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拉貝日記的觀後感
由於受《南京!南京!》的刺激,再看《拉貝日記》它號稱中國版《辛格勒的名單》,雖然我對它的製作班底有信心得多,但由於《拉貝日記》在洛陽的上映時間晚於《南京!南京!》,我看《拉貝日記》也就安排在了看《南京!南京!》之後,心裡總揣著些不舒服的情緒。
儘管我心深處有一些民族仇恨的情緒,但我還是喜歡上了《拉貝日記》。它的立意,讓我感動,讓我尊重!這就是一部好電影珍貴的東西,我稱它為主題,猶如一個人的靈魂。我覺得《拉貝日記》是成功的,雖然也許它的立意不夠新穎,但這樣的主題也永遠不會老舊,就像經典老歌,什麼時候聽都感覺有暖暖的東西在心底流淌。當天災人禍不可避免,當巨大的戰亂無法逃避,一個具有人格力量的人或者說簡單一點,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純粹的人,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拯救能拯救的,用盡全力,對抗看起來無法對抗的,折射出來的那種品格,叫大愛,叫至善,叫勇敢,它閃耀著最寶貴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為人最基本的定義!
如果說紀錄片《南京》是對事實的一種真實記錄,那麼《拉貝日記》就是對人性的一種真實剖析,在那場最殘忍的浩劫背景下。我不想多說當年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髮指罪行,歷史的確不應該遺忘,但記住仇人的同時,又有多少人記住了恩人——那些拯救了南京25萬難民和士兵的恩人?試問當代12億中國人,80萬南京人,有多少人知道恩人的名字和恩人當年的所為?恩與仇相比,我們更應該銘刻什麼,弘揚什麼?
再回到電影本身,來看《拉貝日記》裡一些精彩的點:
羅伯特威爾遜,內科醫生,他痛恨“納粹黨員”,心直口快地公開表示對拉貝的不滿,但當拉貝用行動一力承擔起了拯救工作之後,他與拉貝站在了同一戰壕,共同擔當。這裡有兩個場景很有意思,一是女教師挽留拉貝留下時他對拉貝的冷嘲熱諷,一是他與拉貝在巨大壓力下一起喝酒彈琴,兩個細節兩種風格,把巨大戰爭陰影下的兩位大慈善家的形象刻畫的鮮明而有味道。
瓦萊莉?杜普雷,金陵女子學校的老師,敢愛敢恨,正氣凜然,當她得知拉貝夫婦要背棄他們的拯救離開南京,她氣得詛咒“船沉掉”;她敢於冒大不韙在自己的學校收留800多名中國士兵,並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她甚至縱容了女學生夜裡離開學校給弟弟送飯……看電影的.時候,我也認為她的做法挺不理智的,可能給所有人帶來巨大的麻煩甚至殺身之禍,可是反思回來,如果她夠理智,如果她怕麻煩,如果她畏懼殺身之禍,她為什麼不離開,她為什麼要冒著巨大的危險建立那個被恐怖包圍的安全區?擁有偉大的仁慈之心和敢於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性格,她所有的做法都變得不難理解,而且值得仰望!
電影對於一號人物拉貝的刻畫更有許多精彩細膩的點,比如他把難民們藏在德國國旗之下,比如他與妻子感情篤深的相處場景,比如他決定獨自留在南京拯救中國難民後提著一隻鳥籠送走妻子的情景,比如他將自家全部存款5萬美元以匿名的形式捐助給中國難民,還親自給難民們發錢,比如他關鍵時候帶領那些國際慈善人士堵在了日本人對著中國難民的槍炮之前,比如他在國際媒體抵達南京之時安排好的警報等等,拉貝的機智、善良、勇敢、仁慈……怎能不佩服,怎能不感動?
再說說《拉貝日記》裡的線:電影的主線就是慈善家們建立安全區,然後想方設法地保護安全區,跟敵人鬥智鬥勇。鋪線則是日本朝香宮鳩彥親王為首的侵略者極盡所能的對中國人屠殺,對安全區破壞,兩條線交織緊密,又相鋪相成,同時線上的每個點也都清晰連貫,最後戲劇化的結尾是屠殺者們接管了安全區,兩條線自然合一,電影結束。
兩條線的交織與對立,直到最後重合,酣暢流離地構成了電影完整的面。看到結尾再回顧整場電影,歷史仍是歷史,但留在心裡的情緒,已不僅僅是刻骨的仇恨,因為善的存在,因為大愛在心底閃光。
看完電影已經10天了,總覺得心底有些東西揮之不去,所以動筆。又由於天性的懶惰,許多的細節都沒有寫出來,只是,為了記錄一些情緒,更重要的,是對一部優秀作品的致禮及那些偉大人物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