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藝術類高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論文
論文摘要:自我效能感對於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比較重視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本文從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出發,提出一些關於培養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論文關鍵詞:藝術類;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Bandura)1977年提出來的,它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自我效能感理論是把個體的需要、認知、情感結合起來研究人的動機。多項研究表明,高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處於較低水平,而且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習動機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密切聯絡。
一、自我效能感對高職學生的影響
(一)影響高職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期望與制定
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學生,會把自己的精力集中於當前的學習任務上,為自己制定更高的學習目標,他們想透過獨立學習達到學習目標,從而證明自己的實力。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通常不會對學習任務全身心地付出,他們所制訂的學習目標較低,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總覺得很難完成學習任務。這些學生對目標的期望值較低,目光短淺、模糊,沒有長遠規劃,沒有崇高理想和遠大抱負。
(二)影響高職學生對學習目標、方法和策略的選擇
假設學習情境可以自由選擇,那麼高職學生會樂意選擇那些在他們看來可以完成並且對之有濃厚興趣的學習任務,在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任務的選擇中,學生會選擇那些有把握且容易完成的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避免或放棄那些看起來很難而且不能很好地完成的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如高職學生對英語的興趣索然,上英語課情緒低落,對於專業課特別是實踐課程則充滿激情。
(三)影響高職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努力與堅持程度
高職生對某項學習任務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遇到困難時所能堅持的時間,都會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會付出更多的努力,遇到困難會迎難而上,不斷堅持,直到達到學習目標。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會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學習目標產生懷疑,思前想後,畏首畏尾,總是在想自己的不足,把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困難要重,從而停在原地,不肯向前,最終導致半途而廢。
(四)影響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些心理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恐懼、沮喪、多種情景壓力等臨床現象有關。其中,與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係;與焦慮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與抑鬱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內心心靈本身非常脆弱,比較自卑,難以經受失敗的打擊。失敗對他們來說已是平常事,如果再加上生活中突發事件、應激性事件的增加,會使他們的免疫功能不斷下降,從而更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抑鬱的心理,甚至引發各種身心疾病。
二、培養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自我效能感在學習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在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時,也要特別重視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提高效能感水平。本文從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出發,提出一些關於培養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一)讓學生有更多成功的體驗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由於依靠自身經驗所得到的知識最為可靠,因而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在每個人的經驗中,成功的次數越多,那麼人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提高,反之,失敗的次數越多,那麼自我效能感會大大降低。因此,要想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需要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讓學生能夠更多地體驗到成功。藝術類高職學生都具有一技之長,或有多種特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演出活動,透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髮揮潛能,認識到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並將其展現出來,獲得成就感。此外,藝術類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在文化基礎課的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特別是英語課,這就要求教師要給學生布置較為容易的學習任務,讓他們能夠較好地完成,從而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愉悅感受,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為學生提供榜樣示範
除了個體的直接經驗會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外,間接經驗也會對其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人們從觀察別人所得到的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也很大。提供榜樣示範指的是讓高職學生在替代性經驗中獲得自我效能感,即透過觀察能力相近者的進步行為來培養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當個體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時,則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實現同樣目標的信心;但是如果看到與自己能力相似的人失敗,特別是在經過努力後失敗時,會使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他們覺得自己也很難取得成功。教師可以在專業學習、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理想信念等方面樹立典型,為學生提供可供模仿的榜樣,學生會在觀察和激勵中,增強自我推動力,提高自我效能。但是在選取榜樣的時候,要注意選擇與學生相似的同學,不能選擇比學生各方面能力高出很多的,否則會讓學生覺得可望而不可及,難以起到提高和培養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三)對學生給予積極評價和鼓勵
言語勸說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具體來說是指他人對個體的積極評價和鼓勵能夠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言語勸說是一種力圖借用一些具有說服性的建議、勸告、解釋和自我引導來改變人們自我效能感的方法。這種方法簡單,容易操作,所以經常被使用。但是由於缺少經驗基礎,透過這種方式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很容易消失,不容易保持,而且其有效性,還會受到勸說者的聲望、地位、專長及勸說內容的可信性等因素的影響。藝術類高職學生大多較敏銳,感情豐富,情緒易波動,易受感染。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積極關注學生,讓學生體驗到關愛的情緒,在課堂、活動、競賽等很多場合對他們做出表揚和鼓勵,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自己的進步,從而獲得自信。
(四)指導高職學生對結果正確歸因
因方式直接影響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個體認為成功的經驗源於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運氣、難度等),那麼就無法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為內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對學習結果的歸因,不僅可以解釋以往學習結果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對以後的學習產生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學習結果,找到成功與失敗的正確原因。例如定期讓學生寫學習日誌,記錄對所學內容的感受,內容上主要是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學習目標等方面進行總結,比如?我學到了哪些知識?對哪些知識感興趣?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哪些方面還不明白?需要哪些幫助?透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找到問題的關鍵,從而解決問題。
五)指導學生設定目標
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在目標的選擇上存在差距。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願意選擇那些與其能力水平相近,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目標,並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指導學生設定合理的目標。學生個性化的目標既不能過低,導致實現起來非常容易,這樣不容易形成自我效能感;也不能過高,如果達不到目標,則會產生失敗的情緒體驗,對會較低自我效能感。指導學生學會在學習過程中修正難以實現的目標,設立富有挑戰性的目標。
自我效能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逐步習得的,其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幫助。在教學過程中或生活中,教育者要積極地重視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