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從文自傳》讀後感字

《從文自傳》讀後感2000字

沈從文寫出來的書是屬於全世界的。他的經歷是可以讓世上善良而充滿好奇心、渴望走向遠方的漂泊者們和他一起感受自己生命中的渴望與迷茫、痛苦與歡樂的。這裡的漂泊者,指的是靈魂漂泊者。

這個月的“每月一書,姐妹共讀”活動,推送的是《從文自傳》。在讀此書之前,我閱讀了《沈從文與他身邊的人們》一書。在此書裡,我神遊般的遊歷了沈從文的一個個傳奇故事。遊歷中,我時時會有震撼、頓悟和感慨。時而為他歡喜、時而為他揪心、時而也會為他潸然淚下。

書中沈從文身邊的眾多人物,烘托著他成長、成功的歷程。一個初小文化程度頑劣湘西少年,成了一個文學青年,甚至最終成為文學領域裡的一棵參天大樹、與二十世紀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文學巨匠,除了他具有的寫作天賦,還得益於諸多傑出人物對他的欣賞和幫助,得益於他自身坦然而勇敢地面對自己生命的艱難歷練。

閱讀此書時,我不住的問,在沈從文整個成長過程中,是什麼神力在推動著他前行?是什麼時候埋下了這顆潛在的文學的希望種子?

我在《從文自傳》中,找到了問題解答的蛛絲馬跡。

小小少年時,沈從文是個愛逃學貪玩、對世上一切有深切興趣的天真的孩子。“心總是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顏色、新鮮氣味而跳動”,他不斷地逃學,是去尋找和享受這些新鮮玩藝,放學時常常特意繞遠路,是去看城裡城外的許多新鮮有趣的人和事。若把一本好書同這種好玩地方盡他撿選一種,他覺得不必看這本用文字寫成的書,應當去讀那本用人事寫成的大書。他覺得“生活中充滿了疑問,都得自己去找尋答解。”他說,“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面前的世界夠寬廣了,但我似乎還得一個更寬廣的世界,得用這方面弄到的知識證明那方面的疑問,得從比較中知道誰好誰壞”。私塾裡不能解決他這麼多的問題,只能逃學自己去找尋,不能逃學,那隻好做夢。這種奇特的求知慾,使沈從文對私塾的教育不屑一顧,為以後的獨立成長墊實了基石。

沈從文從小生長在民風彪悍,匪氣十足的湘西鄉間,剛知道“人生”時,又值軍閥混戰時期。聽到和看到的,是無辜的被害、血腥的殺戮。“城邊抬回四百一十個人頭,一大串耳朵”、“衙門口平地上一大堆骯髒血汙人頭”、“雲梯木棍上懸掛著許多人頭”、小小的人兒知道了許多殺人的故事。所幸的是,這些駭人聽聞的事件,他沒怕,只是疑問,覺得哪兒錯了,沒給他的性格造成扭曲。所幸的是,由於他是從社會大動盪恐怖黑暗中走出來,在以後的日子裡,他有一種冷靜審視的習慣,養成了特立獨行的品性。

人的興趣就這麼奇怪,命運讓沈從文讀書時,他不愛讀,當命運讓他到腥風血雨中去討生活時,他卻變得嗜書如命,成了書迷。

使他改變頑劣性格的,讓他愛讀書講禮儀的人,是他剛到軍營裡認識的`姓文的秘書。面對口口聲聲叫自己是“老子”的少年沈從文,文秘書禮貌的稱呼他“小師爺”,還把厚厚的一本《辭源》翻開來給他看,告訴他“老子”是誰,還對他說《辭源》是寶貝,天下什麼都寫在上面,你想知道的各樣問題,全部寫得有條有理。這句話深深觸動了這個愛想問題卻不想讀書的少年,他兩眼放光,看著這本厚厚的《辭源》,對它產生了敬畏之心。

從此,沈從文從一個厭煩讀書的人變成了一個見書就想讀的人。

越來越多的閱讀,沈從文與身邊的人漸漸變得不盡相同。日益增多的閱讀,他的“幻想更寬”,對於生存意義的追求,也不同於周圍的人。開始“不安於當前事物,常常為人生遠景而凝眸”。

沈從文認識了一位印刷工人,他非常感謝這位印刷工人,因為“若沒有他的新書,雖時時刻刻為人生現象和自然現象所神往傾心,卻不知道為新的人生智慧光輝而傾心”。他在印刷工人給他看的的新書裡“知道了些新的,正在另一片土地同一日所照及的地方的人,如何去用他們的腦子,對於目前社會作一度檢討與批判,又如何幻想一個未來社會的標準與輪廓”。起初,他不適應,有點反感,不久,便被這些大小新書所征服了。

於是他不再看《花間集》、喜歡上了《新潮》、《改造》雜誌,羨慕那些寫作者知道的事情多,寫得是那麼好。於是,他想進一個學校,去學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去聽去看使他耳目一新的世界。於是他結束了在小小天地中度過的二十年,以“五四”運動為轉機,爭取到處理自己命運的主動權,完成了向社會學習的前一階段,開始進入一個更廣大複雜的社會大學。

《從文自傳》拉開了沈從文的人生序幕,自此,開始了他尋找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