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荷蘭職業教育中學習環境與學生職業能力素質的關論文

關於荷蘭職業教育中學習環境與學生職業能力素質的關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集中研究與職業學校學生職業能力素質發展相協調的學習環境,其目的是培養職業學校學生職業學習能力。考慮在內的學習環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職業定位及指導方法運用、實施手段及課程基於實踐的程度。在本研究中,三種職業能力素質被界定:職業反射(反射行為)、職業形成(前攝行為)、社交網路(互動行為)。為了研究學習環境與職業能力素質的關係,我們於34所學校中選取了3499名學生,166名教師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學校中與學生進行的關於具體經驗及未來的話題的職業指導對學生的職業職業能力素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假如沒有與學生的談話,這些職業指導方法與手段對職業能力素質的獲得基本上沒有用處。

論文關鍵詞:職業發展;職業能力素質;學習環境;職業指導;職業教育

一、序言

儘管在西方社會中,僱主希望現在的僱工比20年前的僱工具有更多的知識、技能並且具有更強的內在動機。但是,職業教育並沒有滿足他們的這些期望。在學生的內在動機、知識水平及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卻是存在許多令人懷疑的地方。這個令人失望的結果肯定有其造成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學生在讀書期間,沒有一個清晰的職業願望,更不用說職業認識。缺乏內在動機導致學生做出相當隨意的職業選擇,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較高的輟學率,最近幾年,歐盟對職業院校中職業指導的投入不斷上升。同時,很明顯,學校的管理者並不注重職業指導和職業輔導。他們幾乎不向這方面投入經費。

二、職業學習:理論觀點

在西方國家,職業教育中的職業指導主要是基於特質論的理論基礎之上。該理論對荷蘭職業教育中的職業指導及職業輔導的模式構建及內容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知情選擇”和“制定決策”。在該模式中,要做出較好的職業選擇,僱工的個性及才能必須要與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相匹配。因此,諮詢顧問及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關於自身能力的可靠資訊以及在實施特定工作中所需要知識和技能的資訊。透過這些資訊,學生就可以對自己的職業做出理性的選擇。

該模型的侷限越來越明顯。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越來越不可預測,因此,基於某些資訊做出理性的職業選擇,就變得非常的困難。存在一種觀點,即學生是否有做出理性的職業選擇的認知能力,這仍是一個挑戰。30年前,有專家觀察發現,人們之所以沒有做出理性的職業選擇,主要的原因有他們沒有掌握當時的實際情況,沒有一個堅持的價值體系,此外,還沒有掌握高效的推理技巧。人類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們經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只能做出短期的預期,因此,在某一段時間內,他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神經學和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解釋了年輕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因為他們的前額皮質(大腦的一部分,負責做出事物的選擇)要到20-30歲的時候才會發展完全。因此,當年輕人面臨複雜情況的時候,就會立即做出決定。

基於以上理論,還是不可能提供關於個體及勞動力市場的準確資訊。因此,傳統的職業指導及諮詢變得越來越過時。這個結果對學生是毫無益處的,尤其是作為教育系統多重選擇及基於市場系統的選擇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作出決定的實際責任主要就是落在學生身上。所以,在學生有必要做出決定之前,沒有必要為他們提供大量資訊,只要幫助他們學習如何收集資訊,及怎樣把這些資訊轉化為有意義的知識和行為即可。很明顯,發展職業素質能力是一種高階段的學習過程,傳統的學習環境是不能滿足這種需求的。

三、職業學習

職業發展的第一個理論的學習觀點是強調再生性學習。該理論是建立在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觀點是職業選擇是職業定位自我效能感、預期結果及目標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關於行為結果的信心與期望被看作兩種學習過程的結果:由成功學習和失敗學習或者替代性學習所造成的正強化或負強化。自信與個人行動的期望的結合產生了職業願望。在這些願望基礎之上,做出職業的決定,選擇職業。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學習的經驗與空間還受種族與性別的約束。

當今社會,發展飛速,很難使用社會認知的學習理論來準確的描述職業學習的過程。在當今全球化經濟的環境下,工作變化如此之快,以至於使不斷增長的學生去廣泛的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另外,在社會認知學習理論中,社會經驗被看作是做出決定的外部因素,然而,經驗主義的研究建議,它們實際上是做出職業決定的完整部分。要在眾多理論當中去理解職業發展,瞭解代理理論也是很有必要的。

這種方法是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供的,其觀點是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將資訊轉換為有意義的知識的過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中,有意義的構建是透過個體與其他個體關於實際經驗進行的對話來實現的。

四、教育中的職業學校環境

在職業導向學習的環境中,學生可以獲得真正的工作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也具有發言權,最後,可以積極參交流與並討論工作中的學習經驗。這種學習環境與傳統的學習環境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具體如下:

1.不注重資訊的轉移,而注重獲取真實的工作經驗;

2.不注重由教師到學生的知識講解,而注重教師與學生的意見交換;

3.在作出職業決定的時候,不注重制度的干涉,而注重持續的指導;

4.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僅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且還要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

5.不注重單一的標準的學習路線,而是注重多元選擇的創新和相互分享。

五、研究問題及研究模型

然而,經驗主義並沒有像以上所定義的職業導向學習環境,這還有待於加強職業能力的發展。該研究旨在尋求以下問題的答案:

學習環境中哪些方面證明了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學生所掌握職業能力的程度?

