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讀博應為志業而非職業的分析

讀博應為志業而非職業的分析

近日,一篇題為清華博士反思:該不該讀博士?的文章,引發網友熱議,還有某高校官微以讀博,你後悔了嗎為主題,對在校博士生進行線上調查。結果顯示,有過半學生認為應該讀博,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示不該讀博。

讀還是不讀,這是一個問題,但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該不該讀博士之所以成為一個公開討論甚至煞費思量的問題,在於我們已經將博士學位簡單地理解成一張文憑或職業的通行證,嚴重歪曲了博士學位的初衷和本意。博士作為學位制度的頂點,乃是培養最高階的專門人才尤其是學術人才的重要一環。博士學位制度最早產生於西方,雖歷經外部社會和教育內部的各種變革,但基本初衷沒有改變。因此,西方社會對攻讀博士這種事情很少附上功利色彩,更多依憑的是個人的旨趣和追求,幾乎沒有這種該不該讀的糾結。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形容德國人的學術生涯是一場冒險的賭博:一個有志於學術的人,在博士畢業之後,往往只能成為一名基本沒有薪酬保障的編外講師,而後要歷經多年嚴苛的學術考察和遴選才有機會成為一名正式的學術人員。在如此艱難且充滿風險的制度設計下,讀博確實相當於賭博,但還是有那麼多的人義無反顧,根本不問該不該讀博,這是為什麼呢?韋伯的解釋是,對他們而言,學術是一種志業,而不是一種職業。把學術當成職業,是以學術當飯碗,把學術當成謀生的工具;而把學術當成志業,乃是受到了一種召喚,值得把整個人的生命意義寄託在學問上面。

在我們的社會里,之所以大家很認真地討論到底該不該讀博的問題,正是因為我們已經歪曲了博士作為一種人生寄託的志業意義,而更多關注其能否成為一份好工作的'敲門磚的職業意義。所以,在知乎、貼吧等地,有那麼多的迷茫青年在問:讀什麼大學好?讀什麼專業好?在筆者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朋友:他們費了很大的勁,過五關斬六將考上了博士,然後發現自己不知如何搞研究,寫不出論文,做學問反而成為一種折磨。他們考博士的初衷,也許是出於應對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而做出的一種職業選擇,很少是為了心中理想的志業,甚至也許只是為了滿足父母望子成龍的虛榮心很多人讀博看上去是衡量各種利益之後的理性選擇,但常常也是一種盲目選擇:在將讀博和職位、報酬畫上等號的時候,會失去對自身價值偏好以及能力匹配的正確判斷。這樣的博士群體不僅自身因尋找不到學問的意義而迷茫,對於整體國家人才培養質量而言,也是令人擔憂的。

作家龍應臺曾給兒子寫過一段話,對於當下中國在功利主義教育中迷茫打轉的學生們和家長們,也許是頗具警醒意義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