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個聽課的學生。那輪椅,那笑容,那臺錄音機,我聽見他在說:“我不想讓世界驚慌不安。我要知道發生了什麼,接受它,進入一種安寧的心境,然後離去”。這本書裡,莫里說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
因為他讓我看到了一種對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難免經歷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對,無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沒有人能否認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沒有人能否認地球是圓的一樣。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終結。面對死亡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對學生說,有一個重要的哲理需要記住: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是的,如果我們不幸福,這無疑是親手為生命鍍上悲色。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人死於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後果。鐵鎖易解,心獄難釋,既然死亡必定回來,何必逃避這樣的恐懼卻因此遁入自己製造的'囹圄?
特別令我感動的是,莫里老人雖然參透了這一切,但在生命的最後幾天還在恭恭敬敬地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備課。體驗什麼呢?體驗死亡的來臨。他知道這是人生課程中躲避不開的重要一環,但在以前卻無法預先備課。就在臨終前的幾天,他告訴學生,做了一個夢,在過一座橋,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感覺到我已經能夠去了,你能理解嗎?”
莫里說“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著也同樣令人悲哀。”
也許,不幸的活著會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總有這樣的一部分人,他們總是營營役役忙忙碌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他們試著努力關注一大堆世俗標準下的重大問題,卻又不時受著能言善辯者的鼓動誘惑,輕易放棄初衷和堅持,終於也沒有了自己的判斷。他們迷茫,他們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在哪裡,常常忽略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當歲月流逝,他們突然意識到了什麼,開始珍愛身邊的一切,開始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有著千千萬萬個所謂的“來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許他們已經到了莫里的那個時候了。於是他們便懺悔、哭泣......
所以,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樣,從此刻開始我們都應該用莫里教授的那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去珍惜生命,珍愛生活與他人,讓自己過得充實有意義,不要等到生命的終點再回頭感嘆,那時哪怕你表現得再樂觀、再豁達,結局都不會再完美。
莫里,這個開朗樂觀的老人,這個靈魂的精神導師還告訴我們:
“——與生活講和。”
“愛會贏。愛永遠是勝者。”
“只有你覺得它可怕時它才可怕”
“有時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見的,你還得相信你所感覺的,如果你想讓別人信任你,你首先應該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後倒去。”
.......
他讓我們學到的東西太多太多。
每一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去。臨死前,也許沒有人能夠像莫里那麼死的有意義,沒有人像莫里那麼死的無私。我想,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這一生,都會受到莫里的影響。他的泰然,他的純真,他的思考,他的無畏。
莫里用餘生給我們上了一堂永恆的人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