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教學實錄和後記
《兩小兒辯日》一文教學實錄和後記
梁增紅 發表
《兩小兒辯日》在教材中是屬於“誦讀欣賞”。所謂“誦讀欣賞”,我們的處理往往都是由學生自
己誦讀。基於初一學生古文功底比較薄弱,而且也沒有多少課外閱讀古文的可能的狀況,我決定還
是用一節課時間來教學。
在結合註釋解決翻譯後,我請同學們結合文章來探討這篇短小的文章,給我們帶來的啟發。下面是
師生一起討論片斷。
生1: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片面地看待問題,是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的。
師: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1:我從文章後面的補充介紹中知道的。
同學們笑了。
師:他們的片面表現在哪裡?
生:沉默。
師: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有什麼不同?
生2:一個是從冷熱的角度來片斷太陽離人的遠近的,一個是從大小的角度來判斷太陽離人的遠近的
。所以,二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不同。
師:對,他們的標準是不一樣,所以判斷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叫——
生齊答:盲人摸象。
師:能否結合其他的語句來看看,還有什麼啟發?
生3:我從兩個小孩的辯鬥情形中看出,小孩子就是天真,他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師:是的,他們喜歡把自己的觀察到的東西直接說出來。那麼,他們的說法正確嗎?
生齊答:不正確。
師:為什麼呢?
生4:因為當時的科學水平還不發達,有些認識就是錯誤的。比如,根據現在的科學觀察,太陽是恆
星,並不是一會兒離地球遠,一會兒離地球近。之所以出現冷熱和大小,是因為太陽的直射和斜射
所造成。
師:同學的地理知識真不少。由於當時科學研究還不足以告訴人們這個真理,所以有些錯誤的認識
也是正常的。所以,即使是大聖人孔子,也有自己的不足。這正驗了那句話——
生齊答: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生5:我從孔子的'“不能決也”,可以看出孔子還是一個誠實的人。他沒有不懂裝懂,而是老老實實
地承認自己的不懂。
師:《論語》中有一句話,正表明了孔子對學習的正確態度,是——
生齊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師:那麼,後來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是不是就真的說明孔子的智慧並不多呢?
生6:不是,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定有自己的不知道的地方,關鍵是要能知道自己的不知
道。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師:作為老師,我很敬佩我們的這位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至今還啟發著我。我也有很多不
懂的知識,同學們如果願意,在我不懂的地方多幫助我,讓我們一起進步。還有其它的看法嗎?
生6:我認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對問題要敢於思考,即使暫時得不出正
確結論也沒關係,自有後來人,但是,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師:好,雖有有些問題我們一時無法解決,但這不能成為我們思考問題的障礙和懶於思考的藉口,
而應該去積極探索。相信,經過努力,我們會越來越逼近真理的。
討論至此,我和同學一起回顧了剛才的情形,並作了總結。這篇短小的文章,可謂微言大義,至少
,我們可以有這樣一些啟發:一是對待知識要有正確的態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二是看
待問題要力求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而不能侷限於一個方面,否則就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三是判
斷一個事物要使用同一個標準,就像奧運會上跳水運動員不能跟乒乓球運動員比賽一樣;四是每個
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要善於取長補短;五是要面對問題要學會思考。
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和學生經歷一個思維激盪、碰撞的過程,閃現出不少的火花,我認為最重要的
一個收穫是,雖然編者在文章後面附上一段文字做了解釋,但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卻沒有被這個“
課本”上的現成的答案所侷限而死搬硬套,迷信書本,墨守陳規,而是結合文章闡述了自己的不同
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理有據,很有價值。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還能旁徵博引,用俗語
、已經學過的名句和課外積累的名句來相互驗證自己的思考,促進了學生已有知識的靈活運用。我
們常說,一個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靜態的文字本身並不具有意義,所有的意義是由作者
和讀者一起建構起來的。學生在深入文字的解讀之後,讀出了各種各樣的意義,從而使得文字的內
涵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