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中學生讀後感
最近,我又翻開了那本《中華美德故事之友愛篇——孔融讓梨》,再次閱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孔融讓梨的一舉一動讓我很慚愧,因為每次爸爸媽媽買水果回來,我都要搶著第一個吃,還要挑三揀四,一點兒掉皮損傷的都不吃,和謙讓一點兒也沾不上邊,這和孔融有多大的差距呀!不僅是我,身邊也有許多人也漸漸淡忘了“謙讓”這個最基本的道德:他們有的在斑馬線上飛馳而過、有的在公交車上不為有需要的人讓座,這樣的案例簡直層出不窮。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講述了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孔融,家裡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友愛和謙讓。他四歲那年,有一次家裡人在一起吃梨,母親把洗好的梨好在一個盤子裡,所有的哥哥、姐姐們都爭著去搶又大又好的梨,只有孔融站在那兒一動不動。父親看到孩子們在搶梨很生氣,讓他們把手中的梨放回到盤子裡,並讓站在一旁的孔融來分梨。孔融先揀了兩個大梨給父母親,隨後又把大梨好梨依次給了哥哥、姐姐們,而把一個最小的梨留給了自己。父親問他為什麼留最小的梨給自己,孔融說:“我年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啊!”孔融才4歲,都懂得了謙讓的道理,真讓人敬佩啊!
近年來,大家都提倡禮讓行人過馬路,這也是一種謙讓,就拿我爸爸來說吧,他已經養成了禮讓行人的好習慣,做到了“車讓人,讓出一分文明”。但早在古時,已有了“融四歲,能讓梨”的名句,可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人不懂得謙讓的道理,就連四歲的孔融都比不過,難道“謙讓”這個道理已經沒有什麼用了,就要被人淡忘了嗎?都提倡“講文明樹新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上,雖然已經比孔融生活的那個時代方便了許多,可是仍有許多人都只注意到了物質的享受,而忘了精神上的修養。所以便產生了諸如此類的情況。但是,如果沒有了謙讓,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值得讓人們尊敬?!讓座也是一個簡單卻經常讓人忽略的問題,它也是一個例子。讓座是文明的體現,給有需要的人讓座是好的表現。千萬不要讓這一個古老的傳統美德從此變成 “絕技”!要學會謙讓,在家裡做一個好孩子;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
謙讓是傳統美德,我們要做一個懂謙讓的人,向孔融學習,讓這項已經流傳了千年的優良品質更加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