除了剛才以上所提到的學習環境的特點,個人在職業能力學習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個人發展職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性別的影響。在工作當中,男生和女生看上去都有很高的職業興趣以及較高的獨立性。但是,專家研究顯示,在作出職業選擇的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的得分更高,而結果往往是男學生更確定自己的職業選擇。年齡也與職業選擇和能力有關:學生的年齡越大,他們為職業選擇所做的準備就越充分,對他們的職業也就更加確定。研究表明,內部控制點有助於職業規劃,工作態度的知識以及做出更好的職業選擇。在研究當中,專家使用了“內部控制點”這一概念,來說明人們怎樣理解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假如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歸功於自己的行為,那麼別人會說,應歸功於內部控制點。

六、樣本選取

該研究中的學生樣本是來自職業準備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學生。中等職業學校分成兩個子

類,要麼注重實踐訓練,要麼注重理論培訓。樣本的抽取都是經過多個階段的選拔過程的。在第一個階段,荷蘭所有的342所職業準備教育學校和18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被邀請參加一個關於職業指導和諮詢的會議,這個會議是由非官方的機構來組織的。該組織是由教育部來資助的。參加會議的代表首先被問及是否願意參與目前的這項研究。其中,一些積極響應該研究的學校選出一定數量的老師和學生,並要求他們參與該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參與的學校遍佈荷蘭全國,並且覆蓋中心城市的學校和農村學校。參與研究的學校和未參與的學校在學校的大小,學校人數及環境方面沒有什麼大的不同。然而,參與學校可能比未參與的學校在職業指導和諮詢方面更積極而已。

七、方法的構建

用於從學生方面蒐集資訊的手段,即一個列有88條的基於自我評價的調查問卷,是經過五個階段制定出來的。首先,對教育中的職業發展,特別是職業能力素質領域中現有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因為沒有完全適用於改研究的方法,所以,調查問卷成為測量職業能力的方法基礎。其次,最初的定性的訪談是與職業準備教育學校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老師、學生及職業諮詢者一起進行的,其目的是使相關變數可操作化。在這些訪談中,職業學校使用的具體的職業導向方法和與職業相關的方法被確定。在該研究的基礎之上,額外的.一些條目也已確定。第三,基於前兩個階段,一個實驗性的調查問卷在訪談中已經發給18名同學。該實驗性問卷中的每一個條目都與各位學生進行討論。因此,再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改,並請語言專家和方法論專家進行評價。第四,把調查問卷分發給200名學生進行心理表現的考試,其目的是精選一定數量的條目作為最後的調查問卷內容。最後,經過以上幾個步驟制定出的調查問卷再送給一些職業發展領域的專家,讓他們給與評價,並對不當之處進行較小的修改,再最後定稿。

除了為學生開發的調查問卷之外,同時,也為老師開發了一套調查問卷,目的是想收集與職業學習環境相關的資料。這些調查問卷中的條目是在定性研究的過程中產生的,同時,把它送給一部分教師進行評價修改。選出來的條目再以手寫的形式分發給每一位學生。

調查問卷有以下幾部分組成:

1.職業能力:衡量職業能力的手段是基於手寫的、自我評價的調查問卷。曾有專家劃分為五種職業能力,但就目前情況而言,職業能力的三因素模型最具有代表性。能力和動機反射構成其中的一個因素――職業反射,工作探究和職業行為構成了第二個因素――職業形成,所以,現階段,三種職業能力為:職業反射,職業形成以及網路(即以互動行為為特點的網路)。

條目舉例如下:

職業反射:

(1)與自己的父母聊天,找出什麼才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

(2)經常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我最擅長的事情。

(3)與有經驗的人討論自己未來的計劃

2.職業方法與手段:在職業教育中,經常用到的職業定位方法有職業選擇測試、課程方法的使用,它是以手寫材料的形式來收集面向職業定位、生涯會談(一對一的與學生進行交談,但是僅限於那些準備輟學的學生)、聘請職業顧問。另外,現階段正在使用的比較具有創新性的方法有是個人發展計劃(PDP)的方法。透過調查問卷,可以從老師那裡瞭解到,那些方法在職業定位和指導領域對參與該項研究的學生使用。

3.職業定位指導:學生也被詢問一些關於哪些生涯對話是發生在工廠,哪些是發生在學校。例如,“老師問我,我向學什麼?”,“老師問我,為什麼想學那些內容?”,“在討論當中,老師/指導者就會幫助我找到自己將來的目標。”,“在實習期間,我與我的指導者探討我適合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4.個人及環境約束因素:各種各樣的環境的及個人的變數也被包含在調查問卷中。環境的變數有學校型別和學生入學登記程式的形式。改程式分為以下幾部分:技術研究、經濟學、農業、衛生保健、職業準備教育理論及其他內容。個人變數包括:性別、年齡、內部控制點以及學習成績。內部控制點由三個條目來衡量。成績是作為認知能力的一個指標。

為了調查研究哪種職業導向的學習環境在職業準備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中對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影響程度更大,我們對它做了迴歸分析。三種職業能力的規模作為因變數,描述學習環境的變數作為自變數。個體的及環境的特點被包含在潛在的混亂變數中。

八、結論

在342所職業準備教育學校中有23%的學校參與了該會議,同時,在18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中,全部參與會議。在那些參加會議的學校中,又有23%的職業準備教育學校和94%的中等職業學校積極響應該研究。學校的相關部門選出某些班級參與其中,但是並沒有具體介紹是如何選出的這些學生。在這35所學校中,共有3499名學生和166名老師參與了這項研究。關於學習環境的一些資訊,大部分都是來自老師。結果顯示,學習環境的不同方面正好可以解釋職業能力素質得分的變化方差。基於問題的討論對所有的三種結果具有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