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自傳讀書筆記500字
看《從文自傳》,最深的體悟大約便是曾經在不知名的某處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人類聯結了遠古的過去與遙遠的未來。這是一種怎樣的傳承呢?本文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精心編輯的從文自傳讀書筆記,希望能幫助到你!
從文自傳讀書筆記500字
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
我在那地方約一年零四個月,大致眼看殺過七百人。一些人在什麼情形下被拷打,在什麼狀態下被把頭看下,我皆懂透了。又看到許多所謂人類做出的蠢事,簡直無從說起。這一分經驗在我心上有了一個分量,使我活下來永遠不能同城市中人愛憎感覺一致了。從那裡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我看了些平常人不看過的蠢事,聽了些平常人不聽過的喊聲,且嗅了些平常人不嗅過的氣味;使我對於城市中人在狹窄庸懦的生活裡產生的作人善惡觀念,不能引起多少興味,一到城市中來生活,弄得憂鬱強悍不像一個“人”的感情了。
劉雲亭,不要再說什麼話丟你的醜。做男子的作錯了事,應當死時就正正經經的死去,這是我們軍隊中的規矩。
我常常躺在一片草場上看書,看厭時,便把視線從書本中移開,看白雲在空中移動,看河水中緩緩流去的菜葉。既多讀了些書,把感情弄柔和了許多,接近自然時感覺也稍稍不同了。加之人又大了一點,也間或有些不安於現實的打算,為一些過去了的或未來的東西所苦惱,因此生活雖然在一種極有希望的情況中過著日子,但是我卻覺得異常寂寞。
便開始進到一個使我永遠無法畢業的學校,來學那課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
從文自傳讀書筆記
932年暑假,沈從文在青島完成了《從文自傳》。講述的是1902-1922年沈從文進入都市前的人生經歷,即沈從文的湘西經歷。
他曾這樣談及《從文自傳》的創作:就個人記憶到的寫下去,既可溫習一下個人生命發展過程,也可讓讀者明白我是在怎樣環境下活過來的一個人。特別是在生活陷於完全絕望中,還能充滿勇氣和信心始終堅持工作,他的動力來源何在。
我的幻想更寬廣,寂寞也就更大了
各種生活營養到我這個靈魂,使它觸著任何一方面時皆有一閃光焰
不安於當前事務,卻傾心於現世光色,對於一切成例與觀念皆十分懷疑,卻常常為人生
我們總以為這目前一分生活不是我們的生活。目前太平凡,太平安。我們要冒點險去作一件事,不管所作的是一件如何小事,當我們未明白以前,總得讓我們去挑選,不管到頭來如何不幸,我們總不埋怨這命運。
從文自傳讀書筆記
前言:然而,從文先生又絕不是一個任由他人將其變成大染缸而不作為如此來“接受”的人,若果如此,與其說那是人,不如說那是“他人意念的結合體”,而這一切可謂得益於他細膩的心思與強烈的感知,如此,方才思考得多,體悟得多,有一套自我的標準而不至於受他人擺佈。如此說來,世間緣分當真奇妙,若缺損了一絲一毫,恐怕都構不成那個特定的人。
在我往日那貧瘠的、作為中文人羞於啟齒的於現代文學的粗淺印象中,從文先生應是一個典型的舊時代知識分子代表,不同於“新時代”中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說家”、“理論宣揚家”、“革命友人”,這大概是一個平和、痴情、木訥甚至於有些懦弱、對過去充滿著懷戀的天真的人。
平和、天真而又懷戀過去的印象大抵是源於對《邊城》的模糊印象,那時只覺得這作者必定是一個生活寧靜、單純天真的人,至於痴情、木訥、懦弱則大多是聽聞同學間暗地裡討論的,關於張兆和女士與其的糾葛乃至於所有瑣碎的八卦,女生間討論起來自然更多關注的是情感上誰先傾心的誰,誰又負了誰,又或愛與被愛之間的永恆糾結,於是當時聽完留下的印象只剩下“堅強、獨立、自我又冷酷的張女士一生都未理解過那個痴情、懦弱、文藝的從文先生”,從文先生自此在我腦海中大概與這幾個詞脫不了干係——多情、有才氣、可憐。而我向來是不喜這樣的人的,與我向往的快意、自在、瀟灑相隔了十萬八千里,作繭自縛地讓人心累。
而今看完了《從文自傳》,我大概才有了認識,當初的自己對於先生的瞭解究竟是如何的“粗淺”到讓人想發笑的地步。倒不是對於先生的經歷有多大的誤解,而是一個人心境、氣度的不同能使他們即使面對相同的事物也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姿態來。試想一個從小漫山遍野亂闖,在一生中時時與死亡相遇,汲汲渴求著新鮮事物的人如何算是生活寧靜,又怎麼能是“懦弱”呢?這分明是一個善良、達觀、堅韌而又驕傲的.人。於是再回頭去看《邊城》,我終於發現了那隱於文字間對於世事無常的無奈與悲憫,那順應世事的達觀與悵然,那寄託於桃花源中的朦朧期待。
看《從文自傳》,最深的體悟大約便是曾經在不知名的某處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人類聯結了遠古的過去與遙遠的未來。這是一種怎樣的傳承呢?於從文先生來說,大概便是他所有的過去造就了他的未來,排成了他的命格。於是,湘西的一切鋪墊了性格,路途的風霜磨礪了稜角,最終他終於成了一個,或許與世間他人無異的,極其矛盾的人。
