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內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綜述教育論文
關鍵詞:
自我效能 職業決策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 綜述
摘要:
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不同領域的自我效能是不同的。在求職過程中,職業決策是一個關鍵的環節,而對職業決策起決定作用的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本文將對國內有關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行簡要介紹。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一efficacy)的研究大致從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興起,2000年以後開始進人我國研究者的視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理論有很強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應用前景,可以依據它來理解和解釋學生的職業選擇等職業行為問題,可以把它作為職業諮詢的工具,可以用來了解學生的職業自信心狀況,可以作為職前培訓和學生職業行為問題的有效干預手段,從而提高學生職業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應喚起高校職業指導者及其他有關人士的關注。本文將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及國內研究進展加以回顧,展望其發展趨勢,以期對國內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提供有益啟示。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self一efficacyorsenseofself一efficacy)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A.於1977年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總是和特定的領域相聯絡,職業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職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即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和職業有關的任務或活動所具有的信念。職業自我效能是一個總稱概念,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與職業內容有關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某一職業所規定的有關內容(如該職業所需教育,某種具體職業任務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關職業行為過程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有關職業行為過程(如職業決策、職業找尋等),實現行為目標能力的信念氣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就屬於後者,它是指決策者在進行職業決策過程中對自己完成各項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而職業決策(careerdecision一mak-ing),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來自喬普森(Jepson,D.),他認為職業決策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透過此過程,決策者組織有關自我和職業環境的資訊,仔細考慮各種可供選擇職業的前景,做出職業行為的公開承諾(publiccommitment)。
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於職業決策理論。決策理論最初起源於經濟學領域,後應用於職業心理學領域,繼而發展出了現在的職業決策理論。該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決策過程的研究、決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響決策因素的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即屬於影響因素研究中的一個核心領域。有關影響因素的研究,Yun一ChengWei和O’Neil曾提出:職業決策過程受五大因素影響,分別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經歷、父母親的角色模型;社會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經歷、同輩人的影響、大眾媒體;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害怕失敗、缺乏自信、缺乏決斷能力、角色衝突;個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興趣、態度、成就動機;環境因素,包括機會、最小阻力的選擇、地理位置、科技的變化等。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眾多影響因素中,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對最終做出成功的職業決策期重要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開始運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來研究職業領域中的問題。1983年,Taylo:和Betz正式提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概念,並指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包括五個部分:瞭解自己的能力、職業興趣、與職業有關的需要和價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評價能力;獲得職業資訊的能力;將個人的屬性與工作特點進行匹配的目標篩選能力;做出職業決策後,對決策實施的職業規劃能力;解決或應付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障礙的能力等。隨後,他們編制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一makingself一efficacyscale,簡稱CDMSE),主要用於測量個人需要成功作出職業決策時的信念程度。指導他們研究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影響職業決策的因素不僅包括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而且還包括對具體的職業決策能力的信心,後者更為重要。他們的研究證實了理論假設,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阻礙了個體職業探索行為和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使得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者無法做出有效的職業決策。1994年,他們對量表進行了修訂。1996年,他們又編訂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簡式”(CDMSE-SF)。目前該量表已成為我國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使用最為廣泛的測量工具之一。
三、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關於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方面的介紹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還很鮮見。筆者以“職業自我效能”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中國碩博士學位”進行搜尋,並對搜尋到的文章進行整理分析,得到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主題緊密相關的論文共有十篇,現簡要介紹如下:
2001年,廈門大學的彭永新和華中師大的龍立榮參照Betz和Taylor“職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據對學生進行的訪談資料和學生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編制出“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該研究是抽取武漢地區14所大學30個專業1000名畢業年級的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該量表的專案特別良好;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較強的辨別效度;作為整體判斷使用較好。但是由於該測驗的修訂範圍還不夠大,還需要再擴大樣本,以獲得常模資料,這是今後尚需解決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彭永新和龍立榮又進行了高中生專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編制。方法仍然是參照CDMSE量表,依據對高中生的訪談資料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學高三年級的750名同學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研究結論證實,該量表可以作為高中生選定大學專業出現困難時的診斷工具試用。但該測驗編制仍存在相同的問題,即修訂範圍不夠大,需要擴大樣本。
2003年,浙江大學的李莉、馬劍虹。進行了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歸因研究。該研究採用彭永新、龍立榮修訂的CDMSE量表,考察了當前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性別和學歷差異,並進一步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畢業生自我評估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整體上看畢業生職業決策中問題解決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較低。但是,文章並沒有運用歸因理論深人探討畢業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
2006年,華東師範大學的徐愛華。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大學生職業選擇行為的關係展開研究。該研究從成就動機的角度,考察了大學生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對其職業選擇行為的影響。論文探討了大學生群體中目標定向以及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表現特點,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職業選擇範圍的關係。該研究的結果提醒我們,高校職業指導應喚起對目標定向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理論的關注。 2007年,吉林大學的吳韜。進行了高校臨近畢業學生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研究。該研究透過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的人口統計學變數、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進行研究,並進一步考察了人口學變數和擇業焦慮各維度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作用。但該研究只從擇業焦慮及人口統計學變數方面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所以整體預測能力不強,而且只得出了擇業焦慮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負相關關係,討論不夠深人,缺乏因果關係模型的支援。
此外,華中師範大學的郭敏。也進行了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援及其相關研究。該研究擬從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這一視角探討女大學生擇業問題,把社會支援作為一種外部影響因素來分析其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她借鑑以往國內外相關研究,編制了《大學生社會支援問卷》,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援及其相關進行了實證研究。
除此以外,團體輔導、團體訓練、團體諮詢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研究也初露鋒芒。河北師範大學的李斌。在他的碩士論文中研究了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該論文在需求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目的在於探索提高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途徑,協助女大學生克服職業發展上的心理障礙,為大學生的.職業指導提供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隨後,王金良。在其論文中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訓練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他採用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從分析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較低的現狀出發,從實證的角度系統探討了團體訓練對於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為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依據。此外,上海師大的曹麗麗進行了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團體諮詢研究。該文也以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為目的設計了一套團體諮詢干預方案。結果表明,該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趨勢
從國內關於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來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該領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和文獻梳理法,研究物件主要是大學生群體。由於經驗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侷限,上述的諸種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儘管如此,雙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更好地開展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將是我們面臨重要課題。
在今後的研究中,要積極關注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群體如女生、人文學科學生、農村生源學生和缺乏實踐經驗學生的職業輔導。抽樣涉及面也可以更廣些,研究對·象不一定只侷限於學生群體,可以擴充套件到其他人群。比如,下崗再就業的工人等。這樣,不同群體之間可以進行比較,更能說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作用。另外,以CDMSE為依據,可以編制更多符合我們需要的相關量表,並建立全國常模和地區常模。
而且,對於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可嘗試採用更為先進的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深人探明各因素的內在聯絡,進一步探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結構和特點,並據此進一步研究可採用哪些有效的改進方法。
隨著心理科學和職業指導學科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為完善的研究來填補該領域的空白,推動其更大的發展,從而為人們的職業選擇提供更為實際和有效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