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淺析服裝藝術設計的教學革新的論文
中國傳統服裝產業對資源環境的破壞,讓人們意識到由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轉型是迫切的。2011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從十年前的532億美元增至2478.89億美元,到2012年底卻連續13個月負增長。我國鞋類佔全球鞋產量的半壁江山,但綠色貿易壁壘使產品出口碰壁和退貨現象屢見不鮮,其實絕大部分歐盟消費者更願意購買價格高出20%~30%的加貼生態標籤的鞋子,國內製鞋企業必須加速企業的升級與轉型,注重對低碳科技產品的研發。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擁有師資及科研方面的優勢,因而更應該積極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型人才。
一、低碳經濟要求服裝藝術設計教學首先建立生態美學的審美觀
服裝藝術設計是一門服裝造型技術和服裝審美藝術相互融通的學科,屬於藝術學門類的設計學科,是實用的、美的造型計劃。高校服裝藝術設計教育多是針對服裝本身的面料、色彩、款式,教授學生如何運用設計學基本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表現服裝的形式美,而忽視了服裝須依附於“人”而存在,真正美的服裝要傳達出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審美觀以及社會文化等精神領域美的內容。從客觀功能上,服裝是人類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但當人們已經擁有了一件可以禦寒保暖或遮羞蔽體的必需品後,依然繼續購買一件又一件的新衣服,其實人們是在不斷地消費新的、體現人類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價值符號,人類對美的追求就是這種消費的原動力。
在低碳經濟下,服裝藝術設計教育先要樹立生態美學的審美觀,達到使人們擁有美的身心、言行的審美教育目的。曾繁仁在《試論生態美學》中指出,“生態美學實際上是一種在新時代經濟與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有關人類的嶄新存在觀,是一種人與自然、社會達到動態平衡、和諧一致的處於生態審美狀態的'存在觀,是一種新時代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一種‘綠色的人生’。而其深刻內涵卻是包含著新時代內容的人文精神,是一種對人類當下‘非美的’生存狀態改變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更是一種對人類永久發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關懷,也是一種對人類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園與精神家園的重建”。
二、高校服裝設計教學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意味著對服裝藝術設計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增加。服裝藝術設計專業招收的多是藝術類考生,2011年藝術門類在獨立出來之前,隸屬文學門類,在教學課程設定上對科技創新認識不足。中國服裝產業工藝裝置比國際平均水平還低,2010年我國紡織廢水排放量達到24.55億噸,在當年統計的39個工業行業中排第三,2012年染織行業佔整個紡織業廢水排放總量的80%。
2010年《紡織行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強調,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2012年耐克公司與DyecooTextileSystemsB.V.公司合作開發製造出商用型紡織無水染色機,該工藝沒有水消耗,且無水染色使用的二氧化碳還可以回收再利用,無需化學助劑、無需乾燥,還能提升染色品質、速度。此外,抵禦所有髒汙的奈米塗層服裝、法國力克全程數字化服裝設計生產系統等服裝相關產業都體現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從服裝設計、面輔料生產、紡織工藝裝置到物流、終端銷售等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科技,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就是科技創新。服裝藝術設計教學要利用高校的產學研優勢開展高科技纖維產品的生態性研發,開發與利用可再生與低耗能無汙染資源,保障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低碳經濟下,服裝藝術設計教育必須在生態美學審美觀指導下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培養出服裝產業真正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才能實現人類與自然、社會動態的平衡,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