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都有足夠的職業彈性
很多職場人剛開始出來工作的時候,都精力充沛,充滿激情,但是工作了一段時間或者幾年後,他們會漸漸表現得迷茫、麻木,全然沒有足夠的職業彈性。
案例1:小穎畢業後,在父母的安排下進了一家事業單位,但是事業單位簡單舒適的工作,讓小穎越來越迷茫,她感覺自己每天就是幫領導打打字,收發一下檔案,發一下通知而已,兩年後,小穎很難理解為什麼當初要讀大學,她感覺不到她的存在。
案例2:李明畢業後,以名校優秀畢業生的身份闖進了一家五百強企業,工作了一年後,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以及機械式的工作,讓他喘不過氣來。他開始問自己當初為什麼拼了命要進這家五百強的企業,這曾經令多少人羨慕他的工作現成了雞肋。迷茫苦惱籠罩著這個初入職場的新人。
案例3:張立在一家公司做了十年的技術員,他兢兢業業,曾經是這家公司的勞模,但是近兩年她漸漸感到這份工作除了是掙錢的工具外,他看不到新的憧憬,在這企業升職無望,默默無聞做著一份技術的工作。但是已經37的他若然讓他放棄現在的工作,他又擔心養家餬口問題,同時又找不到其他的出路。成就的焦慮讓他在工作上越發麻木。
上面的幾個案例職場人缺少職業彈性,以下幾個方面幫助職場提高職業彈性。
A、讓工作受價值和意義感的驅動
你是否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擅長做什麼,以及最看重什麼?有些人在工作的過程中,總是很難進行取捨,看起來很忙碌,其實卻很迷茫,長期這樣,自身成長的時間和精力被擠佔,也相應地失去了職業發展的彈性。也有人因為不瞭解自身的職業價值導致倦怠和失去職業彈性。擁有職業彈性意味著工作受價值和意義感驅動,也就是在瞭解自身職業價值的基礎上,與工作的具體內容之間發生銜接,即尋找到自身工作的意義。
B、從立足畢生發展的角度看待當下
擁有職業彈性意味著未來取向,也就是說,立足畢生發展的角度來考量眼前的職業選擇、工作內容以及學習成長。站在未來想要怎樣的角度去經營自己的工作內容,往往更容易擁有一種面對未來變化的彈性。如果每個人面對自身工作,是站在為了什麼,站在未來取向,從畢生發展的角度去思考眼前的選擇、工作內容,往往就具有了一生髮展的職業彈性。心理學中有一個宜家效應,指人們自己購買並動手製作產品時,會產生對該產品的`依戀感或自豪感,宜家效應讓人們珍視自己組裝、定製或建造的東西多過那些預先做好的成品。這也是宜家傢俱會比那種不需要任何組裝就放到你面前的傢俱更容易被人們喜歡的很重要的原因。將宜家效應延伸到職業發展上可以發現,如果人們知道今天的工作、今天的積累,是為了將來的職業發展目標,往往會增加人們的工作滿意感,提高工作效能,也相應地增加了職業彈性。
C、建構強大的社會支援系統
擁有職業彈性也意味著擁有比較強大的支援系統。有很多人選擇離職,因為在團隊裡面沒有很好的支援感;也有很多人不被前來挖角的高薪誘惑,是因為在目前的團隊待著真的感覺很舒服。支援系統能滿足人們歸屬的需要,而與歸屬感同樣重要的是,人們在支援系統裡面得到的認同感。當然這個強大的支援系統不僅僅來自職場,還來自我們身邊的資源,比如家庭、朋友,還有我們能找到的專業資源。我們感覺到職業發展迷茫的時候,能幫助你的可能是同事、家人的精神支援、朋友的理解和幫助,還可能是專業職業規劃師提出的發展建議。也正因此,擁有職業彈性需要去經營和建構我們的支援系統,支援著同事的同時被同事支援,愛著家人的同時被家人愛著,善待朋友的同時被朋友善待。這樣的人往往就更健康,也就更具備彈性和優秀的可能性。
D、坦然接受職業高原狀態
看奧運比賽時,我們會說,賽場上輸贏都是常有的事情。而在職場上,你是否能坦然面對職位、薪水的升與降?職業彈性並不意味著永遠的升遷。 我們一直說要成長要發展,突然有一天發現,似乎走到頂峰了,沒有了更高點,當然也下不來——不是下不來,而是不會想下來。這就是職業心理學裡面講到的職業高原狀態,人人都會碰到。面對職業高原,首先是覺察,知道自己進入了這個狀態。如果不高不低不是你想要的職業狀態,那有沒有可能透過第二職業生涯選擇來實現自己想要的生命狀態?對自己進行全面的自我整合,則是另一種應對方式,——在我們的生命中除了職業發展,還有沒有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有的人會整合到慈善事業,有的人會整合到家庭,花更多的精力來經營家庭生活陪伴孩子成長,有的人會整合到興趣中等等。此外,還可以考慮的就是培訓教育等更多的成長空間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