是的,從文先生終於墜落了人間,他不是什麼文壇巨匠,不是供後人細細研究的文化標本,那只是一個敏感細膩的男人在隨世事沉浮時洩露的感情,不是振聾發聵的天問,而是默默地、靜靜地等待著傾聽的訴說。
該怎麼描述沈從文此人呢?這是一個接受一切的人——而這奠定了他的一生,他的矛盾似也被這種坦然、平和統合在了一起。
他的麻木與細膩——字裡行間充斥的對“殺人”、“砍頭”的淡漠描寫,那是一個聳人聽聞的世界,卻隱藏於從文先生筆下孩童的天真爛漫,顯得好似桃花源一般,他平靜地記錄下所有的一切,平常的殺戮、平常的血腥,彷彿有一人在淡淡地反問“這有何可奇怪的?”;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看似沒心沒肺、淡漠冷酷的人卻又細膩非常,他記得曾嗅過的一朵花,曾看過的一方藍天,曾暢遊過的一條小溪,記得那些打鐵的、木工的、織簟的……形形色色的身影,記得所有大大小小聽過的故事……這是一個感受力極其強悍而深刻的孩子,又加之對於任何事物極強的“接受力”,於是就像是一張白紙,你在其上塗抹了什麼色彩,他就會有什麼回應,且從不拒絕,所以從文先生從一個漫山遍野跑的“野小子”到文質彬彬的“讀書人”轉變得才如此自然,如此順理成章。
然而,從文先生又絕不是一個任由他人將其變成大染缸而不作為如此來“接受”的人,若果如此,與其說那是人,不如說那是“他人意念的結合體”,而這一切可謂得益於他細膩的心思與強烈的感知,如此,方才思考得多,體悟得多,有一套自我的標準而不至於受他人擺佈。如此說來,世間緣分當真奇妙,若缺損了一絲一毫,恐怕都構不成那個特定的人。
而基於此,那個無比好奇,對世間一切都懷抱著善意與期待的孩子終於開始了人世間的旅途,他不甘心於平淡的生活,卻又順從於平淡的生活,時時追尋著新鮮卻並不尋思反抗,常常反思過去、追憶過去卻又不含懊悔(女難篇勇於直面自己的傻氣,並不懊悔當時的付出),這是一個認真生活也認真在“看”生活的人。
林林總總,千頭萬緒,若是細細分析文字,恐怕還大有篇幅可說,然而那又怎樣呢?這不是一份標本,一份研究材料。現在,我只願傾聽一個寂寞地期待著的人靜靜訴說,就像傾聽一個旅途中偶然相識的陌生人的一段,神奇卻又平淡的故事。
從文自傳讀書筆記
遠遠的,望見了水的那邊的鳳凰古城的模樣。
美!似乎這一字並不足以形容它。它的獨特的吸引力好像要把你帶到什麼地方去,但是在抵達之前,你不會知道你將要去往哪裡。
但,就在你想要看清它的真容時,卻有這本書裡的一些文字悄悄為你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鳳凰的美,世人皆知,但,鳳凰的情,也許你有耳聞,但不見得有所瞭解。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只是他出身的一個窮鄉僻壤。似乎不足掛齒。但在沈從文一次又一次對它的民族風俗、民情的介紹之中你便會發現,也許,它也能擁有像一個很普通的小城鎮一般的柔情。沈從文開篇就寫道:“我應當照城市中人的口吻來說,這真是個古怪的地方。”但就是這麼一個美到幾乎要讓人窒息的地方,在城市人眼裡只是一個邊遠、偏僻的苗疆小城,但沈從文雖為一個城市人,卻以一個鄉下小頑皮的視角來寫這篇文章。
在一個鄉下人眼裡,城市被汙染後而極為罕見的一方乾淨的土地,似乎是司空見慣的。他們甚至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一種美的饋贈與享受。但只有離開了鳳凰的人才會竭盡一切可能幹淨、平和的詞藻去描繪它吧。儘管已經近乎苛求完美式的,但總覺得還是少了些什麼。怎麼看,怎麼都不像當初,早上上學時偷偷溜出去玩一會兒再跑去上課的那個可以肆無忌憚地放縱的地方了。為了讓鳳凰的獨到的美以外的一切能夠為人們所知曉,沈從文先生又敘寫了一些他小時候在那個地方所犯下的錯、逃過的打。
那吸引了無數遊客駐足觀賞的吊腳樓上,是否曾有過他瘋跑過的腳印;那石板路上是否有一朵小花曾給上學路上的他帶來了不少觸動;那纏綿的苗家語,是否在他的耳邊被輕輕訴說。
答案是肯定的。
沈從文先生在鳳凰生活的時期裡,已經目睹了鳳凰的一切,感受了鳳凰的一切。鳳凰的人是那樣的質樸而富有張力,鳳凰的老師是那樣的富有愛心,鳳凰的父母是那樣的開明。似乎鳳凰是一切人性愛與美的交織。但實際上,鳳凰的神秘面紗後其實留了一串串梨花淚。
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樣一個人民普遍文化較低的地方,在戰爭中也表現出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人間悲劇。
從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殺人,到各個家庭的不幸,無處不是哭哭啼啼的哀聲。然而這樣的人間悲劇卻無時無刻不在上演。人人所抱怨的不公,在鳳凰人眼裡似乎都只是上天公平下的小破碎,是埋怨不得的。
鳳凰,這個浸透了美,卻在邊角處染了一些梨花般淚痕的地方裹著朦朧的面紗,從歷史中走向未來。
沈從文筆下的鳳凰,雖然只是隱隱約約的一個輪廓。但卻在“情”的填空下,慢慢地浮凸出來,讓人彷彿可以用手去觸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