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下對《雨說》的課後反思
新課程標準下的新課堂應該怎樣組織,我一直在探索、思考,恰好這次學校請來了市中語會的專家對我們青年語文教師進行聽課、評課,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讓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深刻的認識。下面就這節課談談反思之後的體會。
1、要很好地運用評估,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
《雨說》是一首詩歌,對於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得到專家的肯定,美中不足的是有的教學環節處理的不到位。在朗讀這個環節上我先安排學生自由的小聲朗讀,邊讀邊思考本詩應該運用怎樣的'語調來讀,然後指定一名學生朗讀,我有意喊了一名平時上課表現不好的男生起來讀,出乎意料今天讀得聲音較響亮,也注意了語調,之後請同學進行點評,站起來的三位同學都指出了該男生的不足,並示範地讀了一遍,點評的比較到位,朗讀的也比該男生好,但這樣就變成幾名學生都來指出該男生的不足,這樣就有點挫傷該男生的自尊心,以後誰也不願第一個站起來朗讀,雖然我也適時的表揚了該男生聲音響亮、感情豐富,但經過專家的指點,我意識到這個環節處理得確實不是很好,如果改成自告奮勇地朗讀,或是先揣摩每一節詩的語調,討論明確之後再請同學起來朗讀,效果就會更好一些。這裡專家的點評讓我明白教師不能僅限於傳授知識,還要時刻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用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語言教育學生,用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在教學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了“春雨對我們說了這麼多,你想對春雨說些什麼呢?”
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詩的主旨,要求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自由地、創造地發揮,學生都踴躍舉手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我對學生的發言都一一進行肯定、讚賞,而專家評課時指出在這裡可適時地進行引導,讓學生聯絡實際,結合初三的學習生活來談就更好,這個建議讓我茅塞頓開。確實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不是淡化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每一篇課文,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特點設計課堂的教學重點和目標,把學生引導到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上,讓他們有目的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從而達到更高層面上的學習。其次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應該在“大語文”環境中進行。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師應緊緊把握語文生活化的特點,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充分地關注學生的生活積累、生活體驗,努力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同時靈活地把握教材內容上的彈性度,培育學生思維由課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種觸角。
3、要在備課上下功夫,除了備知識,更要備學生的“可能”。
也就是說,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應儘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學生不僅應該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應該是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把過去備課中只關注具體課文的肢解和知識填塞轉變為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講臺是神聖的,每一個走上講臺的人都肩負著育人的重任,這是一份厚重的責任和使命,在新課程標準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將不斷地進行反思,隨時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揚長避短,真正尋找一條“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兼顧的教學方式。學習從反思開始,對我來說,惟有學習、學習,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