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教育是解決職業歧視的良方

教育是解決職業歧視的良方

近日,在南京玄武湖畔工作的環衛工王師傅在工作中被狗咬傷,狗的主人不僅不帶王師傅去醫院,還對他進行辱罵和毆打,並稱:你就配掃地,你兒子也就配掃地!此事引發了公眾的憤怒,但在為王師傅討公道的同時,我們或許更該反思事件背後暴露出的職業歧視問題。

職業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別,這本應該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但為什麼至今職業歧視仍然存在?

首先是物質主義在作祟。一些容易受到歧視的職業,大都是低收入職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收入多少越來越成為個人社會地位的決定因素。於是,高收入群體自然容易對低收入者產生優越感,而低收入者也默認了自己的地位,整個社會對職業的看法也就有了高低不平。

其次,傳統文化中對職業的歧視也是惡因之一。自古我國便有士農工商的職業高低劃分,其中的商被市場經濟的浪潮推到了時代前列,農和工就淪為鄙視鏈的底端。這些所謂的體力活被貼上了沒前途、低賤、文化要求低等標籤。

職業歧視是危險的.。它不但會損害當事人的自尊,讓社會充滿戾氣,嚴重時還會引發社會分化和危機。那麼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教育是解決職業歧視的良方。一方面,學校裡的職業平等教育應當進行得更深入些。現在的中小學課堂,把語文、數學定為主科,包括思想品德等畢業考試不考的的算作副科,並且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講空洞道理而不注重實踐體驗。這樣的環境下包括職業平等在內的社會公共道德教育就也不受重視了,學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使得學生們無法在人生初期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所以當他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遭遇職業歧視現象後,就會形成隨大流的價值觀。

我們需要在整個社會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平等與尊重,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類似職業平等之類的社會主流價值觀需要弘揚。媒體應該更加重視自身的宣傳引領作用,在進行報道時要避免隱性歧視,要站在正確的立場上適時設定公共議題引發反思,讓社會意識到職業歧視風氣的存在,讓更多人慢慢改變成見。職業歧視既深植於傳統,又來源於現實的物質主義觀念,可謂一社會頑疾。想要解決它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而應該寄希望於長期的、漸進的改變。

所以,教育是解決職業歧視的良方,我們應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因為平等與尊重,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