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卡夫卡城堡有感
(一)卡夫卡城堡讀後感
這周我讀了卡夫卡的《城堡》,這是卡夫卡很著名的一部作品,這本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土地測量員 K 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卻受阻於城堡大門外,於是主人公 K 同城堡當局圍繞能否進入城堡之事展開了持久煩瑣的拉鋸戰。城堡就位於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不可即;它是那樣冷漠、威嚴,像一頭巨獸俯視著 K ;它代表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那兒等級森嚴,有數不盡的部門和數不盡的官吏,可又有數不盡的文書塵封在那裡,長年累月無人過目,得不到處理。面 對這座強大的城堡, K 很無奈,直到最後也沒有進入城堡,也沒見到城堡當權者。 本書自始至終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無窮。
城堡是個明顯的暗喻 , 大家對這一點似乎沒什麼意見 , 但他具體代表什麼 ? 它可以代表當時的主流社會 , 卡夫卡生活在布拉格 , 他踏不進捷克人的圈子 , 因為他說德語 , 他融不進日爾曼文化 , 因為他是猶太人 , 所以他註定難以融入主流社會 , 而他被認為是卡夫卡的城堡順理成章 ; 它可以代表在當時信仰根基已有所撼動的宗教世界 , 人民拼命在追求它光芒四射的榮耀和心靈的庇護時發現 , 它始終離我們有那麼一段不可逾越的距離 ; 它也可以是正義 , 真理的化身 , 處心積慮的追逐卻發現那是個沒有入口的房間 ; 甚至 , 它或許可以代表卡夫卡那封建家長作風的父親或者兩度訂婚卻不能理解他的未婚妻 . 對卡夫卡來說 , 他們也是渴望進入卻不能遂願的城堡 . 更加開闊一點理解 , 城堡是否可以象徵人們一切的渴望和追求 , 是人們一切行為的目標和動力 ? 比如幸福 , 比如財富 , 比如智慧 .
卡夫卡的不尋常之處是他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謬性,他的作品的一個重要價值是揭示了現實的異化和存在的尷尬,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卡夫卡從小就感到世界的陌生,他始終都不接受這個世界,他認為這個世界不過是上帝的一個 “ 惡劣情緒 ” 而已,而我們都 “ 誤入了其中 ” 。因此他的全部文學活動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巨大質疑。重新審察這個世界成了他終生的使命,越到晚年他越感到緊迫。
卡夫卡帶著曖昧的身份幽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關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個體在一個異質的世介面前的`孤獨、不適與絕望。卡夫卡性格敏感、怯懦、孤僻,神經質的卡夫卡根本承受不了存在的壓力,常年生活在恐懼、恥辱和負罪感中。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氣氛陰鬱、神秘,情節離奇荒誕,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絕、陌生、不可理解,無所不在的人的異化成了他著意闡發的一大主題。《城堡》中,他把這種人生的荒誕感發揮到了極致。
我建議大家看一下這本書,感受卡夫卡的不同尋常。
(二)卡夫卡城堡讀後感
《城堡》無疑是個巨大的隱喻,它到底象徵著什麼,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城堡中層巒疊嶂般臃腫的部門和機構,官員和秘書是對映當時官僚機制的陳腐和頹敗,是時代的縮影和諷刺,有人說,“走得越近,反而越看不清”的城堡是每個人理想的化身,是如鏡中花水中月一般可望而不可即的終極目標的實現,也有人猜測,那是猶太人的耶路撒冷,是流浪無根的猶太民族心中的聖地,是作為猶太后裔的卡夫卡一輩子想去看一眼卻中沒完成的旅途。而終究誰也不知道究竟哪個是作者的本意,哪些又是或許根本就是背離原意的曲解和附會?
我們同k一起,走在這“永遠沒有人影的大街上”,冷眼觀望著這個冷漠的村子,孤獨地堅守著唯一的,又或許是根本沒有的希望,淪落在社會的底層,逐漸看透屬於這裡的真相。或許生活就是這樣的扭曲,只是沉浸在裡面的我們從不曾察覺,從不曾拒絕罷了。村民們對城堡盲目崇拜,女人們即使淪為城堡官員的情婦也認為是無限的光榮,有無限的尊嚴;他們遵守著嚴苛的條條框框,每個人按照既定的觀念生活,若是有人違背一點,即使像是阿瑪利亞那樣拒絕城堡官員的侮辱,不論原來是多麼受人尊敬的家庭,也會立即受到背棄的懲罰;在堆積如山的公文件案裡,腐朽的官僚有忙不完的活兒,表面上無邊的疲勞實際卻“倒是破壞不了的休息,破壞不了的安寧”。我們和k一樣,吃驚地看著這一切,(.)迫切的想尋找一個出路,可惜的是,卡夫卡並沒有給我們答案,一部未完成的小說,彷彿永遠定格在了進行時,一個無解的謎,讓世界來猜。
被一切障礙粉碎的卡夫卡,有人讀出了他的悲觀和絕望。像k的那種無論怎樣努力仍舊在命運面前不堪一擊的無奈和悲壯,讓人想起希臘的那些偉大的悲劇英雄,而不同的是,英雄們高昂著頭顱走向死亡,而更多像k這樣的小人物,卻在長年累月的孤獨與掙扎中消磨一生。卡夫卡敏感地感受到這一點,犀利地寫出人的脆弱和無助,寫出那無處不在的巨大無名的外在力量是如何將一個幼稚的夢碾碎,是如何在人的心裡烙上“明知道自己的前途只會是不斷的失望,還得一個接一個的把它們都吞下去” 的世故、 “誰不服從他,誰就要吃苦頭”的懼怕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